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鼎足而三(第1/1页)名将台

    “好了,好了,就三十万发吧!”我有些不耐烦了,没想到这人自己都准备逃命了,还讨价还价只发一半的子弹。以前军中有人戏称其为“何婆婆”,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当然,“何婆婆”这样的称谓也并非浪得虚名。龙潭战役之后,第二十一师开往苏州整训。这时,突然有人“秋后算账”,向何应钦打小报告,说陈诚坐轿上阵不成体统。连副师长孙常钧也拉拢王敬久等黄埔一期的一些同学倒陈。没多久,陈诚就被没有调查清楚的何应钦免去师长职务,但这个靠三炮起家的矮子师长很不服气,认为自己抱病上阵,还打了胜仗,不但无功,反而受过,便深怪何应钦排斥异己,逢人便发牢骚说:“蒋总司令的下野,也是被何应钦联络白崇禧的桂军逼走的,他们那些人对浙籍军人是相当排斥的,分明是党同伐异。”从此,陈诚也看不惯这位“何婆婆”,并与之结下了芥蒂。

    另外,卫立煌率部经数日激烈战斗,将逗留在江边的南渡孙军肃清,使得沪宁路畅通,南京也便从此转危为安。由此,卫立煌勇敢善战之名为世人所知。南京国民政府,为表彰卫立煌的功勋,特赠其一面蓝底黑字、上绣有“党国干城”四个大字的锦旗,并派人将锦旗悬挂在合肥卫杨村卫立煌的家中。尽管卫立煌劳苦功高,声名远扬,但当时趁机扩充队伍的何应钦将出自黄埔的刘峙、顾祝同等人提拔为军长,卫立煌却只弄了个第五军副军长的头衔,一气之下,卫大虎将跑到上海休假去了。从此,何、卫之间便埋下不和的种子。既便如此,何应钦时运不错,总能于风云际会之时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别人都不能奈他何,连上天都让他活了98岁的高龄。

    相比之下,白崇禧就显得云淡风轻得多。龙潭战役结束,很多当世人以及后人都认为此役堪称经典,意义非凡,对于全场指挥的白崇禧赞誉有加,夸他神勇无敌,赞他是“今诸葛”、“当代张良”等等,但白崇禧听到时人如此评价,只是淡淡一笑,很是谦和地说:“龙潭之役,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战术,只要尽量抽调后方兵力使之开赴前线拼命,全是打硬仗,所凭借的只是士气而已。”但生怕当俘虏的谭延闿转惊为喜,还为白崇禧题字曰:“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风雨飘摇的南京城终于迎来了艳阳高照的日子,青天白日旗在南京各处迎风飘扬,似乎在向世人宣示:我们的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龙潭战役结束了,孙军被俘近四万人,伤亡两三万,而这次北伐军也伤亡近八千人。

    “好,是我们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了!”唐生智胡须蠕动着,话音不大但显得非常有力有底气,因为他趁李宗仁部激战龙潭时,将安徽全省基本占领,他接着又说道:“这孙传芳想利用我牵制南京,他倒好,先来个荡平东南,然后挥戈西上,这下可好了。”

    “意思就是说现在继续东征,立即与南京军作战吗?”已被唐生智提命为“安徽省政府主席”的何键用粗犷的嗓音问道。

    “那当然了,江右军刘兴(刘兴也被唐生智提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的先头部队第三十六军已开抵当涂,距离南京只有六十里啦,怎能不打?”

    “但你就不怕李、白、何三人吗?他们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俘获不少,实力大增,现在贸然进攻,真的不太好吧,更何况军委会严令我们从安徽撤军。”

    “好了,好了,你别再说了!”唐生智猛力挥挥手,很不耐烦。之后,他又亲自前往芜湖,见南京军军容严整,士气旺盛,虽然对东南垂涎三尺,但到底不敢妄动,李烈钧、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联名电请唐生智来南京一晤,但这唐胡子置之不理,还蛮不讲理地将宁方的“决川号”、“浚蜀号”两舰强掳而去。南京国民政府一再令唐生智部自行撤离安徽,也被唐氏拒绝,他还说何键为安徽主席已成既定事实,决不更改,口气极为强硬。

    得到两舰被掳去,而且唐胡子还嚣张地说只会打到南京去,一向温厚的李宗仁都动怒了:“妈的,真是给脸不要脸,对这种人,当年就不应该发救兵的,悔不该当初啊!”

    同在军委会的李烈钧劝慰道:“人心叵测啊,很多事都是算不到的,现在还是好好想想该怎样对付这顽固的狼子野心之人。”

    “北伐也不能放松啊,还当趁势打到北方去,免得孙传芳这癞皮狗赖着东南不放了。”何应钦的后一句话引得一场笑声。

    “健生,还是你来说说将来的军事部署吧?”李烈钧将目光移向白崇禧。

    白氏颇为不好意思,他说:“您是前辈,文英武烈早已闻名全国,还是您来为我们这后辈小生多多指点吧!”

    “嚯嚯,”李烈钧道:“言笑了,我脑子里的那点货怎能与你小诸葛相提并论,后生可畏啊,你还是直接说出来,我最多帮忙分析分析。”

    “侠公(李烈钧字侠如)谦逊厚道,那小生只好当仁不让了。”白崇禧客套一番后,当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何敬之将军统率第一路军继续渡江北伐,西征军的战斗序列我大致想了一下,大体就如下这样安排吧:

    西征军总指挥李宗仁,副总指挥程潜。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宗仁兼,下辖第七、十九、三十、三十七等军,分布在长江北岸;第四路军总指挥程潜兼,下辖第六、十三、四十四等军分布在长江南岸;第五路军总指挥朱培德,下辖第三、九等军,分布在赣西北之修水、铜鼓、萍乡等地;第六路军总指挥李济琛,下辖方鼎英、李福林、黄绍竑、范石生诸军,在广东韶关、广西全州一带布置,以防唐生智声东击西。”

    “我看既然程潜投宁,不如就让他来担当西征军总指挥吧,他也是湖南人,就由他来清理门户咯。”李宗仁说道。

    “这样也好。唐胡子虽然号称手握百团兵力,就算一个团按一千五百人算,也有十五六万人的兵力了,不过他真正能掌握的也就第八、第十八、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及湖北省防务军,其余的,依我看,不过乌合之众,临时强征拼凑而成,战斗实力下大。所以敌我比较,我方势力优厚得多。唐师出无名,精神上不足号召军民。两湖又被革命军所包围,完全处在内线作战的被动劣势上。”白崇禧说得很有自信。

    八十二 西征(二)

    眼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就要重组成功了,但汪精卫等人因没获取期望得到的权力,便开始到汉口去继续反对南京中央,如此一来,政治上的分歧又催促了军事上的争斗,唐生智更是以支持汪精卫为由,甚至打出“护党”的由头来反对南京中央。南京方面,群情激奋,西征成了政府迫在眉睫的事。本来唐生智就要下野,但“张黄事变”发生,其部又蠢蠢欲动,西征之路又将漫长起来。

    在南京国民政府准备西征唐生智时,宁汉双方的军政领袖在蒋介石下野及龙潭战役后,纷纷往还奔走,为宁汉合作而积极努力。9月5日,在宁方的一再盛邀下,汪精卫才偕同徐谦、顾孟余、何香凝、陈公博、朱培德等从武汉前往南京。宁方要员兴致勃勃地欢迎汉方领袖的到来,但有些不识大体或别具居心的人物,竟然在汪精卫抵达南京之日,遍贴反汪的标语,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这让极易冲动的汪精卫大动肝火,还质问欢迎他的代表:“你们既然欢迎我到南京,为什么又要贴标语骂我?”

    吴稚晖上前劝慰道:“汪先生,这分明是一些不识大体的的人擅自贴出来的,你看这些标语都没署名,或是有人别有居心也说不定啊。不然,党内的人拥护您都来不及,怎敢贴标语骂你。”

    汪精卫仍是气愤之极地说:“不管怎样,你们都要把这些及时清理掉,这样也太不像话了。”

    李宗仁这时也出来打圆场:“汪先生,做个大政治家,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总是在所难免的。你看美国选举总统,还不是一个道理,一样有人反对。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拥护你的。我们希望你对此淡然处之,并长住中央,继续领导国府,领导革命。”

    汪精卫碍于众人的面子,还是憋着一肚子气忍了下来,但在南京稍作停留,就去了上海,一些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也跟着去了上海。得闻此事,吴稚晖大骂汪精卫是伪君子、徒有其表的花瓶,说他平时风度翩翩、满腹诗书的,其实内在冲动急躁又偏狭,没有容人之量。但不管怎样,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威望不是一般,谭延闿、孙科很快就到上海劝说汪精卫,另外宁汉中央要员、因宁汉反共期间而被恢复党籍的西山会议派诸元老齐集上海。次日,谭延闿、孙科和汪精卫等人出面邀请在沪诸同志,交换全党团结组建国民政府的意见,一时英才云集,如汪精卫、谭延闿、孙科、李烈钧、李宗仁、程潜、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于右任、朱培德、邹鲁、谢持、张继、李煜瀛、居正、许崇智等二十多人到会。当中各派领袖人物除了与汪精卫鼎足而三的胡汉民、蒋介石因与其不和,拒不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