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初战告捷(第1/1页)名将台

    南京第八师是国民党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辛亥革命那时就一直是攻打南京的先锋,等到后来因财政和政治等诸多原因,坐守南京的黄兴在裁军之时,硬是顶住各种困难和压力把这支部队保存下来。现在听到孙中山武力讨袁的风声,各级军官又像轰开了锅,赞同和反对的声音并不一致,不甘心就此沉寂的孙中山打起了这支部队的主意。了解到国民党大员和那些都督级别的人物根本没有动武的念头,孙中山索性直接从军队中下手。

    等到先前任南京总统府庶务司司长朱卓文赶到上海后,孙中山便开门见山地对他说:“现在将领们对于武力讨袁消极抵抗,我现在命令你直接到第八师去动员中下级军官,叫他们几个营长、连长杀了师长、旅长、团长后再宣告独立。”

    “这怎么行,这不是让我们的军队自相残杀吗?以后各地竞相效仿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啊!”一向对孙中山很敬重的朱卓文,用一种突然之间就感觉很陌生的眼光看着这位他一心想要追随的人物。

    “我也不想干涉军事,但事已至此我已经没有办法了,真的是没有办法了,黔驴技穷啊!为什么你们都不懂我呢?难道非得让袁世凯的北洋军打了过来你们才会如梦初醒吗?”孙中山说到最后,几乎是一种祈求和悲怆的语调:“这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我这也是孤注一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搞不好哪天袁世凯荡平中华后做起他的皇帝梦来,民国恐怕再也不复存在了。”

    “民国才初建,袁世凯想当皇帝,孙先生何出此言?”朱卓文很不解地问道。

    “他派人暗杀遁初,不就是害怕遁初当选国务总理后架空他嘛,这种过分迷恋权势的人,难道就不会有野心膨胀的那一天,他现在跟我们虚与委蛇不就是害怕我们南方各省的势力吗。我们最好还是趁早清除这种人为好,不然国将不国,民主共和无望。”孙中山语气激愤,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朱卓文感觉左右为难,很伤脑筋地想了想后,便答应孙中山去南京运动第八师中下级军官去了。

    还真如孙中山所料想的,自从朱卓文巧妙地绕开上级军官而在下级军官中鼓动一番后,搞得那些急切盼着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中下级军官群情激奋、跃跃欲试。在长江口岸的海军闻讯还自告奋勇,推举代表与国民党接洽,自愿宣布脱离袁世凯政府的统治而独立,并且还要求由海军作先锋,直接进攻天津,威胁袁世凯北京老巢。由于被鼓动起来的陆军坚持要海陆并起,进攻天津之事暂告搁浅。

    由于先前反对袁世凯善后大借款的江西、安徽、广东四省都督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先后被北京政府免职。江西省议会请从上海回乡主持军政的都督李烈钧宣布独立讨袁被其拒绝:“中央免除我的职务,我就宣布起义,是反也,非义举,袁世凯违法,待其重袭帝制,我当以民意伐之。现在我还是再到上海与孙黄二人再作商议后再行事。”

    等到李烈钧再度来到上海时,孙中山又在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孙本人提出两大主张:一是速战速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能先发制人,电告全国讨伐袁世凯违法(派人暗杀宋教仁)卖国(善后大借款中出卖主权的条约)行为;二是联合日本以扩张声势,加强实力才能彻底战胜袁世凯。可是不出两天,李烈钧后庭失火,江西第一师师长欧阳武被袁世凯收买并被任命为江西护军使于原地倒戈。闻讯后的李烈钧发急电嘱托省议员杨赓笙速回其故乡湖口县作发难准备,并特意交代:“湖口地形险峻,襟外江而带内湖,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宜作起义之策源地。我稍后就会赶来,举义之准备万望办妥!”等到7月12日,李烈钧回湖口誓师宣告独立,向全国发布讨袁檄文:

    “民国肇造以来,凡吾国民,莫不欲达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凯乘势窃柄,帝制自为;绝灭人道而暗杀元勋,无视约法而擅借巨款。金钱有灵,即舆论公道可收买;禄位无限,任心腹爪牙之把持。近复盛暑兴师,蹂躏赣督;以威兵劫天下,视吾民为寇仇。实有负国民之委托。我国民应当自卫,与天下共击之!”

    一直主张法律解决宋教仁案的黄兴在这时也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再加上南京第八师旅长王孝缜、黄恺元立即赴上海向黄兴报告朱卓文一事,为了防止内讧,不得不表示愿意起兵。到了这个危险的地步,黄兴意识到只有全党共同起兵奋力一搏,不然就只能坐等国民党军自相残杀了。想到这里,黄兴当即致电第八师师长陈之骥,准备誓师讨袁,而后又迅速联络湖南谭延闿、安徽柏文蔚、广东陈炯明、福建孙道仁,着他们立即宣布独立,响应江西。

    还是赶在了国民党军动武之前,袁世凯急忙组织军事部署,也没像国民党那样搞什么檄文布告,直接派兵南下,令第六师师长李纯为江西招讨使进攻江西,令海军中将郑汝成为淞沪镇守使坚守上海,除了部署这两支先头部队外,又令段芝贵为第一军军长,冯国璋为第二军军长作为后续部队继续跟着南下。

    李烈钧回到湖口就被省议会推举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但这位总司令一上任就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并为之捏一把汗的举动。

    “勒马踏云来,光耀金鳞开。几度闻鸡起,报国斩蒿莱。白骨成山壑,风沙掩血埋。雨汗重袍甲,嘶吼惊天雷。边庭三百战,桑梓几人回。六合聚紫气,八方定尘埃。幽燕荡奴寇,功拜黄金台。如今荣归日,不负名将才。只求太平世,何人知我哀。”

    李烈钧的文笔之好可是举国闻名,在民国元年10月10日庆祝辛亥革命之际,革命元老纷纷在各大报刊或公众场合致辞庆贺,在辛亥革命中建立不世之功的李烈钧也是情之所至,不甘寂寞,挥笔就写成一副追昔抚今的对联:

    【领吴头楚尾小河山,黑子弹丸,遣一介使,衍命章江、观光汉水,幸获与雍容樽俎。接中朝上将威仪,嗟余治剧理繁追随未克,只遥望晴川阁耸、黄鹤楼巍,最相期国土无双,慷慨共谈天下事;

    是旋乾转坤大纪念,去年今日,揭百尺竿,金风萧瑟、铁血飞鸣,竟混同南北车书。值千载难逢盛遇,际此星移物换节序初更,盼当前五色旌旗、万户冠带,溯并时英雄余几,联翩高会武昌城。】

    如此篇幅和工对以及如此胸襟和才情,使得这事在很长时间内都传为美谈。这李将军发一封电报或者写一封祝词,很多人竟然都不大相信是一位讲武堂学习过的将军所为。

    第一师的军营中,全体将士听闻着一个熟悉的声音高亢地回荡在耳际旁,就在这吟诵一首诗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停止了呼吸、思考和动作。或许,那些没有读几年书的士兵根本就不知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怀,但是那熟悉的声音他们总是难以忘怀——洪亮又镇定;那高昂中透露出的几分悲壮又让他们难以释怀。

    直至这首诗诵完,师长欧阳武从师部指挥所阔步走了出来,看见对面那个身材魁梧、堂堂一表的军人只身穿着白色衬衫和土绿色军裤向自己走来,他当即迎上去和那军人拥在了一起,霎时,泪盈眼眶,激动不已地说道:“将军,我辈岂是贪恋权位利禄之人?你也知道,我们江西子弟在辛亥一役丧身不少,如今,袁兵势大,唐突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我也是想为江西父老留一些骨血,不然真不知如何面对家乡父老,这个师可有不少是刚招来的新兵,好多都不到16岁。”

    那魁梧军人倒是爽朗大笑,扯开现在这个话题而叙起旧来:“你还记得我刚才吟诵的那一首诗吗?哈哈哈,现在说起这个都依旧让人豪情万丈。那时我们在讲武学堂夙兴夜寐,直思为报国多学点带兵打仗的本领,你这小子倒好,不知怎的就喜欢上曹植,非要击剑吟诗,倒是兼资文武,豪迈奋发。”

    撇开伤感的话题,本来情绪低落的欧阳武被对方一席话,又激起少年时的意气奋发,有点破涕为笑:“哈哈,这首我们一起写的《代陈思王拟白马篇》,你到现在还记得,走吧,我们现在不谈政事、军事,趁着兴致,先到我们营帐喝他几盅,边喝边说,畅饮豪谈,抵足而眠。”

    魁梧军人可没有半点迟疑,当下就跟着欧阳武来到师指挥所,二人海阔天空地聊,胡吃海喝后,杯盘狼藉,不觉东方既白。等二人清醒过来,又郑重其事地谈了一番后,便分散了。

    可能很快就让人想到那魁梧军人正是李烈钧,他只身轻装从第一师军营中回到江西都督府,省议员和一些军官终于算是松了一口气,听得李烈钧说服欧阳武抗击袁世凯,众人大喜,士气也为之大振,就只等李烈钧下达命令,便组织军队开往沙河镇抵御李纯第六师。

    混成团团长林虎自告奋勇充当讨袁军第一支先锋,混成团刚到前线就正好遭遇到袁军张敬尧第二十四团人马。那张敬尧见林虎团来势汹涌,倒也不甘示弱,亲自吹起冲锋号组织进攻。可是由于第二十四团连日从北方赶到,还未站稳脚跟、回过神来就被猛击一阵,一下子就不战自逃溃不成军。冲在最前面的林虎团连长文景泽更是命令众士兵全体上刺刀,奋力追剿逃兵。袁军只顾逃跑,也没仗着自己武器的优势进行反冲锋,不多一会,数十人被刺伤亡,一百多人被俘虏,枪支四百来支被缴获,而讨袁军方面仅伤三人。初战,讨袁军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