第七章 得与失的修炼(第1/1页)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第二卷第七章得与失的修炼

    清晨,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一位老大爷走过来问我是否看见有人捡到他的手机。我说没看见有人捡到手机,但我可以帮忙拨打他的手机,看看是否能打得通。我拨打了老人的手机两次,虽然没人接,但手机并没有关机。我等的车已经过来了,我并没有上车,而是接着又给老人丢失的手机发短信,大意是请捡到手机的好心人把手机送到某处,失主表示万分感谢。发完短信我对老人说,“大爷,你就在这儿等,等会儿一定会有人给你送手机来。请相信!”

    中午时,我又再次拨打失踪的手机,接电话的人正是丢失手机的老人,他对我表达了感谢,说捡到手机的人在我上车后没多久,就真的把手机给他送到了他所在的地方。我比他还高兴呢。因为通过这件事再次印证了我的预感。老人的手机失而复得的兴奋和喜悦也通过手机传给了我。

    我不禁想起了二年多前我的电脑、手机、钱包、钥匙、身份证件等贵重物品因为我下车后车门没有及时锁而不翼而飞的事来。当时的我已经开始灵修,而且生活正在发生改变,已经开始了做兼职美容顾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丢失物品的事件,由于我知道我随身的一些东西会因为我自身的改变和频率的升高会发生丢失的现象,这一切都很正常,因此,我并没有为他们的离去而伤心难过,而是很快用新的等级版的电脑,手机,钱包代替了我的那些旧的物品,同时祝福我的那些旧的物品在他们的新主人那儿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况且,我的那些新的物品确实比旧的那些更精美,更实用。表面上看来,我被窃了,失去了财物,但实质上却是我拥有了更值得我拥有的东西。所以,在这件事里,我是实实在在的获益者。而且,此后,我也不再对世俗的得与失随便的认同了。

    紧接着我的物品失踪案后,老公又因为通过手机转账时,把十万元钱发到了手机诈骗短信中提供的一个银行账号上,弹指之间,十万元就没了。老公那一段时间就像迷了一般,老是怪自己粗心大意,怎么能因为银行账号上提供的名字跟他的同事碰巧同名,觉得很熟悉就觉得万无一失,而造成这样的失误呢。

    后来,老公自己也说,要不是我替他开解,他真得就迷了。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内疚,自责,说“我以前还总是提醒别人可一定要注意手机诈骗短信,结果,我怎么就能上当呢?”

    我对老公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为了已失去的财物而伤身体,况且,我们也并没有因为这十万元的离去,生活质量就此下降呀。十万元钱也就是一串数字而已,况且,钱财就如流水,来了,我们就取用它,走了,我们也不用挽留,反正,它早晚还会来的,只要你具备吸引它们的能力,并且在它们来的时候,接收它们,用好它们。”

    在我不断的开解下,老公很快走出了阴影,重新又变得开朗、自信并且雄心勃勃地去工作赚钱了。

    同样的一件事,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换一种思维方式,这件事的意义就会完全不同。每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其意义都是我们赋予的。我们可以因这件事的发生痛悔不已,但我们也可以选择超然处之,做到第二种境界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灵力大增呢,岂不是因了这件事而大有所得呢。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与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中的是人的德行修养和德才培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践,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践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践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践,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践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而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幻的假象所迷惑。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无不是来考验修炼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