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四十三章 六祖慧能(第1/2页)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观影会近期观看了影片《六祖慧能传》,这部电影让所有的会员在观看的过程中热泪盈眶!
慧能(638-713)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其禅学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革命,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慧能是广东新兴人,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一天,他去集市卖柴,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忽有所悟,便问诵经人:“此经从何处得来?”诵经人答:“蕲州黄梅弘忍禅师处。” 于是决定去参礼五祖。
慧能来到湖北黄梅,在寺院里做担水、舂米等杂务。数月后,弘忍物色继承人,让弟子各写一偈。慧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赞赏,并得到了其衣钵传授。后来慧能回到南方隐迹,“混农商于劳侣”。大约十六年后,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檠经 ,清风吹动旗幡,听众中二僧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则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言,即把慧能延至上席谈论佛法。见慧能出语不凡,契理契机,不禁问道:“早听说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你吗?”慧能出示弘忍所传法衣,公开了自己的嫡传身份。于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发出家。两个月后开始升座*。
后来,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在那里教授徒弟,宣讲禅法,盛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影响愈大。武则天、唐中宗曾先后召其入京,均被婉拒。慧能本人无著作,弟子法海将其在大梵寺的*内容记录整理成(《坛经 。慧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
者是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慧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说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人性本净”;“但能离相,性体清净”;“自性常清净”;“佛性常清净”。他所谓的清净,是指那种除去了烦恼、痴迷染污而达至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人的本性、本心本来就没有烦恼、迷妄,可以说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其次,慧能虽然强调众生自性清净,本自具足。但这是从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上来说的。现实的人与佛还是有区别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觉,众生即佛”。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遗失本来,这就是为什么众生只能是现实的众生而不是现实的佛。要脱离苦海、解脱成佛,还必须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转悟,返本归真。既然慧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
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慧能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一是无念为宗。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所谓“无念”就是去除人们的执着,使心灵达到自由自在、通达无碍的解脱境界,而并非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动。二是定慧等学。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提倡一种活泼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禅法。三是顿悟成佛。就是“识心见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为了让众会员从本部影片中获得更多的领悟,观影会还在观看完影片后给会员们专门提供了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1.慧能六祖闻《金刚经》而开悟,决定出家的句子是:“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活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问:你做这些粗活苦不苦啊?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觉得辛苦。
3.慧能问:师父,何谓“无生法忍之究竟”?
五祖弘忍答:“无生法忍,无法忍,破除了我执、法执;归向中道,不退转境界,非善、非恶,无念、无无念。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已经参透出关、重关两个关口;如果你能体悟不生不灭的境界,那就冲过了第三关牢关了,也就大彻大悟了。”
4.五祖招集众弟子说:世人从来看不破生死一事,荣生哀死,自古皆然。你们在这里跟着我学法,说是要求自己的福田,可是没有人能脱离生死的苦海。自性被迷住了,还有什么福德可以救你们呢?你们大家各自反省一下,看看你们自己的智慧,用你们真正的本性观照,作一道偈语拿来给我看看。看看谁真的悟透,我就把祖师的心法跟衣钵传授给谁,做为第六代祖。这一道偈语,要尽快的作来;切记:一切禅的真髓,不在枯木寒岩,槁木死灰;一定要运用思想,才能发挥智慧。
5.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评价说:偈颂的本意很好,可是你还是没有能够见到真如本性;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入门。这样的见知。恐怕很难达到你修寻无上菩提的境界。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完全了解自性。神秀,了解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才是智者。
6.慧能要求别人帮他朝墙上书写偈颂,而被讥笑拒绝时说:佛门弟子想学无上正觉,先要做到不可轻视初学。须知世上的事并非一定,往往下下等的人,却有上上等的智慧。同样,上上等的人。也有埋没他智慧的时候。如果学佛者任意轻视他人。因轻慢故。就种下广大无边的罪过。
7.慧能所作流芳千古且明心见性的偈语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五祖摇橹送六祖过江时,师徒精彩的对话:
六祖:“师父。还是我来摇橹吧!”
五祖:“不,现在是我渡你,该我摇橹。”
六祖:“不!迷时师渡,悟时自渡,现在我已经开悟了,我还是自渡吧!”
五祖:“对,你不但要渡你自己,还要广渡有情。今后弘扬佛法的担子,就由你一个人挑了。”
9.五祖临别六祖时送给六祖的偈语: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10.五祖弟子慧明想要夺六祖的衣钵时,五祖示现而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明,佛法随缘,不可强求。
11.六祖说服慧明所说的话:心中只要排除一切尘缘妄念,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恶,先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因为万法原本就是在自性里。
慧明又问:那么祖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密语密意又怎么解说?
六祖说:任何的密语密意,就是求了解自性的本心;等你了解自性本心,心中佛性彰显,你就是佛,佛就是你,这个是没有分别的。
12.当翠翠姑娘劝告六祖,不要甘受熊飞的欺负,要象个男子汉跟他公平的对抗之时,六祖答曰:“对抗并不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变得更加仇恨。”
翠翠又说: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在我们这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六祖回曰:我知道。但是,我心目中的强者跟你不一样,只有平凡才是真正的强者……浪花虽巨,但瞬间消逝;山洪虽猛,但片刻无踪。岂能奈何大海、群山毫发呢?
13.有一天,熊飞强迫六祖吃肉,六祖实在迫于无奈,便拿起一块肉放在嘴边当作吃肉的样子。熊飞不满,说并未吃肉,六祖解释说已经吃了,并且接着解释:“当你们期待我吃肉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看到我吃肉的样子;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心灵的景象。当你们要我吃肉的时候,我拿起肉来,你们已经在想我吃肉的样子了;这样一来,我不是已经吃给你们看过了吗?”
14.有一天翠翠打败熊飞,并且要杀死他时,六祖出来劝阻,对翠翠说:为了不让你受到伤害,我才现身拦阻他们的,如果救了你,而你又去伤害他,岂不是辜负了我原来的本意吗?再说,打打杀杀能够了决怨恨吗?
15.六祖被熊飞推到流沙里后,五祖显现救助,并对六祖说: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去吧。
16.翠翠看到六祖没有说出是熊飞迫害了他,便说他不算男人,六祖劝说:只有从心里化解开误会,才是上策。……熊飞的心并不坏,只是被世俗的利益所蒙蔽,只要能替他拂去这层尘雾,他会是好人,是个好朋友的。
17.六祖因放走猎物而被猎人队处罚,倒吊在树上三天天夜时,五祖示现,并对六祖说: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8.两个和尚在争是风动还是幡动时,六祖告诉他们:这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两位的心在动。……心净自明,万众印染于心,所见风吹幡动,自然是心动。
19.大师给六祖剃度时说:
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
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
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
出家之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念佛如是,礼佛常请。
而今专情,拜辞国王、父母养育之恩。后不拜也。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见。法王座下又添孙。
20.六祖对大众开示:智慧,本来是人人具有的,只是各人的心都被各种的欲念所迷住了,不能够自觉自悟。也就不能够自见自性。
21.昔年,梁武帝见达摩大师之时曾经问过:朕建造庙宇、抄写佛经、广设斋会,更供养了许多比丘和比丘尼,究竟有多大功德呢?
达摩大师答曰:任何功德都没有!
梁武帝疑惑:何致于全无一点功德?
达摩大师答曰:圣上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建庙、布施、供养,名为求福,但不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
梁武帝又问:什么才是真功德呢?
六祖慧能的解答是:所谓功德,是要自己净其智慧。空其实体,不着功德之想,然后才可以得功德。人由于贪、嗔、痴、慢等的作祟,掩没了般若大智;在付出的时候,常盘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