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不要忘了寒门!(第1/1页)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

    “大将军……哦不.晋公.恭喜了.”读完诏谕.杨彪行礼参拜道.本來他与文远同殿为臣.文远官居大将军.为百官之首.样表这个太尉顶多只需要躬身行礼.这就是封公之后的区别待遇.

    弘农杨氏好歹也是汉末四世三公的名门.论权势门第即便是比起汝南袁氏也丝毫不逊.而想到张辽不过雁门一白身.白手起家却能达到如此成就.虽然儿子杨修现在大将军府任官.心里始终不是滋味.

    “太尉大人太客气了.”文远忙将杨彪扶起.以弘农杨氏及其门下的影响力.文远当然是不敢怠慢的.这也是文远将杨修招入府中的原因.

    不得不说.自从文远实行对外通商.对内鼓励工商的政策以來.拉拢豪族势力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本來以杨彪世食汉禄、世受皇恩的背景.如果按照文远过去一味只顾百姓的做法.相信绝难拉拢到弘农杨氏为自己效力.而现在.以杨彪为首的一大帮朝臣已经从保卫汉室渐渐的转变成中立.甚至已经有一大批朝臣已经看出汉室倾覆在所难免.渐渐的开始倒向自己.

    对于这些人.文远当然是不会怠慢的.

    “陛下隆恩.辽感激不尽.只是……”文远眯眼笑道:“只是辽无德无能.绝不敢据此高位.还请太尉替我回去奏报陛下.辽无意官禄.能有今时今日之位足矣.”

    “晋公您这是.难道是要拒绝陛下的好意.难道就不再考虑考虑……”杨彪也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油子.他如何能不知道文远这样说的用意.天子降下如此殊遇.身为如果不上书辞谢.岂不就显得恣意妄为了嘛.传出去岂不就名声扫地.

    而就如今这样的形势.朝野上下那么大的舆论压力.天子哪还有收回成命的可能.在杨彪看來张辽获封晋公.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杨彪之所以沒有揪出文远抗旨不遵的罪名.就是像和文远打好关系.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文远眯眼心忖.笑道:“辽这就修书一封.还请太尉大人替我上承天子.太尉的好处.辽日后定然铭记在心……”

    杨彪大有深意的道:“晋公太客气了.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晋公心胸气度.杨彪感佩不已.犬子杨修年少轻狂.日后在晋公麾下若是有做的不到的地方.晋公尽管替老朽管教犬子.”

    文远哈哈笑道:“哈哈.太尉大人客气了.德祖天资过人.才华横溢.日后前途定然是不可限量的.太尉大人放心.弘农杨氏日后定然后继有人……”

    二人如同打哑谜一般的一番对话.已经私下里达成了一份协议.文远把手将杨彪请入府中稍坐.不一刻便取來一封表文.交给杨彪.杨彪躬身再拜这才安心回朝复命去了……

    勤政殿上.天子和百官正翘首等待这杨彪的消息.见到杨彪回來复命.带來的却是文远再次拒绝封公的表文.

    “众卿以为当如何是好.”这样的手段.刘协如何不知其中用意.可是他还是希望有人能站出來劝谏.好让自己就坡下驴.中止封张辽为公的奏议.虽然刘协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根本是不现实的.

    “请陛下再次下诏.封大将军为晋公.”果然.朝堂上沒有一个人站出來为刘协分忧.连说话都似乎是异口同声的.

    “再拟一封诏书……令侍中董昭前去大将军府宣读诏谕.告诉大将军.朕意已决.不许他请辞晋公之位……”刘协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几句话的.他的心此时就像蒙上了一层尘土.灰暗无比……

    董昭领了天子的诏书就去大将军复命了.只不过他和杨彪带回來的答复是一样的.大将军再次上书辞让.请天子收回诏谕.

    “第三次了……这场戏终于要结束了……”这一次.刘协甚至连百官的意见都不问了.直接让尚书令沮授挟诏第三次去大将军府宣读旨意.而这一次.随同前去的还有诸多已经知道结果的朝臣.这些人大都出自文远一系.

    此时的大将军府内.文远已经做好了准备.就要封公了.从此就要有属于自己的王国.从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一国之君.不知道为什么.除了一开始还有些激动.现在文远反倒有些警惕.

    对这所谓的晋公.文远其实并不怎么上心.如今真正推动自己一步步走向权势顶端的反倒是身后的一干文武大臣.这些人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领袖的庞大势力集团.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只有不断努力的推动着自己一步步的向上迈进.就封公这件事情上.文远已经感觉到事情有些脱离自己的操控.这让文远不禁对未來有些担心.

    从來到这个时代.文远自认一向能掌控着大局.即便是后來历史已经完全偏出了原有的发展轨迹.文远仍能凭借着对这个时代的熟悉.一路走來顺风顺水.

    可是这一次的封公事件.却让文远觉着自己有一种失去掌控的无力.以后.晋国这个强大的势力是会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进.还是自己被这份力量牵制.再不能畅所欲为.

    而如果有那么一天.自己万一站在这个庞大势力的对立面上的时候.那自己会不会被这个亲手创建起來的势力所碾碎.

    文远有些后怕.如果是那样的话.自己为华夏、为汉人辛苦打下的这样一副大好局面岂不白白浪费.

    “主公.主公……公与先生來了.”

    郭嘉的呼唤让文远从沉思中醒來.点了点头道:“哦.知道了.准备迎接他们……”

    郭嘉疑惑的看着文远.犹豫了一会才问道:“主公脸色不对.莫非是还有什么疑虑.”在郭嘉看來.主公一向沉着冷静.遇上在艰难的事情都不能让他慌神.可是今日.从他有些略显慌乱神色.微微皱起的剑眉.一向和文远私交甚笃的郭嘉敏锐的感觉到不对.

    文远复杂的看着郭嘉.郭嘉性子放荡不羁.最对文远的脾气.以前除了自己的前世.文远和他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可是刚才文远想到的事情却不能和他提及.因为文远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一天.郭嘉因为立场的变化和自己走向对立.

    世事无常.人总是善变的.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文远只能深深的看着郭嘉道:“奉孝.可还记得我当初和你说的那八个字……”

    郭嘉不假思索答道:“记得.主公当年说过.科举之后.再无寒门.”

    文远搭着郭嘉的肩膀郑重其事道:“对.奉孝.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即便你日后身居显位.也不要忘了你当初的志向.不要忘了寒门.”

    郭嘉神情坚定的道:“是.嘉定然会铭记一生的……”

    麾下的文臣之中.只怕也只有郭嘉这样的真性情才有可能不会被环境改变自己.得到郭嘉如此肯定的回复.文远多少提振了一些信心.振作精神道:“好.这才是我张文远的好兄弟.走.咱们去迎接天子的诏谕.”

    “天子有诏.大将军张辽接旨.”

    “臣接旨……”文远跪伏于地.身后大将军府的属吏.文远一系的文武呼啦啦跪了一地……

    “朕闻……”沮授接着开始宣读诏书.第三次的诏书.显然要比急切许多.大有不可抗拒之意.不过文远这一次仍旧要按照程序请辞的.因为下面还有群臣劝进的戏份.

    果然.文远这边刚一拒绝.沮授就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附有众臣联名的表文.

    文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昔周公承文、武之夡.受已成之业.高枕墨笔.拱揖群后.商、奄之勤.不过二年.吕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据八百诸侯之势.暂把旄钺.一时指麾.然皆大启土宇.跨州兼国.周公八子.并为侯伯.白牡骍刚.郊祀天地.典策备物.拟则王室.荣章宠盛如此之弘也.逮至汉兴.佐命之臣.张耳、吴芮.其功至薄.亦连城开地.南面称孤.此皆明君达主行之于上.贤臣圣宰受之于下.三代令典.汉帝明制.今比劳则周、吕逸.计功则张、吴微.论制则齐、鲁重.言地则长沙多;然则晋国之封.九锡之荣.况于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且列侯诸将.幸攀龙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亦将因此传之万世.而明公独辞赏于上.将使其下怀不自安.上违圣朝欢心.下失冠带至望.忘辅弼之大业.信匹夫之细行.臣等所大惧也.”

    沮授一口气念完了劝进表文.接下來又将署名之人一一高声念诵出去.联名的有那些人.

    尚书令沮授、司隶校尉钟繇、太常贾诩、侍中董昭、少府甄逸、郎中令贾穆、中军师郭嘉、左军师徐庶、右军师陈宫等.另有青州刺史孔融、徐州刺史陈登、幽州刺史刘和、并州刺史张燕、兖州刺史王修、豫州刺史崔琰、前将军清乡侯赵云、左将军高阳亭侯张颌、右将军安平亭侯太史慈.后将军沂水亭侯郝昭、平北将军范阳亭侯麹义.骁骑将军温侯吕布、龙骧将军颜良、虎威将军城阳亭侯吕蒙、破军将军越兮、护军中郎将高顺……等大小文武将校合共二百二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