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北伐:箭在弦上(第1/1页)名将台

    可再怎么样,邓铿还是因为医治无效而离开人世。拥护孙中山的广东要员都认为陈炯明是猫哭耗子假慈悲,把邓铿被刺杀一事全部归结在他的头上,理由很简单:邓铿是倾向于北伐的,而且有主力军第一师,在粤军中威望很高,其他的都可想而知了。孙中山在桂林的大本营就要搬回广东了,原因很简单:久经战火的湖南人坚决反对孙中山借境北伐,可孙中山又把这件事加在陈炯明头上,说是他暗中联络赵恒惕才有得湖南人抵制北伐一事的发生。

    非常有恒心的孙总理、非常大总统移师广东,准备从江西开始北伐,这下子,邓铿被刺,孙中山集聚很久很多的气氛如宇宙大爆炸一般爆发起来,狠狠决定还陈炯明以颜色,还在梧州时,他就下令免除陈炯明的省长、内务部长、粤军总司令三职,仅留下陆军部长一职,以待他醒悟过来,之后,又令粤军中的叶举为桂粤边防督办,统辖陈炯明所部粤军。

    蒋介石也坐不住,当下接着孙中山的命令就准备讨伐他铁定认为的反革命头子陈炯明,率着大军由肇庆逼向三水,陈炯明不想就此与孙中山彻底决裂,只好带着军队退到惠州。广州城内一片混乱,叶举很不满陈炯明对于孙中山的软弱退让的态度,率兵进驻城内的各个重要据点,还打出“清君侧、除小人”的旗号,讨伐的矛头直接对准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和蒋介石这种为孙中山北伐最卖力的政府要员。

    这几人迫不得已,又生怕自己会有闪失,立刻请孙中山回广州坐镇。孙中山也觉得很有必要,立刻班师准备回到他最早起事的广州城。汪精卫、程潜、居正又被派往惠州与陈炯明议事,说是为了稳住他,以免在关键时刻惹火烧身,可这三人这次居然能够陈炯明达成一致协议:一、由陈炯明担任陆军总长,驻扎肇庆;二、陈炯明于本月28日回省城,欢迎孙中山回来;关于广州后方秩序,由陈炯明完全负责。

    电报都已经拟好,陈炯明却握着不发,他表示对于广州的局势自己没有把握掌控,因为邓铿被刺一事被无辜加在他头上,这让他的政界、军界的威望很受损,而且随后又表示28日也不能回省城,谈判最终还是落空。

    孙中山更是铁定心要回广州,快马加鞭地就朝那形势不稳定的地方驰去。胡汉民紧跟着劝阻:“先生此去至少有三大害处:一、可能被叶举那帮无主义之人包围,生命也会受到威胁;二、如果受包围,消息被隔绝,不利于动员革命;三、陈炯明若不积极配合,前途不堪设想。”

    “我也知形势危急险恶,”孙中山又露出忧色:“但事已至此,我也没办法了。料竞存也不会造我的反。”

    在一旁的宋庆龄听到孙中山的话,心中很是不开心,竟然当面指责起他的丈夫来:“先生难不成没有听见展堂先生的忠劝,怎么还这么固执呢?如此轻率,万一有什么不测,怎样向党内同志交代。”

    胡汉民看着一身旗袍,漫卷诗书气质又颇为雍容华贵的宋庆龄,觉得这人像小媳妇一样万般疼爱、千般担心自己的丈夫,只是心中半是羡慕,半是欣喜地笑着,心中再想:孙总理这一生漂泊奔走,算是找了个“好归宿”,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孙中山马上转忧为笑,捧起宋庆龄的双手,轻轻地拍了拍,满脸温暖的笑容,然后又把她的手放在嘴前亲了亲,然后又深情款款地对视着宋庆龄,如哄孩子一样:“哈哈,没事的,我这人命大,这么多年,想置我于死地的人还少吗?你大可放心好了。”

    宋庆龄还是把脸摆过去,心中显得非常舍不得,多少还是有一些怨气,只好折中地说了一句:“你凡事都得多担心,你可别忘了还有一个我哩。”

    “行了,行了,走,我们一起走,事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我们当豁达乐观,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孙中山笑容灿烂,可能是为了鼓舞身边的人,对于一个领袖人物来说,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总是一双忧郁的眼神示人,还得多一些明朗的笑容给人以鼓励、给人以温暖。

    孙中山一行人还是到了广州,而且跟随的还有一部军队,之后,就把工作的重心再度放在游说陈炯明的这一事情上。政务厅厅长古应芬、广州戍卫司令罗翼群和副官李文范前往惠州,劝请陈炯明来省城就任陆军总长兼讨贼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北伐。这一次又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陈炯明仍是不肯接受北伐的任务。

    “战争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自治。竞存还是过于理想化,殊不知,欧美各国无一不是通过几度流血革命才得以换来真正民主共和的政体。那些人要是真正能够搞好自治,哪有那么多争权夺利,大打出手?”时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的李烈钧满腹忧心,这些年的战场沉浮不但没有让他厌恶战争,反而对战争有了更深一层的看法,虽已到不惑之年,但他却饱经风霜,说的话也是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沧桑感。

    “唔……直奉战争都快接近尾声,我们内部还未达成统一意见,已经重蹈了‘二次革命’的覆辙,真是叫人痛心疾首。”孙中山的忧心一天胜似一天,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内心的愤恨与不满。

    “我看我们还是先行北伐,我们不靠他陈炯明照样跟他们打。再拖下去真是贻误战机,时不我待啊!赣宁之役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作为那次战役的重要指挥之一,对于先前那次惨痛的教训,李烈钧体会起来都觉得有切肤之痛。

    孙中山听完李烈钧意味深长的一席话,只是闭闭眼,叹叹气,把手一甩,心不在焉地说了句:“那好吧,我们就先行北伐。”

    “就等先生这句话。”李烈钧精神大涨,兴奋的劲头十足:“我的部下早都摩拳擦掌了。”

    “你好好安排一下战事,就再由你打先锋吧!”孙中山这时的语气却又很凝重。

    “陈策为要塞司令,接手江防舰队;温树德为海军总司令,收复海军各舰;第三师师长魏邦平为戍卫总司令,拱卫广州;我率滇赣各军作先锋,许崇智部第二军、李福林闽军、黄大伟、梁鸿楷、谷正伦、朱培德、彭程万各一部(都是先前的护国、护法各军,流散盘踞一方,听闻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如百川归海般前来投靠,并一致赞同北伐,声势日隆)以及朱卓文部空军处飞机齐头并进,聚集韶关,再北上向江西征伐。你看这作战计划行不行。”李烈钧汇报自己的作战早已打好腹稿的军事部署。

    见李烈钧说得掷地有声,必定是早有打算又颇有信心,孙中山欣喜又兴奋地说道:“不错,我们就需要你这样的参谋长。拟定好了,就快去执行吧,战机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贻误了。”

    李烈钧还是当年那个李烈钧,北伐出师十日,作为先头部队,一路过关斩将,大捷频频,连克崇义、上犹、大庾、南康、宁都、龙南、虔南、定南等十余县,直破赣州城,赣南一带就此被肃清。

    孙中山坐镇广州,得到前方频频的捷报,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触,筹谋已久的“怀胎十月”,这样的辛苦总算换得了可以作为欣慰的回报。这样的大好形势,对于盘踞在广州城内的叶举部队还是不大放心,大总统府的幕僚都不曾一次向孙中山表示过粤军陈炯明部多半会有阴谋,因为叶举部队的人数不断增多,显然就是从陈炯明那里来的,为了劝阻那些蠢蠢欲动的将领,孙中山亲笔发了一封电函作为劝诫:

    广州叶(举)督办、魏(邦平)戍卫总司令、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各司令、旅长、团长等军官鉴:

    新克密。得电惠辞恳切。国家多事之秋,非贤者高蹈之时。况竞存出征,实在关系大局安危。故自上月旬日以来,亟欲挽之复出,电报密叠,信使不绝于途。顾竞存虽允继任陆军,犹未取消退志。最近桂寇猖獗,粤防告警。竞存初念时艰,亦再借箸为筹,或当幡然而起,不卸于肩。前日,已经托付精卫等人商以联军总司令之重任。此皆入春以来,与竞存之预约,可使内外兼顾。同日,文(孙中山自称)更有电往商。盖丈于竞存始终动以至诚,而不肯稍微参杂客气。以竞存生平大义,炳著中外。君子爱人以德,若操之过急,不任有回旋余地,殊非待士之道。烈山寻介,重穴求全,长此相迫,丈夫所不忍!亦君等所当知。知君等袍泽情谊之深,爱乡爱国,故言之切切。于此布复。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