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回 年产六万辆中卡(第1/1页)1949我来自未来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谢谢用户5492126打赏!谢谢你!

    求订阅!求月票!

    年产六万辆中卡

    小强盯上解放a141原因很简单,这玩意是86年才正式投产,高时速可以跑9公里每小时,比中国第一辆解放——a165公里每小时强得多,速度了不说,百公里油耗却做到了从29升降到了载重从4吨上升到了5吨,重要是,还能再拖挂上6吨重载挂车。

    这要是引进成功,中国卡车制造水平将一举跨入八十年代,达到世界七十年代水平!妙是,这车电子结构并不复杂,真正黑科技,全发动机生产水平乃至整车所有零部件制造水平全面提高上面。

    一想到中国马路上能够跑满完全国产化解放a141中型卡车,大批高速奔驰先进卡车载着祖国人民希望奔向四面八方,小强忍不住就要乐起来。

    学工业自动化曹小强每次听见无知人说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原地踏步就感到恶心。有人说老解放几十年如一日,其实完全是扯淡,中间不断改进被人视而不见。大众一款甲壳虫汽车还特么造了四十多年呢!难道大众该杀?

    其实经典就意味着长寿!而有人说甲壳虫中间有过改进,可难道解放没改进吗?

    历史上中国卡车从模仿苏联1947年款嘎斯15起步,1956年诞生了第一辆解放a1。而嘎斯15是模仿并改进了美国国际收割机厂三十年代生产kr11卡车。

    中国卡车从此起步,多少年来一直不断改良。

    196年a1b诞生,马力增加后,车速达到75公里每小时,改进了一系列如变速器渗油等毛病。而甲壳虫第一次改进后把面包型车窗改成了椭圆形。

    1963年a14诞生,马力再次增加,载重从4吨增加到5吨。只是一汽为了支援二期建设,无私把生产线和技术全部给了二汽,从此就有了二汽东风系列。甲壳虫这时候把功率从25马力提高到3马力。

    1982年a1诞生,45吨载重量加上8公里每小时速度,结合258升油耗,这又是一次飞跃。甲壳虫把功率从3马力变为44马力豪华型和34马力经济型。

    结果别有用心人眼里,咱们就是没变,而人家是科技飞跃。事实上,以中国一穷二白实力,用2年从无到有吃透卡车制造太正常不过了。只有文科小白们才会以为有图纸和设备就立马可以造出来。

    为什么图纸上这要热处理,而且是这个温度?

    为什么这个地方尺寸是这样,而不能大点或小点?

    为什么这个零件必须一刀出来中间不能停机?为什么公差要这样?

    为什么表面渗碳安全系数可以取到这个值?

    每一个问题,书本上都是没有,有也是大致解释,这都是几十年积累,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别人不卖给你时候,你能做就是自主研发。

    1982年后国民经济开始调整,造车不如买车言论甚嚣尘上。面对市场上日本低油耗卡车,一汽毫不畏缩,于是a141诞生了!

    这车可以改四驱越野和六驱越野,加装防弹钢板,加装牵引绞盘,轻松拖拽火炮和车辆,完全考虑到了部队需求,国际军车销售中也是连续中标。所以,小强公司机械工程师们反复筛选之后,终把中国国产第一车定为a141,当然,他们只是觉得,这车放毫无电子工业可言非洲,完全不过时。

    关总一听小强要采购全套a141生产线,热情道:“这条线我们前年还出口过,从一个螺丝生产到车身钢板轧制,保证百分百国产化。整个设计年产卡车六万辆,价格大约是3亿人民币,这个钱当然是要和一汽分得。”

    小强道:“那就这样定了吧,希望我们以后能够不断合作!”

    眼看着3亿合同自己手中完成,关总无比热情和小强握手道:“我代表全国机床工业同行,对我们成功合作表示由衷高兴!”

    关总接着道:“明天咱们开个隆重签约仪式,好好热闹一回!把相关部门负责人都请来,给咱们双方提提气,闻记者包我身上,保证上tv一套七点档!”

    随着小强和关总走出贵宾接待室,消息传开,整个沈机会议室都震动了!3亿!沈机集团总资产才15亿啊!这笔单子里几乎一多半是技术转让和后续技术支援费用!不用说,作为这次采购出面协调单位和负责签约单位,沈机是要吃个大头!再说了,这些企业中昆明机床和中捷机床已经被国家并入沈机集团,等于说,镗床厂项目也是沈机,沈机一家光是援建项目上就吃下了5亿!

    关总眼看着是意气风发,他挥挥手道:“曹总,我请你参观我们沈机精密制造车间。”

    小强早就对于沈机精密装配车间垂涎三尺了,一听说关总要带他去参观,乐呵呵连连点头。

    小强带着公司总裁周兰和财务总监宋婧婧,随着关总来到沈机封闭式装配车间外消尘室,换上沈机工作服,穿上厚厚特制鞋套,强风静电消尘走廊里通过之后,进入了核心装配区。

    面对长宽均超过百米,被简单分隔开超大厂房,面对这里整齐堆放四十多台机床和近百名工作人员,小强眼都看花了。

    关总带小强来参观目大约是想要小强看看沈机实力,面对这样一个出手豪阔客户,毫无疑问,长期合作关系才是符合沈机利益。做企业都知道,有时候一两百个小单还比不上一个大单利润,但是上百张小单耗去得精力却远远高过一张大单。

    关总意气风发边走便道:“我们沈机采取是分序装配,效率很高。”

    小强紧紧跟着关总,问道:“关总,这分序装配是怎样?”

    “你看,装配车间里,技术熟练高端师傅总是少数,以往,咱们这些高端技师忙不可开交,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装3到4台机床,可以说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初级工没法上手帮忙。

    而现采用分序装配,把整个装配流程细分成若干环节,把很多技术要求低一些装配环节交给一些技术低一点普通工人,甚至几个工人协力完成一个装配环节,这样全车间都忙碌了起来,大大增加了生产效率,分序装配生产效率是以往2倍以上。现,我们一个车间一个月装配1台以上机床根本不费事。可以说,过去是活等人,现是人等活。

    过去是谁技术高,谁忙累,总怕完不成任务,现分序装配则把高端技师从那些不大复杂工序中解放出来,专司那些核心复杂精密工序,这样一来,现一个高端技师可以当以前五个高端技师来用。大大缓解了我们当前高端技师不足问题。”

    小强惊讶道:“沈机这样大厂,也会有高端技师不足?”

    关总道:“真正人才啊,永远都不够用。

    我们这样分序装配非常适合我们这样人力资源发达国家,一个装配车间里,我们用人手是外国人三四倍。可由于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成本反而下降了。

    机床装配实是非常复杂,对工人技术素质要求非常高,一个工人从技工学校出来也才刚刚学会全流程,实际操作水平差得远呢。这就是我们一直头疼‘会而不精’,这可不是三两天就能提高,没有十几年出不来。

    我们一用这个法子,立刻把效率提了上去,外国人说我们搞‘人海战术’,我们偏偏就是搞人海战术!我们不迷信德国日本单人单机全程装配,走自己路,你看,我们现机床不是已经出口德国日本了吗?”

    关总说到这里,充满自豪看着车间内忙碌工人师傅们。

    小强一听大呼过瘾,心说这次可是取到真经了,连忙道:“关总,你再给我细细说一下这个分序装配法子,我那边厂子建起来,也好推广。”

    关总道:“很多人以为,机床装配和流水线作业不同,需要一个师傅从头干到底才能保证精度。事实上,经过沈机多年摸索,这里面有大大潜力可挖。只要前一个环节完成之后,所有数据参数都有记录,并且有专人负责验收,下一个工序开始前再有精密测量工序,就能实现分序装配。这个生产方法我们会无偿交给你们,曹总你放心吧。”

    小强连身称谢。

    关总像一个前辈一样语重心长传经解惑道:“你可千万别迷信德日全自动流水线不可战胜神话,只要你人力资源丰富,生产方式科学合理,打败他们是没问题。

    几千年,一家国内电池生产企业想从日本引进一条充电电池组装流水线,日本人要价2万美金,可是这家企业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即使拿出来了,生产成本还是要高于日本人电池厂,今后维修和配件供应也要受制于日本人。

    后这家企业发现,如果应用分序装配,就能把之前机器自动进行复杂装配过程分解成多道人工完成工序,如此一来,这个全自动流水线就没什么了不起了。于是他们把所有自动环节全部用人工代替,只用了少量高级工人,其余简单工序都交给农民工。

    后,这家企业自己采购组装整个生产线只花了5万美金,创造了大量就业,还把那家日本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商打得彻底没了市场,一年后就停产,退出中国市场了。”

    小强听罢,大呼过瘾,说道:“关总你说得对,人才是关键因素,咱们这样人口大国,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反而迷信西方式生产模式,那就等于弃长取短!某些国营大厂一味从日本进口全自动生产线,结果生产同等档次普通民用轿车,要比比亚迪那种大量采用人工厂子出来贵两倍!”

    关总笑道:“看来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有些东西猫腻太多,咱们实是没法说,姑且看着吧,有些蛀虫早晚要遭报应!”

    参观完沈机恒温精密制造车间,小强确实被那种先进管理和科技手段震惊了,和195残破黑脏工厂环境相比,这里可以说是圣地了。

    “195要达到这个水平,究竟要多少年?”小强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