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半导体计算机研发成功(第2/2页)民国战神
投资大学毕业的学生,创业成功率是非常不错的。百分百成功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成功率却超过了30%,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了。
中华商会也因为不断有民族商人从学校里培养出来,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商人,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印出来的一般,全部都是具备民族意识的商人。除此之外,有些激进,有些保守,有些商场金融投机,有些擅长市场经营,有些擅长创意投资。
除此之外,商会还有大量的各方面的顶级人才。
只要商会内提出一个项目,整个商会庞大的渠道都能利用,所有领域的顶级人才都能找到,效率绝对的快速。
此时的华东商会,因为市场繁荣,投资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极大。每一个民族商人,都在这个时段疯狂扩张。
这是货币宽松时期,就是要不断的扩张。资金链什么的不是问题,现在这个环境下,不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此时的中华商会,资本规模相比过去,已经大太多了。
整个国家的经济,在大量的投资中隆隆前进。
大量的海外投资,也在中华商会的资本运作下诞生。这个东方世界的霸主资本,正在快速的成长。
在如今的亚洲,中国人也变成了地位最高的群体。
中国商人在各个经济殖民地大量投资,掌控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大量的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也让中华民国的发展不再被其他国家勒紧脖子。
不管是石油还是钢铁,在经过精心的战略布置之后,已经成功解决了问题。这个时候只要有足够的工业产能,国民就能迅速富裕起来。
轻工业产能方面,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工厂正在大量的建设。而在重工业方面,中华民国的重工业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地步。
大量的机械设备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工程机械制造厂、农业机械制造厂,以及飞机制造厂、电器制造厂被大量的建设起来。
汽车制造规模更是不断的扩大,此时中华民国一年就可以生产上千万辆家庭汽车。
因为民众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收入也很不错,基本上都有时间去考驾照。驾校一时间在中华民国迅速普及开来。
一场全民拥有家庭汽车的社会变革正在到来。
汽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成为中华民国一个非常普及的东西,人们对汽车的陌生将越来越少。
汽车消费市场上,每年卖出上千万辆汽车非常轻松。
而在原材料方面,钢铁冶炼技术在1922年再次有所突破,在西域行政区建成了第一座日产2500吨的顶吹转炉,这样的炼钢炉,一年的产量就是91万吨钢铁。
这样的炼钢炉的效率非常高,所以中华民国的钢铁冶炼规模尽管不断扩大,但是使用的工人却是没有增长多少。此时钢铁工人的规模,依旧还是维持在20万人左右的规模。并且随着炼钢炉的越建越大,钢铁工人的数量反倒有下降的趋势。
这种2500吨的转炉,只需要建设220座,钢铁产量就可以达到2亿吨。
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钢铁产量是3100万吨,但是却用了500座大型平炉。美国的炼钢技术,相比中华民国来说已经被越甩越远了。
此时美国人通过间谍活动,已经掌握了顶吹转炉炼钢技术,不过转炉规模还不大,而且炉子也比较小。
如今中华民国要扩大的是开矿规模,露天铁矿石开采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最大的挖掘机斗容已经制造到了30立方米,一铲子下去可以挖出30立方米的土方、矿石。然后从地面挖一个大坑下去,然后在大坑的墙壁上开出一条条螺旋一样的道路。汽车不断穿行在这些道路上,铁矿石开采挖出来之后直接倾倒在汽车上运到选矿厂进行选矿。然后再用铁路运往炼钢厂。
煤炭开采也用上了露天开采技术。
而在工程机械的制造量方面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开矿需要,工程建设上也是大量需要的。
中华民国此时建造出来的工程机械,质量上和二十一世纪的工程机械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却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了。最先进,就意味着利润。不会像后世中国国产的挖掘机那样,一台只赚五十块钱。
有足够的销量就有足够的生产经验,并且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之中。所以中华民国此时的机械设备制造方面因为市场的庞大,正在走向全面性的领先。
这样的领先,主要还是因为科研上的巨大投入。以及科研模式的效率,要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中华民国的科研,当前有两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就是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有沈凝云这个穿越者的存在。所以在那些大项目上,很少会浪费资金,把科研搞进死胡同。
另外一大法宝就是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庞大的计算。如果是用人力进行计算,一些计算可能要算上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根本不存在研究的可能性。欧洲人当年为了制造出可以快速计算的机械计算机,让工匠慢慢的打造零件,想要制造一个计算能力非常强大的机械计算机,不过用机械来进行计算,工程太庞大了,工匠打造零件要打造几十年,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而电子计算机,则没有机械计算机方面的缺陷。
中华民国的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投入也比较庞大,但是研究方向却是非常明确,在造出电子晶体管计算机后,直奔半导体计算机。
1922年绝对是中华民国计算机研发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中华民国四川成都计算机研究所中成功研发出了第一代集成电路。计算速度从晶体管计算机每秒7万次,提升到了每秒100万次。
集成电路的出现,让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少,功耗也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拼装成本都开始下降。
这样的计算机,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的价值。
不过当前为了保密,电子计算机依旧只是应用在科研计算和军事计算当中。这次电子计算机的突破,让军方提出了新的模拟计算机的研发计划。
那就是研发出新的火炮模火炮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以及投弹控制系统。
当前中华民国海军战列舰上的模拟计算机,还是机械计算机。此前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了一些,而且也不想暴露电子计算机的存在,所以没有给海军装备电子模拟计算机。
沈凝云在不久之后,从兰州飞往成都进行了视察。
看到那台被命名为‘星河Ⅰ’的半导体计算机,沈凝云亲自进行了操作,此时这台计算机,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用纸卡打印的计算机了,操作模式方便了许多,而且计算速度也大大提高。
“我们有了这样的计算机,一旦投入到火炮控制系统的应用当中,我们甚至是可以让火炮控制系统计算风速等因素对炮弹飞行方向的影响。”军方的计算机专家振奋无比,向沈凝云报告了军方技术研发部制定的研究新型火控系统、飞行系统、投弹控制系统的方案。
“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研发,火箭控制系统和导弹控制系统,以我们当前这台半导体计算机的性能,完全符合条件了。”沈凝云补充说道。
火箭这个玩意,在中华民国是严格保密的军事技术。
在这个军事技术的背后,火箭炮、导弹、火箭发射器等等项目,都在不断的进行研发,在火箭炮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而航天火箭的研发,在理论上已经搞清楚了,现在就差具体实践。
火箭的研发,几乎是从西北政府成立以来就在开展的。一开始经费很少,主要用来培养相关人才和研究相关理论。
后来随着西北政府的财政不断改善,投入到上面的经费每年都在增长,增长到如今,这个项目的资金已经非常庞大了。
在西北政府刚成立的时候,这个项目并不是急需的的,加上当时财政有限。而此时中华民国在财政上已经很宽裕了,没有欧美在中国及周边的殖民掠夺,加上生产力的普及,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这个项目的经费自然大大增长。
二十年的人才坚持培养,已经成长出了一代优秀的火箭技术人才。这些火箭技术研发人员尽管还比较年轻,但是这个时代的科研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
加上集成电路的研发成功,在航天计算方面已经更加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久之后沈凝云决定启动卫星发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