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卷 第六十三章 担保(第1/2页)清末英雄

    振兴农业并不是不发展工业,而是除了发展军工以外,只发展优势产业,以永磁电动机为代表的机电产品是其中之一,再有就是化学产品,纯碱、合成氨以外,有机化学产品是其中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整本书讲的都是有机化学,而其中高分子化学更是介绍了两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

    一种是加聚合成反应,另一种是缩合聚合反应。前者书中举的例子是聚乙烯,后者则是聚酰胺纤维,也就是锦纶66,美国人称之为‘比蜘蛛丝还细、比钢铁还硬’的尼龙。除了聚乙烯和尼龙外,书中还有酚醛树脂、涤纶、顺丁橡胶、聚丙烯酸钠(尿不湿)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介绍。

    东西虽多,但都少有催化剂的介绍,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合成氨的原理早就有人知道,但反应条件,反应所需的催化剂才是合成氨工业的关键。高分子材料也是如此,以聚乙烯为例,其虽在三十年代就已发明,并在二战前投入了实用,但真正实现低成本生产,还要等六十年代末中压、常压高效催化剂出现才得以实现,而即便那时,产量也才七百万吨。

    技术发展的细节并不是杨锐所知的,他只知道这些东西日后必大行于世。现在即便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也还是要持之以恒投入,今日高分子实验室拿来的尼龙丝袜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顾及依偎在身侧的女人,他把玩着已经从女人大腿上脱下来的丝袜想着事情:这东西能赚数十亿打死他都不信,现在生丝丝袜的价格在三十美分到四十美分之间。尼龙袜即便能翻五倍,那也只能卖两美元一双。全世界十七亿人口,唯有欧美女人才能消费得起生丝袜。而比生丝袜贵五倍的尼龙袜,以欧美不到五亿的人口计算,全世界的潜在客户不会超过一亿二千万。这一亿两千万潜在客户多少人会买尼龙袜,会买的人又能买多少双丝袜?

    杨锐对尼龙袜预估是年销售额在一亿美圆以下,十年之后如果不推陈出新,那不说销售俄会在爆发后下降,技术也很有可能会被欧美公司破解。真要是那样,那高额利润将马上消失,尼龙最终变成一种比人造丝高端一些的原料而已。

    尼龙如此。聚乙烯那就更是不堪,因为要反应要在100300mpa、300度的环境下反应,高昂的成本使得得产量极低,工部提上来的一个计划年产量只有可怜的一百吨;涤纶也是如此,催化剂的限制使得其成本太高;酚醛树脂德国人已经做出来并投入使用了;而合成橡胶更是坑爹,成本是天然胶的好几倍,即便扩大产量结果还是要比天然胶贵,项目负责人认为除了保证战略军事物资的供给以外,合成橡胶毫无意义;最后就是尿不湿了。这东西或许可以卖给那些收入极高的家庭,可销售终究有限。

    男人眼睛混乱混乱的转,程莐用手抚着他的脸,柔声道:“又有事情想不开啊?”

    “嗯?嗯。”男人应了一声。好半响才道:“这袜子觉得怎么样?要是卖一块钱一双,你会买几双?”

    “一块钱一双?”程莐惊讶道,她接过那袜子道:“这价钱太贵了。怕没几个人能买得起。还有,这……。这袜子这么薄,谁敢穿出去?最多只在家里穿。”

    “嗯。”杨锐想着整个高分子化学产业。根本没心思说话。和后世遍露大腿,恨不得不穿的女人相比,这个时代的女人是极为保守的,不说亚洲,就是欧美也是如此。难道这袜子只能做成情趣**,勾引男人用吗?

    上有所思,下有所动,贴着他的女人大腿忽然感觉到了‘异动’,嫩白的脸再次修红了。就在她以为又要大战三百回合的时候,男人却一骨碌掀开被子起了床,很正色道:“很忙啊,很忙啊,很多报告还没看呢。”

    书房的门关了一小时后又打开了,找了半天娘的杨无名一见来就蹭到程莐身边,追问她刚才去哪了。夫妻俩好笑下只得编了一个谎把孩子骗了过去。待母子俩走后,杨锐点上烟翻开了农部关衙前递上来的文件,新乡村建设报告看了起来。

    这是农部几个留学生在辽东诸县调查之后写出的报告。与全国其他县不同,通化、怀仁、宽甸等县的识字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乡村的道路、学校、卫生、文艺、农业、林业、组织、经济都出乎意料的好,这里仿佛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或者是西欧国家。

    带和这样的惊异,在研究两年之后,农部希望能把辽东乡村模式推广到全国。即通过教育消除青壮文盲、德育农民,使其摆脱‘愚、贫、弱、私’之旧性,成就一个健康良善之新农民;在教育农民、改变农民旧习的同时,再通过合理的经济规划、有效的科技推动、良好的农户村庄协作,共同建设富裕的新乡村。

    在这份报告中,杨锐能看到开国前中国教育会所实行的那些东西,也能看到自己以前所教授的区域经济学的内容,还有农会的组织办法、增产增收的科学技术等内容。这报告基本把以前中国教育会、关东银行辽东经济规划工作组、东北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会四者的工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提出‘以土改和教育为基础、以合作和科技为手段,达到丰富乡村文化、繁荣乡村经济、改善乡村卫生、稳固乡村政治之目的’的新乡村建设方案。

    报告做的很全面,对辽东开国前农垦公司、农贸公司、农会、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的工作做了中肯、积极的评价,而在这个基础上所提出的乡村未来规划,很像后世的日本、韩国的农协;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农村地块狭小。小面积种植成本高昂的缺点,报告提出要以辽东乡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为模板。将其在关内各省推而广之,以真正实现的农业科学化;而因为辽东各县都有榨油厂。报告上又认为可扶持建设乡镇工业,以繁荣乡村经济。

    看到乡镇工业杨锐就笑了,他提笔把乡镇工业改为乡村企业,而后再细细思考这些乡村企业包含什么内容。很明显的,乡村企业只能像在温州的柑橘合作社那样,有全体柑橘种植户投资,也由全体柑橘种植户经营,各户农民按照产量将一定的资金停留在合作社,以保证合作社的运行。这种美国新奇士模式。只适合农产品加工销售,并不代表所有工业品都能行如此实行。

    一些外来的工业品,比如农资用品,农具、农机、化肥、农药等,只能在临近矿产资源或综合工业园附近生产才最合理;而生活用品,肥皂、鞋袜、服装、日用百货,则应该在交通更为便利、经济更为繁荣的地方生产。

    农村真正能做的还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为全国各工业区提供原料。只有那种本就处在交通节点上并临近城市的农村,才能真正的发展成工业园。不然。最终还是像张謇建设南通一般,再怎么建设也只是纺织和制盐,其他工业想建设也建设不起来,毕竟江对岸就是中国经济的中心沪上。有沪上在,南通怎么能出头?

    后世的乡镇企业起家的时候在乡镇,但等发达之后。全部会离开农村,进入更高层次的经济圈。之所以还称呼其为乡镇企业,不过是因为从成乡镇起家而已。

    乡村企业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那就看造化了,要是本身具有资源、地域优势,同时管理者能抓住机遇,那或许能变成后世的乡镇企业、最终做大,不过这其中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乡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相比,其真正有优势的地方还在于就近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不过资源优势不是绝对的,现在张謇的大生纱厂就能感受到西北的棉花要比通州的棉花,不管是在量还是质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当西北的棉花产量超过江浙,甚至整个中国都不再进口棉花后,那大生纱厂只剩下交通优势;而再当全国铁路网建设完毕,大生纱厂的优势只是熟练工人以及多年以来在棉纺产业上的产业、市场管理经验,除此以外一无所有。

    乡村工业不是杨锐关注的重点,农村专业合作社才是他真正在乎的东西,一旦成立合作社,小户经营的模式将被改变,数户联合购买拖拉机是能买得起的,不过人口一定控制,不可因为人口增长而分摊了社会财富。

    开征人丁税后,生育率一定大减在这个时代,控制生育并不是一定要靠避孕套,几千年来历代王朝都开征人丁税,而人口控制因为明代士绅官绅免税产生的隐户开始失控,在清代则因为摊丁入亩彻底崩溃,重新开展人丁税,因为要交税,那流产避孕、吃药避孕、时间避孕、甚至是溺婴都会重现;溺婴是违法的,但民不告官不究,为了控制人口,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情。

    至于人口红利,只有人口接受教育后才能成为红利,不然以后世非洲的人口,早就脱贫致富了。全国亩产提高后,农户真要是把增产的那部分粮食全拿去养孩子,那不说教育成本增加的问题,以后这些人长大后怎么安排?不实行外贸模式走改开路线,人口多了有何意义?再说即便是现在人口也是过剩的,当全国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专业合作社,采用机械耕种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城市根本消化不掉,所以节育是必须做的事情。

    杨锐在此想起由稽疑院代表独自制定的人丁税法案,其征收对象为神武四年八月十五后出生的人丁。和个人所得税一样,它也实行累进税率:两夫妻两个孩子以内的,依照旧例每丁二钱;超过两个不超过四个的,每丁四钱;四个以上,那就翻倍计算,第五丁为八钱,第六丁一两六钱。第七丁三两二钱……,至于第八丁。累加前面的那些,穷苦人家根本出不起。他们最后的结局就是移民,移民到西域、黑龙江、还有新占的外东北,这些地方是不收人丁银的,在那他们可以放开肚子生。

    而对于少民,唯有西域、蒙、藏、云南这四地是特殊的,蒙、藏人丁银由地方政府,其实就是旧贵族出面征收,中央政府只监督其不能超过征收标准;而云南和西域,前者控制后将实行和其他省份一样的标准。而后者则不是控制人丁这么简单了,那里的一百七十万白民,留下终究是个隐患,以杨锐之前的计划是想将其移民至巴尔喀什湖,也就是现在俄国的七河省,那里土地肥沃,但哈萨克人不少,让他们两者互相牵制也是个办法,即便不成西域也是清空了。

    将隐患其中在一处而不是分摊在各处是杨锐的想法。而巴尔喀什湖地区并不是他在乎的地方,他的目标最低是想和波斯国土接壤,最高是能获得里海海岸。不过这个计划现在想来十分可笑,这实在是太一厢情愿了。

    中国和波斯接壤。那等于苏联失去了南下的通道,英国是高兴了在他失去阿富汗这个屏障的控制后,可苏联和布哈拉、希瓦两个汗国是不会同意的。苏联是不是会满意于西伯利亚铁路和海参崴的租借权不说。布哈拉和希瓦两个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有四百多万,全是虔诚的白民。中国的铁路要想连通波斯,那就要从布哈拉汗国穿过。而不走布哈拉汗国,那就只能从后世吉尔吉斯南部和塔吉克翻越帕米尔高原。

    杨锐还没把这个设想告诉运部,只和杨增新讨论的时候,他就惊的掉了下巴。他认为这条路高山峻岭、白雪皑皑,就是一百年也修不成铁路,且就是铁路过去了,还是要有要穿越布哈拉汗国的土地。布哈拉汗国和阿富汗是接壤的,按照杨锐的想法不想布哈拉和希瓦两个汗国成为中国的领土,以免绿化;同时又要求领土接壤波斯甚至里海,那就只能强行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