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四节 破而后立(2)(第1/2页)我要做皇帝
“圣明无过陛下……”赵禹带头恭身说道:“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历代以来,皆是如此而已!是故,韩非子又曰: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刘彻听了微微一笑。
不得不说,这些年来,在晁错的带领下,法家官僚们的成长速度喜人啊!
看看,他们现在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再次谈起‘儒以文乱法’的话题了。
但……
这样还不够!
仅仅如此,不足以达到刘彻的目的!
刘彻想要做的事情是给未来可能崛起的宗族资本力量,套上一个全新的枷锁——钢做的那种。
所以,刘彻站起身来,问道:“朕听说,春秋之时,楚有直躬案,鲁有三北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卿等身为执法官,身负社稷之重,不若今日,给朕说一说,倘使卿等,为楚令尹,为鲁仲尼,该当何行以正法匡上!”
“这……”赵禹的眉毛狂跳。
持书御史更是脸色涨红。
人人都按耐不住内心的狂喜,但却又不敢轻举妄动。
实在是,这两个案子,就是战国时期,儒法之间最大的论战关键所在。
什么孔子诛少正卯的事情在当时的讨论烈度,远远不及这两个案子。
孟子、韩非子、荀子、尹文子、庄子,都曾经深入浅出的讨论过这两个案子。
儒法之间,更是差点因为这两个问题脑浆都打出来了。
进行汉室,有关这两个案子的讨论才渐渐偃旗息鼓。
但,相关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只是从公开的辩论,转入地下而已。
刘彻却是负着手,对着法家的这些执法官们,步步紧逼:“怎么?朕的执法官,连这个问题,也不敢讨论了吗?”
对于这两个案子,刘彻早在前世就已经研究过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案子,才是儒家真正的命门所在。
特别是,那些高举亲亲相隐的儒生们的命门所在。
只是,在汉室由于儒家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且渐渐垄断了话语权,再也没有人敢来议论了。
即使是法家,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挑衅儒家。
人人都害怕去捅马蜂窝。
可是……
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要占领!
这两个脓包不挤破了,儒家的亲亲相隐理论就无懈可击!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刘彻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逼着法家拿刀子去捅开这两个脓包,让浓汁流出来,同时将一个钢铁枷锁,套到那些未来可能的大宗族资本力量上,让他们不可能也无法真正威胁到大一统的国家。
“臣等岂敢?”赵禹的内心挣扎不已。
在一方面,他的内心和整个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着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但另一方面,赵禹知道,自己说得好,在政治上可能极不正确。
一个不好,就要落人话柄,甚至为整个学派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案子,表面上看,不过是两个小案子。
无非就是一个逃兵跟一个盗贼的故事。
但实际上,在漫长的数百年的论战中,这两个案子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两个案子了。
一个关乎孝,一个关乎忠。
甚至,直接牵扯到了儒家、法家、黄老派,甚至杂家、墨家各自的屁股。
特别是儒家……
很不幸的一个事情,或者说让人很棘手的是——三北案的当事人有一个正是儒家的祖师爷,精神偶像——孔子。
思来想去,赵禹觉得,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估计干不掉也不可能干掉孔仲尼这座大山,于是他小心谨慎的试探道:“陛下,非臣等不敢,实在是先帝法:既往不溯!无论是直躬案,还是三北案,原告被告当事人皆已故世,此两案当终结,官府和执法官理当不再受理相关律法诉讼……”
他昂起头小心翼翼的说道:“法如是足已!”
刘彻点点头,汉律之中,确实有这个规定。
人死万事消。
即使某人杀人甚至谋反,但只要在他生前没有人举报也没有被发现,那么,等他死了,再有人去告,官府也不会受理。
这也是汉律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法不纠溯往!
毕竟,真要什么事情都可以报官,那这官司肯定会打个没完没了,而且,国家事实上也不可能真的去管所有的事情。
但问题是……
“朕没有让诸卿来审理、判决此案啊……”刘彻微微笑着,就像一个拿着棒棒糖诱、惑着傻白甜的小学生的怪蜀黍一样:“朕只是让卿等来说一说,若卿等与楚令尹,鲁仲尼移位而处,卿等何从?”
嗯,这绝对不是要翻案。
也不是想要重新厘定历史。
百分之百的,只是皇帝闲得无聊,想找廷尉的司法官,尤其是那些负责保管历代律法原稿的持书御史谈一谈,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案子,顺便考核一下他们的业务能力,免得有人滥竽充数!
假如外人解读错了。
那也与永远正确永远伟大的天子无关。
毕竟,历代圣王身边,也不乏有着想要蛊惑君上的佞臣不是?
当然,作为皇帝,刘彻可以不认同某些人说的某些话。
但一定会誓死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力!
言论自由嘛!
周公不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就连桀纣,也止不住天下悠悠众口啊!
只是,赵禹和诸位持书御史们,现在看着刘彻的眼神,却都是惶恐中带着期盼,期盼里又有着犹豫,犹豫之中夹杂着几分热血,热血里面,有个声音在大声呐喊:“说出来,说出来,说出吾辈法家士子数百年来的话,说出商君、韩非子的判定!”
就差有人在旁边敲鼓助威,呐喊加油了。
只是……
说出二字,何其难也!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说真话的大臣。
譬如冯唐,他就瞎说了大实话,然后……然后去楚国了……
还有张释之,勇于直谏,敢于犯颜……然后……然后差点死在了长安……
要知道,这两个案子,不仅仅关乎了儒法,也不仅仅关乎忠孝。
这是大是大非,这是汉室数十年来的政治正确!
在这其中,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儒家的问题。
那个深坑里蹲着的大鱼,说不定就有一条姓窦或者姓薄。
那就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但刘彻就是这么看着赵禹和持书御史们。
一直盯着他们,这让赵禹和持书御史们在心里面承受了莫大的道德压力。
法家的大臣的性格,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对法极诚。
诚到什么地步?
明知道是死,也一往无前!
想当初,赵禹等人南下处理齐鲁四王一案,那都是在家里吩咐好了后事,准备好了棺材,留好了遗书去的。
每一个人都是抱着必死之心。
便是留守的廷尉诸官,也都是送壮士赴死的决心,将廷尉官员送出长安的。
自然,这些人在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所坚持的真理与世俗的矛盾之时,非常纠结。
在事实上来说,法家的臣子们,除了少数人,其实大多数,都是很纠结的。
不要以为,法家除了出酷吏,就出不了爱民之官,有仁爱之心的官僚。
历史上,吴起可以为士兵吸浓,西门豹可以率领百姓同甘共苦,李冰治蜀,万民拥戴。
而在法家著作里,也能看出来,法家的先贤们,绝对没有一个是希望用万千人鲜血来铺就自己的将相路的人。
若他们是这样的人,那,法家的道统早就灭绝了!
对于法家的人的心理状态,韩非子说的最好: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所以,一个合格的法家门徒,绝不是滥杀无辜之人。
法家杀人,那都是证据确凿的。
也就是后来儒法合流后,学会了儒家的自由心证和诛心神功后,张汤才开始发明‘腹诽’来打击政敌。
而如今在刘彻面前的赵禹等人,无疑都是很合格的法家门徒。
所以,他们在刘彻的重压下,终于有些崩溃。
当然,最主要的是,赵禹忽然想清楚了一个事情——陛下忽然要我说这两个事情,想做什么?
答案不言自喻。
皇帝,至少刘家的皇帝,一直都是这样,忽悠着或者说怂恿着臣子们去冲锋陷阵,自己躲在后面悄悄的把控局势。
如今,天子的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自诩为天子忠臣的他,还能有什么好犹豫的?
于是,赵禹恭身说道:“陛下果真要听?”
刘彻跟个好奇宝宝一样的点头说道:“然也!”
“陛下,以臣观之,若臣为楚令尹,斩直躬之父,而举直躬!何也?此大义灭亲!”赵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说道:“如周公诛管蔡,石碏诛其子,皆是如此!何也?杀一贼而安社稷!”
刘彻听了微笑着没有说话。
楚国直躬案,在最开始其实很简单。
就是有个楚国人叫直躬,举报他爹盗羊,楚国当时当政的令尹听说了下面人的报告,二话不说,将直躬处死。(也有说法是直躬的父亲被判死刑,直躬请求替死,令尹准许他替死的行为)
这事情,在战国时代,闹了几百年,儒法黄老墨,几乎全部被牵扯进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具体到儒法的观点,自然是儒家说直躬死的好,胆敢告发父亲,简直是不孝。
你不死谁死?
但,法家的反应更激烈。
自商君以降,几乎所有人都将楚国衰落的锅往这个案子上扣——为什么楚国弱?因为杀了直躬啊,所以楚国奸臣多啊!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战国时期,甚至是现在,区分一个人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仰或黄老派的最好的办法。
你拿这个案子去问他就行了。
支持令尹的,肯定是儒家(当然,不包括荀子学派),反对,甚至痛骂令尹的,毫无疑问是法家,觉得令尹和直躬都错了的,是黄老派。
保证一抓一个准,一问一个灵。
“三北案呢?”刘彻收敛笑容,问道。
“回陛下,若臣为鲁卿,必斩此獠,还当族其三族!”赵禹杀气腾腾,一脸正色的说道:“其行乱军纪,坏社稷,仅此一条,则可曰当斩……”
“彼固有老父在,廷尉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