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节 【南巡】(1)(第1/2页)我要做皇帝
天子在大朝仪上,面对三位皇弟的暧昧举动,迅速的引起了‘有心’大臣们的注意。,
于是,第二天,就开始有人旁敲侧击的开始奏议:陛下即位以来,政绩斐然,施恩天下四海,连草木鸟兽都深受陛下雨露恩泽,只是,先帝在时,仅封八子为王,而皇十弟彘,十一弟越,并遗腹子寄,因为年幼,未得封国。
现在,陛下君临天下,嘉恩四海。
是时候将这样的隆恩也赐予皇十弟彘等了。
这些奏疏送到兰台,刘彻批示,留中不发。
天子的态度,顿时就刺激得朝野上下都激动无比。
对朝臣们来说,刘彘兄弟跟他们的老妈子,最好是马上滚出长安城,随便去那里都行!就是不要再留在长安城里碍眼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今上的长子,如今在宫中茁壮成长,其余几位妃嫔,也已经纷纷到临盘之时,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会陆续为天子诞下子嗣。
虽然都不是嫡子。
但至少,国家的传续已经得到保障。
这样,先帝的儿子们,继续呆在长安,呆在未央宫。
这成何体统嘛!
最重要的是,先帝的儿子们假如继续留在长安,那么,群臣为了表现自己确实是忠臣,连后宫都不敢随意去了。
一点都不方便大家暗中观察和勾搭皇子,更加不方便下注押注。
所以,对大多数的臣子们来说,先帝的子嗣和妃嫔什么的。还是赶紧有多远滚多远,别留在宫里碍眼了。
于是。宗正刘礼,太常窦彭祖立刻就跟进了。
刘礼甚至直接上奏。挑明了说: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御史奏堪舆地图,他如前故事。
虽然没有明白的直接了当的说要封王,但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让史官选日子,御史上地图,这就是要封国家建社稷的架势。
而这一次,刘彻的回答,再也没有了暧昧。
他在刘礼的奏疏中批复:祭统曰:古者于禘发爵赐服。于尝出田邑。故左传赏以春夏。朕当循三代!(注)
虽然没有明白的表示同意,但信号已经非常明显。
那就是天子同意册封三位皇弟为王,但现在不行,要到夏天。
理由也是很高大上。
三代的先王都是这么玩的……
得到这个批示后,太常窦彭祖马上就请示:臣昧死请移皇十弟彘等于东宫静养。
假如不明白汉代传统的人,看到窦彭祖的这个请示,可能会以为东宫想插手了。
但实际上,诸侯王册封前,全部移居到东宫或者在未央宫的东门。为其找个宅子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行为。
因为东方属金,以金为卯,卯金合而为刘。
凡皇子、皇族封王,必先居东方。
刘邦最初大封诸子。就是在雒阳东门之外。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民间就有谶记说:刘秀发兵捕无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当然,这个很不科学的谶记。最后居然应验了。
这只能说明,阿秀确实是位面之子。
刘彻自然清楚这个传统。于是批复:可!
从此,正式在法理和程序上,确立了刘彘等三个弟弟的准诸侯王身份。
少府立刻就开始为三位准诸侯王制作朝服冠冕。
然后,事情的重点就从三位皇弟的封王,变成了封号。
讲道理的话,三位皇弟,都是幼弟,以汉家传统来看,长子幼弟是最得便宜的两种人。
譬如齐王刘肥,在高帝诸子中,封国最大,最广,最富,而淮南厉王刘长,则最受太宗宠溺。
但如今中国,实际上传统的膏腴之地和富庶地区,都已经有主。
其实可供三位皇弟选择的空间都不大。
现成的可供选择的王国,只有一个赵国。
当然,实在不行,还可以恢复吴、韩这样的传统王国。
但吴国故地,有今上胞弟刘阏在坐镇,而韩国故土上,代王刘登向来与今上亲密,这两个地方,都是不可能也不会安置新王去跟两位跟天子关系亲密的大王抢地盘的。
于是,朝廷就有人说了:干脆以三位皇弟,坐镇朝鲜、新化、辽东,恢复过去的辽东王国,天家贵胄,为汉家守土,这是很赞的嘛,也符合成康之治。
还有人说:东海新服之地,可封镇皇弟,教化蛮夷。
但刘彻已经没空再理会这个事情了。
大朝仪后,各种国家政策,都已经被确定将要进行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马政。
连续三天,刘彻把太仆和少府还有大农这三个衙门的所有主管马政的官员全部叫到一起开会,布置任务和商讨马政改革。
即使是他以皇帝之尊,亲自下场,将三个官僚集团的头头脑脑们全部强拉到一起开会、讨论。
但效果也并不理想。
刘氏的马政政策,已经执行了六十年了。
过去六十年,四代天子在这个制度上打了无数个补丁。
到今天,这个体制就像一台用了五六年的老式电脑,堆积了无数系统垃圾和各种亢余程序,每次运行,都是嘎吱嘎吱的响。
所以,假如你想在这台电脑上下载最新的dota2游戏,去跟小伙伴愉快的玩耍,这无疑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电脑这样,你可以选择换一台全新的苹果笔记本。
但是,假如是国家制度。
那就只能慢慢的一点点的清理和理顺其中的弊端,给它按上一个全新的动力引擎,让它跑的又好又快。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想的很美好。但实际操作却很困难。
马政就是如此。
作为汉室定鼎后,始终不因朝局变化和局势转变。得到最多资源和最多政策支持的制度。
行至今日,汉家的马政系统上,已经趴满了寄生虫和吸血鬼。
整条利益链上,布满了各种地雷,一个不小心,就会踩到,引爆。
即使是刘彻,也只能小心翼翼的,蹑手蹑脚。去一个个拆除,那些地雷,清理那些趴在国家身上的寄生虫。
譬如说,汉室的马政,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算赋。
当年刘邦命令萧何制定律法,首先就规定了算赋的用途:为国家治库兵车马之用。
通俗的理解,就是国防军事税。
主要用于军队和马政系统。
时至今日,哪怕是刘彻承诺了‘永不加赋’后的今天。汉室一岁算赋收入,就高达近二十万万钱,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财源,田税、商税。加起来也不如算赋的额度。
也就今年以后,盐铁收入可能将追赶上来。
这么大一笔钱,全部投入到军事领域?
真要是这样。那刘家就可以拍着胸膛对金三胖喊话:哥才是先军政治好不好?
所以,在实际上。这笔收入,在少府里一直是安静的呆着。作为皇帝的私房钱存在。
少府牢牢的掌握住了这笔财源,没有给外朝任何机会插手。
历代天子,对这笔钱的使用用途还是很清楚的。
基本上,目前汉室的所有马苑、牧场和马政系统人员的工资,都是从这笔钱里出。
但问题是,汉室负责马政的是太仆衙门……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太仆衙门怎么跟少府要钱?
这无疑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所有见识过后世天朝跑部进京盛况的人们应该都不会模式类似的情况想从别人里撬东西吃?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过去六十年,所有汉室马苑,全部是皇帝下令,然后才建起来的。
太仆衙门只负责这些马苑的运营情况,而其资金来源,全部由皇帝特批后走少府的帐。
这固然避免了浪费,但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马政建设及其缓慢。
在历史上,汉军的骑兵化,在刘彻老爹上台前,几乎停滞。
大步兵主义,弓弩无敌主义,充斥军方。
这固然是保守主义在作用,但未尝没有马政不给力,国家根本无马可用的问题。
直至刘彻老爹上台,才大力营造马苑。
史载,景帝统治期间,总共新建了三十六处马苑,国家养马数十万匹。
而在这之前,汉家的战马,向来就是老大难问题。
如今,刘彻老爹早死,其主要的政绩,三十六马苑,只有四个得以兴建,总计养马数量,不过三四万匹而已。
刘彻即位三年来,倒也加快了养马速度。
但库存马匹数量,也不过十万匹上下,每年最多只能供给军队战马万匹左右。
这无疑是不行的。
而且,少府的官僚系统积重难返,很难快速的响应,又给马政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掣肘。
因此,刘彻决意改革马政,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到太仆,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
但少府却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力,刘彻自己也不会煞笔到了将算赋的资金使用权,从少府划归到外朝一个没有钱的皇帝,还不如一个傀儡。
所以,刘彻就把少府跟太仆衙门叫到一起,让他们组织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专门审核和批准马政资金,并接受刘彻的领地。
刘彻以天子的威权,亲自下场,勉勉强强的按着少府和太仆同意了这个要求。
但随后的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太仆说,既然国家马政,是俺们负责,那这个机构,就应该是俺们做主,少府你只管出钱就行了。
少府回以四个字:干汝娘亲。
然后就打起来了。
然后,会议就被武力暂停。
一连三天,会议最终都是以扯皮开始。互殴结束。
太仆袁盎跟少府刘舍都在斗殴中被人揍的鼻青脸肿,衣冠不整。
看了三天戏。刘彻算是看明白了。
无论少府还是太仆,都不希望改革。
为什么?
因为改革会破坏现有秩序。导致很多人的利益受损,尤其是马政系统这样庞大的,复杂的,各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的系统。
没有什么贵族官僚,敢以一己之力,来对抗整个系统上上下下的利益集团。
所以,他们干脆就以这个办法来拖,拖到实在拖不下去,让人无话可说的时候。他们就会顺水推舟,达成妥协。
这样,他们就完美的将锅甩给了刘彻这个皇帝不是我们不给力,实在陛下压力太大,不得不如此。
好嘛,这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深入到马政的敏感地带和核心问题呢!
这少府跟太仆,都已经用这样的方法来拖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