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军校初建(第1/1页)名将台
第四卷 再度挥戈
孙中山之前是效仿美、法两国的独立革命运动,但率党人努力十三年,其成果微乎其微。现在苏联居然要帮助国民党进行北伐革命,孙中山也转向为“以俄为师”,按照苏联模式改组国民党、创建军校。再后来,反直三角同盟也告吹,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矛头直接指向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可这位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一旦去世,国共两党之间本来脆弱的合作方式也变得矛盾突出。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下,看中国前途究竟何去何从。
四十六 军校初建
黄埔军校的建立这一重大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大量军事、政治精英,在以后的军界、政界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在他初建之际竟是举步维艰,几度差点被盘踞在东江的叛军和广州的商团所扑灭。建校的前几年,在校学生就多次参加平定商人叛乱和东征,然而初出茅庐竟也锋芒毕露。
“关志道,你不是想要弃文从武吗?现在机会来了吔。”
“什么机会,该不会又要找关系才能进得去吧,哎,这年头参军也不容易啊。”
“你没有听过孙中山吗,他在广州创建军校,只要身体合格,文化成绩优秀,通过考试再加上一人推荐就行了,我看我们可以去试一试。”
“真的嘛,那太好了,那我们现在就去吧,时间是不等人滴。”关志道听同学这么一说,心都飞到广州去了,唯恐自己比别人慢一步而不被招进去。
“慌什么慌啊,现在你护照都没有,沿途关卡都走不通,再说也要盘缠啊。”
“有道理,盘缠我可以找家里要,护照不好找啊。”
看着正在发愁的关志道,作为同学的吴麟征见同学那么心急地想要去投考军校,心里又掂量着这广州城那么远,又是华南一带,大老远颠颠簸簸地去了,万一水土不服就更麻烦了,于是走上前去跟关志道说:“呶,你要去考军校,我这里这份护照就交给你了,要是考上了,哪天升官发财了,可不要忘了老兄我啊。”
“怎么,你不去啊,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都不把握,未免太可惜了吧。”关志道惊愕地问道,不是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不时用手指闪闪耳背。
“你要是真的想去就把这护照拿去好了,哎,人各有志嘛,你和毓玫到上海找于先生就行了,他们会招待你们,告诉你们怎么走的。不过,你……呃,我看还是把这个‘吴’字改成‘关’字,别人质疑,你就是办理护照的人粗心把他写错了。”
“那我以后就是关麟征了,也好,名字听起来有阳刚之气,贼霸道了。”关志道一把拿过那护照亲了又亲,又一连说了几句感恩的话就要回家去找父母要盘缠,但一个念头直击他脑部的某根神经,转过头来就问:“你不是要有个推荐人吗,于先生能够作我们的推荐人吗?”
“你问的是什么话,于先生可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要是他都不能作推荐人了,那天底下谁能做。”同学的这句话让关志道吃了颗定心丸就往家里狂奔。
关志道的父母知道儿子这么有志气,又表现得相当积极,当然不会不支持,他父亲心一横,皱皱眉头,咬咬牙就说:“对了,我把那头大牛给卖了算了,明天就给你凑够盘缠了,娃啊,你小子可要给我记好:不管走到哪里,要有志气,为人要正道,这就是当年黄老先生给你取名字时的意思了。你们的中学校长也说过,你这小子喜欢好打抱不平,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要卖麻糖,可凡事不要太冲动了,能够认就尽量忍,真要出了什么大事,我们千里之外又赶不上,帮忙都帮不到……”
“平时也没有看你跟娃说这么多,今天怎么就这样了,”关志道的母亲在一旁也忍不住地插嘴道:“儿啊,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是娘心头的一块肉,去广州之后要多保重身体,年轻人多锻炼吃些苦头不怕,就是要把身体强壮一些……”
关志道心里早就飞到广州去了,现在只是相当感激地应付:“知道了,爹娘,你们放心吧,我都这么大的人了,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们都多保重身体,以后听我的好消息就行了。”
在第二天,关志道拿着父亲卖牲口的25块银圆作为旅费,把护照上的“吴麟征”改为“关麟征”,告辞父母亲友就随几个同学从西安一路步行到河南灵宝,然后换乘火车到了上海,找到了同盟会元老于右任。
于右任受命在上海招纳陕西籍青年进入黄埔军校,看到雄武敦厚的关麟征等西北男子,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想到我家乡也不乏青年才俊,想必也是后生可畏了,于是就很关切地问他们:“你们在路上吃了不少苦吧?”
“我们这一趟是先从西安走到河南灵宝才做的火车,只要能考上黄埔军校,再怎么吃苦也值得。”这伙青年中,有个人带头说道。
“噢,不错哟,军人就要你们这种不怕吃苦的作风。那你们是怎么想到要来黄埔军校报考的啊?”于右任笑了笑,背着手转着走了一圈后又问道。
“于先生,我们是在《新青年》的报告上看到的。”
“吴佩孚也在洛阳办军校招生,不过我们信得过孙中山先生。”
“我们那学校有黄埔军校的秘密招生,我就是按照他们告诉的才找到您的。”
“那你们为什么要报考军校呢?”
“当军官威风。”一句话都没有说上的关麟征有些着急了,即使他在后来回忆说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这么不经思索就冒出这句话来,可能是怕被别人淹没。
“革命统一,为民族的解放复兴而战。”“保家卫国。”“内除军阀,外争主权。”在于右任对于关麟征回答之后的微笑中,其余的年轻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报考军校的初衷。
“很好很好,你们的意愿都不错,不过考军校不只是为了当个威风的军官那么简单。我们中国现如今四分五裂,列强又常常从中作梗,孙先生创办黄埔军校就是为了培养出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军校学生出来,打倒军阀除列强,让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于右任耐心地跟他们普及了一下革命主张,就为他们写了一封介绍信,这封介绍信上把他们11人的名字(其中就有关麟征、杜聿明、杜聿鑫、张耀明、阎揆要等日后战功卓著的名将)全部写上了,让他们到广州黄埔岛时,交给负责招生的人员,然后平常心地通过考试就行了。这帮青年拿着于右任的介绍信,在长辈的殷切期望下,也便从上海出发,走向了他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你怎么就不想当老师了,你给我说说,我很想知道你们年轻人的想法。”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老师问着即将毕业的徐象谦。
“当老师是可以教书育人,可现在的中国都国不成国了,哪还有太平的日子来教书。”徐象谦回答。
“你是知道维新变法的,当年就有王照劝康有为不要太激进,先多办一些教授新知识的学堂后,待培养大量的维新人才后再变法也不迟,可这康有为不听,也是你这种想法,结果冒进,只图一时轰轰烈烈,没有想到长远处,搞到一百零几天,还不是奄奄一息。你现在不能静下心来搞搞学术和教育,不做大众的思想启蒙工作,就算你所谓的革命胜利、天下太平,那也只是暴民的胜利,还是会出现很多大乱子的。”
“可此一时非彼一时也,民国都已经建立十三年,民主共和都未能实现,国家四分五裂,常年混战,怎么能有条件来搞启蒙?大伙饭都没吃的,哼,还学术?”一向沉稳宽厚的徐向前有些不耐烦地反驳。
“照你这么说,那阎省长大办学校,把你们教育出来就不是好的了?”那老师厉声反问。
“教育出来又怎样,还不是没有什么出路。”
“可你至少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也至少知道我传统文化还是有优秀精萃,外来西洋文化也是有值得可取的地方了,你就是觉醒的人了,以先觉觉后觉,以至普罗大众姐觉醒,中国自然而然就有出路,你要是非要去搞什么革命,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嘛。”那老师依然循循善诱地跟他讲。
“好了,好了,您不用多说了,我也知道您为我们学生好,也是为我们中国前途着想,我听您的不好嘛。”徐象谦口里虽然给了苦口婆心的老师几分面子,可心里嘀咕着:这老头真是迂腐,向来救国不都是靠武力,还非要讲什么大道理,有用吗,能够让中国走向富强嘛。这徐象谦利用回家休假的机会,就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各种想象,茶饭不香地想来想去,可能这种念头打动了上天,一份让他欣喜若狂的报纸让他看到了出路:革命的到黄埔去!原来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办的黄埔军校向全国招生,但凡文化成绩优秀者,身体健康合格,得有一国民党员介绍即可投考。徐象谦心想,自己生平所学对于文化科的考试应该不成问题,身体也不会输给别人,可这介绍人要到哪里去找呢?不管这么多了,既然有心一直想去,那就去吧,先到了广州找到黄埔军校的招生员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