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一百零二章 重生训练之接纳父母(第1/2页)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在梦灵的引领下,引入了神奇的“重生”训练,帮助助会员们找回尘封的记忆,释放心灵苦痛,舒展压抑情结,收获父母亲情,接纳历代祖先之能量,以重生的姿态,让学员们脱胎换骨,以一个新的感恩的、轻松的心态迈向愉快的人生之旅!

    梦灵引导着大家一个接一个的经历着重生的过程,在舒缓的引导语的引领下,12名会员经由催眠状态进入了胎儿时期,重新从“产道”里艰难地重生,经历接纳父母的爱的行为和语言的表达,会员们在重生训练结束后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真正的强大

    不是拒绝

    而是接纳。

    真正的强大

    不是与神对话

    而是与身边最亲密的人连接。

    真正的强大

    不是那些套在你身外的光环

    而是有勇气呈现真真实实的你。

    真正内心的强大

    不是我们把自己藏的多深

    而是勇于去探索与面对内心的阴暗面。

    真正的强大

    不是我们从来没有眼泪

    而是流着泪还能微笑着坚定前行。

    最难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独处,与人世隔绝;不是在禅坐中,掉入某个境界。

    最难的修行,是在关系里。

    想在关系里和谐相处,就必须打开自己的心,同时看见别人的心;满足自己的心,同时满足别人的心!我们在关系里,就如同背影和正面,你只能猜测正面是怎样,并不知道正面的真相!但是我们经常用猜测代替真实,所以会升起烦恼!

    可是人们的心灵饱受创伤,有那么多的情愫和寂寞想要隐藏,有那么多的秘密希望埋葬。

    心灵的轨道是:所有想要隐藏的都会自动在心外去寻找填补。所有被埋葬的都会被借助外界的力量而回忆起来!

    在心灵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隐藏和埋葬。我们会把一切被压抑的自动投射到外界,而自己根本毫无觉察。

    我们可能会把压抑的母爱投射到女友身上,把压抑的夫妻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小心转变了自己和女友、孩子的关系,而自己根本毫无觉察。

    我们只能骗骗自己不去看因果!

    谁能够自如的打开自己的心,谁能够处理好满足自己的心、满足别人的心之间的关系?

    如果做到了,那就是维摩诘居士的“不二禅心”了!

    世间的关系,总是由亲近而开始,以淡漠而结束。

    心和心的距离,在一个呼吸间变幻莫测。

    近和远,都产生于一个念头的力量。而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性的念头何时出现!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刻,就是因果业力当下的显现。这个念头出现的当下。能不能空掉,就是能不能觉悟了!

    在诸多关系里,亲密关系最难解脱!

    因为我们是因爱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因爱最难解脱!

    因爱存在,所以有了关心、照顾、分担、包容、帮助!也因爱存在。所以有了抱怨、占有、要求、伤害、排斥、淡漠??????

    世界最近的距离,最远的距离,都是因爱产生!

    佛经说:八地菩萨,不退菩提。那么在世间修行,让八地以下菩萨最容易退转的,恐怕就是这个“爱”字了!

    这个最难解脱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男女朋友、可能是师徒。也可能是某个亲近的人!这个关系,不是来报恩的,就是来讨债的。这个关系,是让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这个关系,即是烦恼,又是菩提的所缘!所以佛说:烦恼即菩提!不要逃避烦恼。去求菩提。《维摩诘经》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这是维摩禅的境界!在因缘里解脱“爱”,是最彻底的。当然,也是最难!跳出来,做个旁观者,不要沉陷在情绪里。在沉陷前的一刹那。至少知道自己掉进去了,这个“知道”,就是培养觉性的开始!

    要知道:与亲密关系冲突,只是因为她没有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因为对方真的错了!

    要知道:她没有满足你的需要,其实是你也没有办法满足他的需要。

    要知道:你们想要的不一样,不代表你是对的。

    要知道:这就是你们关系的“果”,抱怨“果”是没用的,要去看那个“因”是怎么制造的。

    面对亲密关系,做个发愿解脱的勇士,修成一个自利利他的智者

    说出自己心里想的,不活在猜测对方和等待对方里;

    做自己愿意为对方做的,不让行动总是停留在头脑里;

    表达自己想要的,迁就和忍耐不能减少烦恼;

    和对方共同成长,不让思想虚度在时间里,不让灵性消沉在欲望里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是维摩禅的菩萨心!

    愿世间多一些菩萨,战胜轮回和业力!

    愿世间多一些菩萨,在亲密关系里成就不退菩提!

    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关系空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人生价值的方方面面。许多婚姻问题与亲子关系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家庭系统出现了紊乱,家庭秩序遭到了破坏。

    心理学认为,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统成员之间关系的混乱与扭曲。决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动力是“爱的牵连”与“爱的流动”。因为爱,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对另一些成员的疾苦熟视无睹。譬如,在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就会“生病”,以此来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个母亲残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样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分担母亲的责任。这就是爱的动力和爱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统中,存在一些爱的动力法则,这些法则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极为隐秘的影响。了解这些法则。对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系统平衡法则——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间的“三边”关系都是“正性”的情感,这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是“负性”情感连接,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放弃对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弃对父亲的爱,以便和自己的母亲保持亲密与认同——以此恢复系统的平衡。这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

    在父、母、孩子所构成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二者必居其一。因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同时失去父母的爱,是难以承受的。

    你需要记住,在一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改善家庭关系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单纯就亲子关系进行调整。

    系统隔离法则——在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处在不同权利等级上。相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其中,父母的权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处在权利的较高位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爱。但是。父母却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情感困惑、个人隐私与痛苦展现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担责任,同样的,孩子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因此,婚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法则,他们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时,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参与对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踪调查,或者让孩子为自己评理、决定“是否离婚”等等。这些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系统优先法则——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应该遵循优先法则,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家庭系统优先法则为:

    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成人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统。依据此法则,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时候出现的关系。依据此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

    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难怪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我给他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妈一句话顶用呢!”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

    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并可能导致中年后离异。

    系统补位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生病离世、离异、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时,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倾向于去“填补”或“替代”这个空缺的位置,并发展出与这个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父亲的位置,孩子会发展出较多的父性特质,譬如很会照顾妈妈,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很会体谅孤独无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母亲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质会加强,甚至变成一个极为母性的“小妈”。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子女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