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第2/2页)清亡明灭五十年

象,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其次,《武备志》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总的说来,《武备志》是历代兵学成果的汇编,虽然包含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茅元仪的思想。然而,在序言及评点中,也可以看到茅元仪的一些军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

    简单地说,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他认为:“人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保。”(《自序》)他痛斥当时的士大夫不习兵事,遇有战事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他提出:“惟富国者能强兵“(《军资乘·饷·序》)。他还主张开矿、屯田,发展经济,军队必经常训练,认为:“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国家防御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敌人有机可乘。他还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夫极盛者,必极衰,天道然也”。“然衰极则盛,理之常也。”他用这一道理论证盛世潜伏危机的道理,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他对历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已精辟的见解。如要评论兵器时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指出了各种武器的渊缘。

    总而言之,《武备志》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着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军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线索,称为之中国古代的兵书宝库实不为过。然而,由于茅元仪长期与清政权处于敌对阵营,加上他为抗击后金政权,保卫明朝的着书目的,书中又有许多对女真族和后金的不敬之语,所

    以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被列入《违碍书目》,遭到禁毁。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珍贵的史料价值,就在它遭到禁毁的情况下,仍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流传到了国外。毋庸讳言,《武备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仪在评论《三略》时认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书为伪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