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云集响应(二)(第1/1页)名将台
七、云集响应(二)
冯国璋受袁世凯指派,亲率北洋军浩浩荡荡赴汉口与革命军激战,企图攻破革命大本营武昌,次而坐镇华中,再剿灭其他省份的革命军。袁世凯一派趾高气扬,认为是时候给革命军以颜色了。可是,结果出人意料:武昌不但没有拿下,反而是清政府的财库东南各省和大后方西南各省也纷纷起义,清政府与革命政府逐渐成南北对峙之势。
10月28日,汉口。北洋新军与革命军仍在激烈的对峙中,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黄兴来了!宋教仁也来了!在武昌的革命党人欢呼雀跃,不必多说。当下,诸同志就请盼望已久的黄兴主持军务,请宋教仁主持政务。黎元洪再三推举黄兴为大元帅,众将领也一致拥戴其为湖北军政府总司令。
为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扩张声势,也为对黄兴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积极的拥护,黎元洪领导的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特意为黄兴举行了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当时,军乐齐奏,爆竹声声,十八发礼炮向北轰响,气势不可谓不壮阔,声威不可能不浩大。
轰轰烈烈的拜将仪式过后,刚刚上任为总司令的黄兴,立即携着同来的宋教仁在黎元洪等人的带领下,四处视察革命军各部所在地,每到一处,黄宋二人的讲说都能使得革命士兵群情激奋。黄兴略显得矮胖,眼神也有些微呆滞,看起来精神状况不是太好,可能是连日旅途颠簸所致,但此人说话很有力道,声音洪亮,举止稳重,不怒而威的气势还是赢得了官兵们的一致爱戴。而宋教仁高瘦显得非常干练,一身西装革履,又戴着一顶礼帽,时年不满三十,可谓雄姿英发、潇洒非凡,他的演讲更是让人内心颤动。就此二人,被公认为孙文先生在同盟会内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沉稳精炼,可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连忙了整个下午,晚饭后,在黎元洪等人的安排下,黄宋二人就于珞珈山麓的一套寓所内下榻。张振武以军务部副部长的名义,还特意亲自拔了一个加强警卫连布置在寓所要处,充当二人侍卫。虽已过中秋,彼处总体上仍是丛林掩映、郁郁葱葱,要不是几片早衰的树叶掉了下来,真让人以为还是在夏天。
“遁初,你们在长江中下游播的种算是有点好结果了。”及至寓所内,黄兴不无感慨地对宋教仁说道。
诚然,孙黄二人在华南沿海领导的起义尽管声势浩大,震惊中外,但毕竟被清廷一一扼杀。宋教仁同谭人凤、陈其美等同盟会元老提议将革命重心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并在上海设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宋教仁亲任总干事。自从孙文在黄花岗起义失败流亡美国后,宋教仁就亲自派人到两湖地区发展革命,共进会和文学社就是在其感召下而相继成立。现在武昌起义总算成功,数月为宣传革命、筹集款项、购买运载军火的心血终归没有白费,这应该让宋教仁等人感到欣慰。
可是宋教仁没有半点兴奋的劲头,一双忧郁深邃的眼睛闭了闭,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今天下形势,重在武昌,而满清军队业已抵达汉口,就隔一条长江了。倘使汉口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啊!”
“湖南和陕西已经响应了,江西和山西也已经光复,两广一带有我们的人,江浙也有陈其美以及陶成章的光复会,我看南方各省迟早会落在我们革命党人手中,到时候,提师北上,满清政府即可推翻。”黄兴越说越起劲:“现在你我已经抵达武昌,明日我自当亲自上前线指挥汉口军务,抵挡清军南下,你就协助湖北军政府筹措集资充当军饷,招兵买马,并加紧与湖南、江西诸省联系请求快速支援。我等分工协作,争取能够有长久的胜利。”
“想法倒是不错,但……”宋教仁欲言又止。
“但说无妨。”黄兴起身走到门口,关上房门和窗子,又继续坐在宋教仁对面,表示对他的忧虑洗耳恭听。
“但是你觉得黎元洪可靠吗?起初不愿做我们革命党人的都督,现在你来了,就让你当个光杆总司令,我建议你还是提议当个两湖大都督,也好稳定湖北湖南的大局。”
“呵呵呵,遁初,你真是多虑了。现在不是争功的时候。他们也是对革命有大功劳才会被人拥戴。黎元洪这个都督也是名至实归,我们怎能一来就喧宾夺主哩。”
“武昌起义成功实属来之不易,我真不希望再有何差错。难道你忘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之故事?”
“大权旁落,组织不灵,实属本人重大失误。可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革命军已成规模,我们革命党人也有自己的地盘,形势会好起来的。”
“唔,好吧,你负责军事,我负责内政。但愿这回没有差错,革命能够一举成功。”
聊了片刻,两人哈欠连连,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这一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辗转海外,在香港得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回上海与宋教仁、陈其美商议沪杭起义,决心以武汉为中心,以上海为咽喉,经营长江,震动南北,颠覆满清。黄宋等人本打算在南京举事以响应武昌,在听闻清军大举南下,汉口岌岌可危后,留陈其美筹措沪杭事宜,黄兴便同宋教仁溯江而上来到武昌军政府处主持大局。于是,湖北军政府内的革命党人期待已久的黄克强、宋遁初终于来了,久旱的田地总算看到了甘霖普降的兆头。
革命军同冯国璋的北洋新军相持数日,双方都不能占据上风。至10月29日,湖南军司令刘玉堂奉命援鄂已到达汉口,当即领49标投入战争。湘军素来以英勇著称,加上都是生力军,只要与北洋军接触就白刃冲锋,相当生猛。北洋军连连败北,辎重武器损失不计其数,投降者也不少。
冯国璋本来想与黄兴交锋来挫革命军的锐气,没想到,中间杀出个刘玉堂,气得冯国璋破口大骂,当即从河南亲率大军来战,将湘鄂革命军抵挡一阵方才休战。
到了晚上,气急败坏的冯国璋下达军令:集中所有炮兵炮轰汉口,不论革命军还是民众,凡挡道者,格杀勿论。命令刚一拟好,随军参谋文泰当即进谏,声泪俱下:“将军,三思而后行,关键时刻,不能尽失民心啊!”
冯国璋闻言怒斥:“他妈的这群湖北佬早就被叛匪蛊惑,要是识相,我来时,早就应该出城相迎,何必等至今日。”
“既然是来剿匪救民的,又怎能……”还没等文泰说完,冯国璋就大喝道:“连你也要乱我军心?”“砰”的一声,冯国璋拔出手枪将文泰打死,并命人将其枭首示众:“凡违令者,与其同罪。”
汉口的灯火渐次亮起来,可惜等待这华灯初上的不是持续的繁荣,而是一场无情的战火。
数十门山炮向霓虹闪烁的商市齐轰,顷刻,哀号哭叫声不绝于耳,林立的高楼如排山倒海,这内陆最为繁华的街市霎时间化为人间地狱。
黄兴等人闻讯,心情非常沉痛,恐怕继续殃及汉口商场和众多无辜百姓,传令革命军渐近退守汉阳。冯国璋倒是步步***近,见革命军已经放弃抵抗,就放火焚烧,同时唆使士兵四处抢劫,但凡遇到无辫子的人就地处决。在炮火中的幸存者根本无暇顾及亲人,各自尽力四散逃亡。
就一夜的时间,汉口到处弥漫着炭烧味和血腥气;就一夜的时间,这个原本欣欣向荣的城市转眼间残垣断壁,哀鸿遍野。此间的冯国璋也不忘敛财,士兵搜刮的金银财宝也大多数被他囊括袖中,初略估计也有两千余万元。
汉口被焚劫,各国驻汉领事馆纷纷通电北京,要求清廷惩办前军将帅、赔偿各国损失。焦头烂额的清廷无心处理,全委托给袁世凯处置。袁世凯顶不住压力,对外宣称将冯国璋延期撤职查办,又派人向各国使节道歉,并商议赔偿之事,说是先理清赔偿金,等剿灭叛匪后悉数偿还。
袁世凯在清廷虽然举足轻重,但碍于各国压力,又不得不与死党秘密商议日后事宜,于是召来了北洋智囊集团:徐世昌、王士珍、杨度、严修等人。
“最好叫那孩子到太庙昭告天下,将一切大事托付给宫保。宫保再率师到卢沟桥,效仿陈桥驿兵变,然后如同讨伐南唐一般削平革命党人,大事可定、天下可安,以公业绩自当彪炳千秋,恩泽后世。”看似斯文读书模样的杨度直言快语,慷慨陈词。
“哈哈,你真是个直性子,不觉这事太急了吗?”“北洋之龙”王士珍道。袁世凯翘着胡子,张大眼睛瞪了一眼王士珍。王士珍立即回应:“华甫才闯了祸,真是打乱了计划,不然也无大碍。”
作为袁世凯拜把兄弟的徐世昌思索一会就说道:“革命党人赖以蛊惑人心的无非是颠覆满人政府,光复汉族山河罢了,待宫保大功告成,天下依然是汉家的天下,百姓不就这点盼头吗?再说北洋全军都是宫保子弟兵,平日受恩于你,自当感恩戴德,誓死效命。汉口那边的事做做样子就行了。随便找个贵族问罪,就可堵塞老百姓的口,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可,不可”严修站起来摇摇手说道:“现在不比古代,外交方面还是要多加考虑,不能草草了事,免得引起他们的不满。”
“有道理,现今外国保持中立无非是看重革命军军纪严明,而且深有号召力,现在还得极力争取他们对宫保的支持。至于革命军,就等他们军需不济,人心不齐时,我们再厚交外援,一举将其拿下,天下也便措手可得。”王士珍道。
“洋人就希望占点地盘,不如索性将云南、蒙古、西藏等不关痛痒的地方送给他们,他们必当鼎力相助。”还没听完严修所说,袁世凯就一个劲摇头。
“割地赔款为百姓深恶痛绝,清廷因此尽失民心,不然革命党人也不会如此崛起,我们当在这方面争取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啊!”徐世昌道。
“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国强大,那些地方迟早会收复……”
袁世凯上前拍拍严修的肩膀,示意他停下:“那些干革命的都是些浮躁青年,并不懂什么政治,一时心血来潮而已,到时候跟他们拖,再加以分化瓦解,威***利诱,他们自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