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埃塞尔比亚沦陷(第1/2页)民国战神
中华民国陆军更换制式步枪的进程还是比较快速的,每个月的步枪出厂量都在不断上涨,从最开始的每个月十万支,迅速扩大到了每个月供应五十万支。
大量的新式步枪开始列装部队。
部队官兵对这款新式步枪很是喜欢,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款非常强力的武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民34式步枪被证明是一款质量可靠的步枪,尽管不能像后世的AK47那样夸张的把枪管砸歪都还能继续用,但是民34式还是能使用各种恶劣的作战环境,只要有一定的保养,出现故障的概率很低。
三十发的子弹,更是让普通步兵有了强大的持续火力。
中华民国推出新式步枪的消息,自然很快被其他国家给掌握了。对于中华民国的新式步枪,世界各国武器专家都进行了一定的评估。
评估的结果大同小异,都认为中华民国的新式步枪太过奢侈,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武器装备。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估,主要还是因为这样的时代,工业生产技术还不是那么发达,子弹一旦消耗太快,一个国家的军工业就很可能会跟不上消耗的规模。
各国的评估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本国用了这种三十发子弹一个弹夹的自动步枪之后,本国的军工业能否承受得了?
很显然,各国都难以承受。
所以在各国的专家们看来,这种武器装备,完全就是一种浪费,完全就是没必要给士兵装备的一种奢侈的装备。
这一点也让各国有些想不通,为什么中华民国会给士兵装备这样奢侈的装备,那子弹消耗起来的速度,简直不比轻机枪慢。
每一个士兵手上都是一把轻机枪?就算是轻机枪很便宜,哪个国家装备得起?
于是乎,中华民国给步兵装备全自动步枪,让世界各国根本没有跟风的欲望,全部都等着看中华民国的笑话。
不过有一些人也发现,中华民国给军队装备如此奢侈的武器装备,完全是有足够的底气的。
要知道,中华民国有六亿人口,但是军队规模,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相当于,一旦开战,一百个人当中,只需要有一个人走上战场就很够了。而剩下的99个人当中的劳动力,大部分都可以去生产军用物资。
加上中华民国又不缺资源,完全供应得起庞大的子弹消耗。
而且中华民国的工业之庞大,远超各国的想象。特别是,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的发展,就是在进行战前准备。
整合工厂、整合运输力量、整合科研力量,同时还进行扩军。
大工厂、大兵团、大实验室。
这将是下一次战争所打的东西。
中华民国正在积极准备。
同时中华民国所做的备战准备中,物资储备的规模已经超乎想象。每个月,都有一批战略储备仓库建成。
不管是石油还是煤炭,不管是铁矿还是铜矿,还是稀土矿。
能源物资、矿产物资,这些放着不会坏的原材料,中华民国正在疯狂的囤积。为了囤积这些原材料,中华民国开始在国际上以物易物,换取大量的原材料。
世界各地不少的原材料生产商,都在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下陆续恢复了生产,中华民国的轮船也因为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也有一大批开动了起来。
因为中华民国的商品产能已经过剩了,就算是换回来的东西存在仓库里,也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中华民国已经在国内开发了很多矿山,这些矿山开发出来,并没有进入开采状态,而是放在那里。只要战争一爆发,或者进口原材料渠道被切断,这些矿山随时可以动工开采。
相当于,战争一旦爆发,中华民国将不会为原材料而烦恼。
本身中华民国国家这么大,几乎所有战争资源都有。就算是进口渠道被切断,也可以靠庞大的战略储备支撑到国内的资源得到开采的时候。如此一来,军用物资的生产就不会受到任何的阻断。
中华民国突然扩军,也让世界各国嗅到了一丝战争的味道。
这轮扩军的规模各国并不知道有多大,但是中华民国的扩军速度很快,这是每一个在中华民国有间谍活动的国家能感觉到的一个现象。
中华民国的这次扩军虽然很低调,但是规模很大。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募兵点。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年轻人。
在中华民国,永远不缺希望能够参军的年轻人。
毕竟中华民国是一个拥有六亿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军人的总数还不到百分之一,一百个人当中,肯定会有那么几个想参军的。
何况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华民国就是靠一次次的战争胜利,才奠定了国家的崛起。同时也有一大批的军人,因为参加了战争,从而获得了可观的战争红利。不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能在军队中得到实现。
大裁军过后,很多年轻人想参军都找不到门路,每次募兵的选拔都太严格了,而且名额还有限。
这一次的选拔标准下降了一些,不过依旧对身体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名额却是不少。让很多想要参军的年轻人顺利的进入了军队,成为了一名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国防军士兵。
此时的国防军士兵,在经济收入上虽然不怎么样,因为是义务兵,每个月也就给一些零花钱。但是有一个参军的经历,退伍之后都普遍会被人高看一眼。
如果服役期限过了没有退伍,那就是当了军官了。军官的福利是很好的,社会地位就更高了。
那些学文化方面不是很有优势的年轻人,入伍参军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出路。如果能抓住机会立下战功,那么以军方制定的制度,一个普通的小兵,是有可能一路晋升到将军级别的,并没有太高的文化要求,就算文化方面达不到,也可以通过自学来达到要求。
“这次招募的新兵,素质都挺不错。国家教育发展这么多年,现在全国上下,基本上没有哪一个年轻人是文盲了。”胡静林和沈凝云提起这事情,有些感慨的说道:“当年在西北的时候,那时候入伍的新兵,有的时候甚至大多数都是文盲。”
“这说明我们已经发展起来了。”沈凝云笑道。
“现在军队里的夜校,基本上都用教基础文化了。现在教的都是高级文化,以及做思想教育。”胡静林说道:“不过也有一点问题,那就是现在的新兵,在吃苦能力上确实比以前要差了。”
沈凝云点了点头,这个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
随着物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好了,苦头没吃那么多了,新兵在吃苦方面方面要差一点。
随即笑道:“不过我们现在要让士兵吃苦的敌方也少了。”
“这倒是没错。”胡静林也笑了起来。
现在的中华民国,可不是当初西北军那个时代了。那时候打仗的交通工具,最豪华的莫过于是军马。
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中华民国的军队最基本都实现动力化了,军队在行军时主要靠汽车,士兵已经不需要长途跋涉了。
同时现在连步兵战车都搞出来了,士兵在投入战场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冒着炮弹进行行军了。只要坐在步兵战车内,开到交火地点再冲出去就行了。
这次给军队装备步兵战车,实际上也是在配合新式步枪的装备。
新式步枪装备部队之后,有了步兵战车,那战斗力自然是直线上升。因为步兵战车,可以士兵直接运到400米的交火距离上,而不会让士兵在一千米外和敌人交火。那么远的距离,步兵战车上也有机枪可以还击,同时也可以用狙击手进行还击,各种还击手段非常多。
还有如今中华民国还有空运、空投手段,更是研发出了直升机。尽管现在直升机还没开始正视装备部队,但是战争中是肯定要投入的。
到时候,战场上的士兵在补给方面,也比较方便。不用像以前那样,上战场有时候因为局部补给困难,士兵还要饿肚子。
士兵没那么能吃苦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前的士兵,吃苦是优点。现在的士兵,能有足够的文化成为技术兵种,让战争手段更加有技术含量,这就是优点。
而且吃苦这东西也就那么回事,通过训练就能让士兵更能吃苦。能吃苦,无非就是让士兵习惯吃苦。
有些部队的士兵不太需要吃苦,因为他们打的就是正面交锋,行军、补给比较容易,作战方面技术要求更强,所以也没必要训练得那么能吃苦。
而有些部队则需要吃苦,例如从事敌后作战的特种部队。这样的部队就需要学会吃苦,训练起来就要怎么艰苦怎么练,让士兵能适应各种艰苦环境,让他们在战场上能有更大的存活几率。
能不能吃苦这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
最主要的,还是看怕不怕死,愿不愿意奉献。
后世的朝鲜战争,为什么中国志愿军还能翻盘?无非就是美国佬怕死,武器装备那么好,但是在战场上却怕死得很。
中华民国如今人民富裕起来了,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少爷兵。不过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国家,在奉献精神上,军队士兵是绝对不缺的。中华民国的年轻人,也没有美国人那么自我主义强烈。
不过此时的中华民国,并不强调士兵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号召士兵,做有价值的牺牲。在战场上如果尽力了,还是允许投降的。
这个阶段的国防军,已经不太需要靠人命去堆。而且很多时候伤亡过大也不是很划算,因为抚恤金很高。那些士兵,也都是国家投入很高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国防军的战争模式已经彻底的转型了。
显然这次扩军,已经挑动了各国的神经。
苏联首先扩军,以应对中华民国的扩军行动。中华民国突然扩军,斯大林被吓得连续几天睡不安稳。
不是斯大林多想,而是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中华民国一旦要发动战争,首当其冲的必然是苏联。
至于印度,非洲之类的地方,中华民国就算是不怎么扩军,也能轻松拿下。
能让中华民国大扩军的,只有苏联。
一旦中华民国对苏联开刀,苏联怎么办?这也是斯大林最为头疼的问题,此时的苏联已经在中华民国的手上丢掉了远东行政区,以及突厥地。高加索更是被中华民国分裂了出去,苏联在中华民国身上吃的大亏,依旧让人记忆犹新。
斯大林很果断的决定,苏联也扩军。苏联原本的军事力量就比较庞大了,只是没有部署在中苏边境。
斯大林在决定扩军后,直接将陆军规模扩大到了四百万。然而斯大林做梦也想不到,这样的兵力,依旧比中华民国这次扩军,还要少一百万。
当然,四百万只是常被兵力,一旦开战,斯大林准备更为庞大的兵力。
而且这些年来,西方国家为了牵制中华民国,也在向苏联输送军事技术,起码在一般的军事技术上,苏联是完全掌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