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开创民国(第1/1页)名将台

    大伙又七嘴八舌地讨论了一阵子,最后一致通过南北议和的五条协议:

    一、清帝务必退位,由袁世凯告知照会驻京各国公使团,并请转知民国政府“现在清帝已经退位”,或着上海各国领事转达亦可。

    二、同时,袁世凯及其部属须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

    三、孙文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

    四、由中华民国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五、袁世凯被举为临时大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授受事权。

    1月22日,这五条和议条件被伍廷芳转达给袁世凯北方的议和代表。

    “宗社党”准备为保皇立宪而大施手脚,可是现在***和核心人物良弼一死就缺了主心骨似的,一帮皇族大臣只有深表心有余力不足,今早作鸟兽散。隆裕太后和不到7岁的溥仪皇帝这对孤儿寡母只得如先前所说,委托袁世凯全权处理朝廷大事和安置皇族事宜。

    清廷内部的障碍算是被彻底清除,不够老到的革命党人也不必放在眼里,袁世凯认为等待三年之久才等来的机会终究还是来了。在朝堂上毕恭毕敬的袁世凯一回到家里,就和那十个老婆混在一起,又是看戏、又是调情、又是打麻将、又是喝酒,时不时还坐着洋人送来的洋汽车满街溜达,日子过来相当滋润惬意。其实暗地里,他已经早就通知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段芝贵、徐树铮卢永祥等数十位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全国表示赞同共和,并宣称连日带兵入京***宫。

    长期忧心忡忡,多日以泪洗面的隆裕太后本来只有43岁的年纪,但早已不是先前与光绪成婚时的那般雍容华贵,皮肤松弛起皱纹,肤色暗黄,人也干瘦干瘦,看上去倒像个60多岁的普通老太婆,背脊弯弯下垂,就像这大清朝也将垂落倾倒似的。良弼的被刺,段祺瑞等人的通电***宫,袁世凯的虚与委蛇,这一切都让她心灰意冷。

    望着这金壁辉煌的大殿,想起数十年来宫内宫外的明争暗斗和辛酸坎坷,真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不过也好,这样的日子是时候结束了,只是这结束又多添了一些凄凉和不安。不,不管怎样,就算退位也要退得有体面,是时候为这个绵延268年之久的大清朝争得最后的尊严,是时候为这个不满3岁就被推上那摇摇欲坠的皇位上的小皇帝争得一些保障了,无论怎样,也得争一争,尽全力也要争一争,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给那些先祖一些交代。隆裕太后忍着泪水和心里的苦楚,仍然正襟危坐不失皇家体面地最后一度召来了官模官样又无能为力的满朝文武大臣。

    “袁爱卿”隆裕太后顿了一顿:“都这等时刻,我就直言快语了,既然你们都无心无力辅助大清朝,那好,你先前发誓要保全我皇室成员,哀家命你在众人面前再度允诺我提出的条件,否则,本宫宁死不下诏退位,大不了,我回我们关外老家去。”

    “启禀太后,启禀太后,”袁世凯急忙地回应说:“我袁某人虽无心扶助大清朝,但保全皇室成员必当竭尽全力。”

    “哀家可不要再听你说什么竭尽全力的话了,我只要你能答应我们几个条件即可。”隆裕太后颇不耐烦但又很沉着地打起一副镇得住气场的腔调来。

    “臣若能办到,定当万死不辞!”袁世凯高声应道。

    隆裕太后拿着一份早就备好的手谕,自己亲自念起来:“第一,大清皇帝退位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当以对待外国君主元首之礼相待。第二,大清皇帝退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等改铸新币 ,改为四百万元,皆由中华民国付给。第三,大清皇帝退位之后,暂居禁宫,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用人等照常留用。第四,大清皇帝退位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中华民国设卫兵保卫。第五,清王公世爵仍旧,皇族与国民公私权利一律平等,免除皇族当兵之义务。”隆裕太后每说一句都要问袁世凯能不能做到,袁世凯头点得向敲木鱼的棒槌,连连答复:“臣保准能做到,发誓能做到。”

    念完最后一句,袁世凯见缝插针,直接回一句:“太后殿下,还有嘛,要不抄录一份给臣,臣为这些事自当万死不辞,只是……”

    “只是什么,难道你想反悔?”隆裕太后尽力喝到。

    “微臣不敢,只希望太后能够让南人真诚拥戴我组织民国政府,不然,最后弄得我没权就什么都办不好了。”

    “那好,哀家准奏,在诏书上加上由‘袁世凯全权组织南北统一’。”

    这次御前会议,在京的王公大臣大多出席列座,但无一人站起来反对,因为他们进来时就看到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宫门前荷枪实弹地在“巡街”,大抵都知道怎么回事。当日受袁世凯巨额贿赂而将其一手推上内阁总理大臣职位的奕劻也只能黯然悔迭不已,看着袁世凯投来一副胜利者得意洋洋的眼光和高高在上的笑脸,年近古稀的奕劻只能低着头、捋着胡须干咳几声。不一会,实在不好意思,还将目光转向他处,可是还是被那些王公贵族投来一种鄙夷和怨怒的眼神。好不容易等到朝会散了,这老头才低着头往前直走,因为刚才那气氛实在让人憋得慌。没走几步,就有人喊“庆亲王,走慢点,别摔着了!”那奕劻头也没回,只是略微顿了顿脚步,可怜又带点沙哑地说:“本王要出恭(宫),能不快点吗?”后面的人听了一笑:“哈哈,我们也要出宫,一块儿吧!”庆亲王这七十多的老头知道后面的人没安什么好意就加快脚步:“本王肚子坏了,要如厕!”说完就如鸭子快步一般。

    满清贵族就是能侃,一点亡国之臣的哀伤都没有。或许是他们早就料定这一天早晚会来,不如干脆一点,以后也能靠家产过个清闲逸致又无忧无虑的生活。

    那隆裕太后牵着7岁的溥仪在金壁辉煌的大殿转了几圈,还边走边对他说:“人生不过如此,身在皇家就好比夜光琉璃缸中的金鱼,再美的琉璃也只能让鱼有那么点自由空间,只是离开了这琉璃,就失去了保护,生命都难以自保啊!”那小孩子能懂什么只是还算乖巧,只是紧牵着手,顺着这位一直以来给他温暖、保护和照料的“皇额娘”。

    2月12日,清廷正式通电全国及各国领事馆,宣布清帝退位: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起草人正是清末状元郎、著名实业家张謇。说来也奇怪,你一个中华民国的实业总长怎么跑到北方清朝衙门里去草写退位诏书。张謇本是数次科举才成了个响当当的状元人物,但此人弃官从商,在南方创办实业,政见只是保皇立宪,一直觉得流血革命牺牲太大,领衔搞了几次立宪请愿运动,失败后才对清廷心灰意冷,见那孙中山在南方搞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为了保护自己在南通、苏州一带的生纱厂生意的稳定兴隆才与革命党人建立起联系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和气生财嘛,也就是说,你们革命党人在南方还是悠着点,别动不动就打仗什么的搞得人心不宁,生意难做。加上张謇在南方实业界和立宪党人中的威望,孙中山好心邀请其入阁。再得到靠南北议和促使清帝退位的承诺后,张謇才同意入阁担任实业总长。南北和议时,张謇自告奋勇地代表南方与清廷皇室直接接洽。清廷上下都认为他是最能代表南北双方的人物,便让他承旨意草书了退位诏书。清帝能够不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退位,张謇也是有功劳的。

    袁世凯如愿以偿,便一改往日往日谨小慎微的态度,逢人就一派和颜悦色,并在当日下午便布告中外,通电南京:“清帝已经退位,南北统一之组织既重且繁,世凯亟愿南行,畅聆大教。只以北方局势尚待维持,军旅众多,须加部署。诸公洞鉴,必能谅此苦衷。然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为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南京方面本是有言在先,及至清帝退位第二天,孙中山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辞呈上说:“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更无变乱;民国为各国公认,旦夕可期:本大总统当践誓言,辞职引退……”同时,有遵行与袁世凯的约定推举其为继任者:“本大总统提出辞表,要求改请贤能之士,原国民公权,本大总统实无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电告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宣布政见,赞同共和,本大总统即当推让;提议于贵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其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袁世凯听闻孙中山的推举电报,又是大笑起来:“你们来看,你们快来看这个孙大炮,经常说什么天下为公,还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口口声声说‘本大总统、本大总统’,可见其对权力之迷恋,也不过如此啊!”说着还拿到徐世昌、王士珍等人跟前,数着电报中三处“本大总统”给他们看。众人也是应和着笑起来:“这个孙大炮,真是叫别人去革命、去送命,自己就只会在后面放空炮。”

    参议院接过孙中山的辞呈便商议,决定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在2月15日,十七省代表以十七票全体一致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收到十七首代表推举其为临时大总统的电报,满心欢喜,但再继续看电报时,晴空万里的圆脸上立即变得乌云密布。原来孙中山留了一手,在辞职推举电报上附有三个附加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各省代表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等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本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经参议院改订,仍继续有效。为了使袁世凯依照这三个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派遣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为专使,赴京迎请袁世凯来南京就职。袁世凯又故技重施,玩起了和稀泥的把戏,一面含糊其辞地说回去南京就职,一面在暗地里另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