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家才是王道(第1/1页)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

    文远其实倒不会真的对臧霸这么优厚.文远手下将领比臧霸能力强.资历老的多了.赵云、颜良、太史慈、郝昭、吕蒙哪一个军团都督拉过來都能胜任兖州都督之位.让张颌和臧霸暂领豫兖二州军权.除了考虑其余几个军团在外征战太久的原因.还有就是半年之后文远必然会重新选人.眼下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应急.

    依着文远的计划.半年之后内.还要在豫兖二州再组建两支军团.招募战辅兵马近二十万人.其中两个军团的战兵合共六万.其余辅兵负责供应后勤补给.

    加上这两个州新组建的军团.算起來文远编制就有十个军团.战兵差不多三十万人.如果加上辅兵.那就是近百万兵马.这样一个数字说出來实在有点吓人.

    一百万军士啊.虽然辅兵主要的任务是负责生产和维持地方秩序.可是军户编制上达到百万人.还是让文远心中开始产生警惕.

    军户卫所制度前期虽然确实能形成很强的战力.养活大批的士兵.可是后期的种种弊端.却由不得文远不小心谨慎.

    元末明初.平民皇帝朱元璋实行军户卫所制度.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编入辅军.成为正兵.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兵服兵役.馀丁生产供养军需.如果正兵死亡.就会从军户中递补一人服役.如此世代延续下去.战时乱世.百姓能活下來就是好的.根本不会考虑其他的东西.

    明代的军户卫所制度.其实是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太祖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靠着军户的自给自足.朱元璋供养起规模庞大的军队.在元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军户卫所制度初期也确实体现出惊人的战力.帮助朱元璋击败当时天下各路诸侯.将曾经横扫欧亚的元蒙赶出中原大地.甚至在明代初期还屡次出兵关外.打得元蒙几乎要从大草原上向西迁移.

    可是长期存在的军户制度到了和平年代就不一样了.世代从军这条规矩就显得不尽如人意了.毕竟生在清平时期.能活得下去.谁还愿意当兵.让家中丁口承担危险的军役.军户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次因.主要的还是容易滋生贪腐问題.各地军户分散在郡县这些底层行政地点内.又不受地方官府的监督.只受辅军将校的管理.这样极容易滋生腐败.泪如明朝自英宗之后.卫所制度就逐渐开始衰败.各级朝廷命官占夺屯田.任意役使卫所军士.很多军士甚至被迫为权贵种地.沦为佃户.这就让军士们的生活愈发艰难甚至无以为继.军士们病无医药.死无棺敛.致使军士逃亡量越來越大.而军官则引以为利.以贪污缺额月粮.如此一个恶性循环下來.军官唯利.兵无战心.导致整个明末中后期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到了令人不敢想象的程度.文远经常能从一些资料小说中读到.几十个倭寇或者后金骑兵就敢追杀数百上千的官军.所以后來戚继光抗倭就坚决不用旧军.而是不惜耗费钱粮功夫招募从沒有当过兵的百姓重新训练成军.

    文远可不想日后自己的军队也像大明后期的官军.让中原百姓在满清的铁蹄下遭受见他蹂躏.如果那样.他张辽纵然平定了这乱世.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一辈子不得安心.

    所以究竟如何消除军户制度的弊端.一直是文远所追寻的.而在沒有具体解决的办法之前.文远觉得首先还是不能扩充太庞大的军籍.

    如今文远麾下已经有了冀、并、青、幽、徐、司隶六州之地.再加上不久后吞并的豫兖二州之地.以及淮泗一代扬州的一部分.东汉十三州.文远已经实实在在据有了三分之二.八个州、数十个郡.七八百个城池县邑.加上渡口、关隘.分置有战辅兵近百万人.近百万人是什么概念.

    一百万户军户.光是朝廷授予开出來的公田就有三万顷.三千万斛.足够百万大军吃用一年.咩年还能剩下千儿八百万斛的.三万顷以一军户家中丁口无人计算.这就是五百万人身上背有军籍.八州合计才有一千余万人口.五个人里面至少有两个是军户子弟.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长久下去.对朝廷的赋税收入也会产生相当的不利.

    所以文远决定.辅兵保持七十万的基数已经足够了.此次新占领的豫州兖州.将不像以往那样继续在本地招募民户编入军籍.而是从冀州、青州、河南、河内这些地方抽调辅兵充实道豫兖二州去.

    这些地方文远治理已有些年头.民殷城富.属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又远离前线.属于内地.地方戍卫的担子相对边关前线要轻一些.从这里抽调辅兵.一來可以削减庞大军户群体给文远带來的压力.二來也可以减轻地方上的负担.再有就是豫州兖州刚刚从攻下.如果就地招募难免其中会有心存敌视居心不良之人混在其中.使用从别处抽调來的兵马.跟本地人沒瓜沒葛的.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所以文远打算以后如果再有扩张占领的地盘.也这样从各地辅兵中抽取一部分.七十万辅兵.至多不能超过一百万人.如果再多.以后那就会真的出乱子的.

    辅兵的难題解决.接下來便是原曹操麾下旧臣的安置问題.

    此次官渡之战曹操的麾下虽说战死不少.前后有夏侯惇、典韦、许褚、夏侯德、李通、刘馥、袁涣等文武官将十余人.其余不知名的将校官吏更是多到不可胜计.不过活下來的人还是有很大一批.

    从事步骘报道:“主公.根据回报.曹操麾下共有毛玠、吕虔、陈群、陈矫、满宠、蒋干、朱灵、昌豨、吴敦等大小官员二十七人被俘获.其余人皆在前日随曹仁突围前往汝南.不知这些人该如何安顿.”

    文远沉吟了半晌道:“曹操帐下的亲信先不要管是否降顺.全部带回邺都去.至于各郡县的下级官吏.如果愿意投降的就让他们仍暂居原任.不愿意为官的.就换上咱们自己的人.七日之内.把这里的事情有个大致的处理.大军提前做好准备班师回邺都去……”

    “七天.这么急……”听到文远这么一说.顿时有人禁不住脱口惊呼道.

    …………

    也许确实是想家的原因.在许昌待了不过半个月的功夫.文远就统领冀州、幽州的兵马离开许昌.北上回冀州去.行程显得颇为仓促.甚至关于如何治理两州的大框都沒來得及确定.许多细节都沒有來得及商议.文远就一股脑的都交给了崔琰和王修二人.文远已经上表.奏请天子封崔琰为豫州刺史.封王修为兖州刺史.治理二州.恢复战后破碎的民生经济.

    这二人都是治政的高手.又跟随文远多年.知道文远以往治政所惯用的模式.相信即便遇上些难事也知道该如何处理.交给他们文远根本不用操心.

    不过文远也只是将两个州的行政长官确定.其余地方郡县上的任官人选.一大摊子事都交给二人处理.就领着河北军班师回去……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许昌城北郊之外.大队的河北军士浩浩荡荡的向北行去.因为走在回家的路上.战士们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喜色.时不时有欢快的军歌声响起.

    看着这些河北军.感受着他们浓浓的思想情绪.文远不无感慨的对曹操道:“孟德兄你看.将士们多高兴.还是回家的感觉好啊.他们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想要斩首.想要功勋……一个温暖的家.一份安定的生活才是将士们最需要的.”

    “是啊.战争就代表着破坏.沒有什么人是天生喜欢打仗的……”从许昌城出來.曹操就一直低头沉思.此时听了文远的话顿时深有感触的点了点头.

    能连续一年高强度的作战.还能保持如此高昂的士气.河北军的表现让曹操很是惊异.不过相比这些.许昌百姓这两日的变化给曹操的震撼更深.

    曾经.许昌百姓日子过得也是挺安逸的.可是一年多的征战却让他们生活尽毁.方才从许昌城中一路所过.许昌城的百姓们无不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城外田地荒芜.人烟寂寥.更让曹操深感羞愧.而不过短短几日.百姓们对河北军竟然感激欢送.这样的变化却着实让曹操够震撼的.

    他这几日虽在府中软禁.却对文远的动作有所耳闻.这段日子河北军放赈救民.每日舍粥.活人无数.曹操也明白了.真心实意的给百姓谋福利.才能得到百姓的归心.看來这才是王道呢.难怪河北军南征北战.能无往而不利.   作者有话说   今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断网了,擦擦的,先更一章吧,这两天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