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危机与机遇并存(第2/2页)民国战神
国的五分之一,所以规模远远不如中华民国。最大的差别则在于农业,中华民国的机械化农业规模越来越大,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人口不断增长。而其他国家在发展工业的时候,都是要有农业做基础的。毕竟要吃饱肚子才能发展工业的。所以其他国家在农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只能让更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建设速度自然也就比不上中华民国了。
中华民国因为没有被殖民,所以商品生产出来是自然的国民享有。因此中华民国的商品产能一旦发展起来,直接受益的就是老百姓。因为东西生产出来了,总得有人消费。这个时候老百姓要是买不起怎么办?那就提高工资,老百姓自然也就买得起了。
大家都有事做,商品生产充裕,那么大家都富裕起来了。
总统杨墨川也适时提出号召,号召国民努力生产建设,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的中华民国,更是点燃了中华民国全国老百姓的热情。
全国老百姓是发自真心的响应号召。
中华民国刚从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当中脱离出来没多久,同时许许多多的老百姓也刚从贫困中挣脱出来,知道当前的局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同时也对政府非常信任,因为民国政府给他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公正的司法,以及宽松的制度。
特别是中华民国结束了军阀混战状态后采取的轻刑罚的制度,也让老百姓对政府更加拥戴。
特别是司法方面采取的是普通法制度,小市民道德在法制中有较高地位,使得全国各地的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教化意义比较强。民众的行为得到了法律的约束,而这种约束是建立在道德上的,例如一个很恶劣的行为,尽管没有造成什么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失,但也可能被处罚,所以社会风气并没有在市场经济下败坏。
所以政府的号召,能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发展建设,成为了当前的一场全民运动。老百姓也在号召之下,大量购买股票进行投资。上市公司拿到钱之后便进行各种扩张、建设。
实际上老百姓对政府的拥护很多时候非常简单,就算是民生比较差,如果对外战争能打赢,老百姓还是拥护政府的。
中华民国的崛起过程中,战胜了日俄两大外敌,并把欧美殖民者扫出了印度之外的亚洲地区,单单是对外战争的胜利,那足以让老百姓拥护民国政府了。
如今民生发展势头又非常迅猛,当前大量人口城镇化,暂时条件虽然不是那么好,但是却在迅速改善。
这个时候号召老百姓努力生产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以及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老百姓自然是很乐意的。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国家,永远不缺乏奉献精神。
同时老百姓对于当前的局面,还是有一些危机感的。很多老百姓都意识到,国家能给他们这么好的福利,以及制度。是建立在亚洲霸主的地位之上的,特别是对各个经济殖民地的掠夺。
但是苏联在发展,而欧洲人也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这些危机感,实际上就是为了发动下一次全民运动做准备,也是财团掌控的舆论渠道在宣传。
就如美国到处宣扬XX威胁论,并且各种想象美国衰弱,然后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全民运动。
这些全民运动有可能是战争,有可能是科研。
有了危机感,自然有发展的紧迫性。
尽管杨墨川号召国民努力生产建设,但因为是市场经济制度,所以生产建设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的,所以胡乱的建设并不是太多见。不过重复性建设还是有的,例如铁路建设,商人看到某条铁路运输很赚钱,于是也在边上再建一条铁路。那么在经济繁荣时期确实是有用的,但是在经济平稳和萧条时期,就显得多余了。所以在大型的建设项目上,中华民国还是有审核制度的,避免建设出垃圾资产。
中华储蓄银行行长陈光甫发现,一些民资商人正在疯狂的借贷。
他们用一套房子或者地皮去贷款,然后买下资产,再到银行抵押贷款,然后继续买资产。就像是搞海运的,先用一条船去抵押买下第二条船,然后再用第二条船做抵押,买下第三条船,不出几年就能变成一个大型海运公司。
对于这样的现象,陈光甫对沈凝云进行了商议,沈凝云却是很淡定,说道:“这样的船王模式,只要资金链一断,那些船全是银行的。我们只需要把民间集资控制好就行,等我们货币一紧缩,这样的企业第一个死。”
“但是,钱本质上是银行的,这样会催生出很多垃圾资产。”陈光甫担忧的说道。
“快速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垃圾资产。不过那些钱,最终还是回流到银行。那些商人拿到贷款去进行投资,钱是进了工人的口袋。工人再进行消费,又变成了财团和政府的钱,或者是其他民资也赚走一部分。反正也就是这些疯狂的投资行为的存在,才拉动了市场的无比繁荣。”沈凝云淡定的说道,这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社会主义,确实是浪费资源。
但很多时候,资源是不怕浪费的,更怕的是老百姓没事做。
资源可以继续开采,劳动力不劳动也是浪费。资产大量建设起来,在市场淘汰制度之下强胜劣汰,最后保留下来的必然是精华。
同时大量的投资建设过后,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行业经验。
“不过等我们货币紧缩的时候,局面会很惨烈。”陈光甫担忧的说道,不过他也明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万物阴阳共生,越是繁荣,隐藏的危机越大。但是越大的危机,何尝不是越大的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