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转战江西(第1/1页)名将台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9月1日晚上,第四、第七两军全部人员抵达城下,当时,李宗仁得到一个消息:刘峙率总预备队第一军第二师即将到达城下。李宗仁也不想久作停留,决定再度部署攻城。第二次攻城的战略部署如下:

    第七军胡宗铎部向中和门、保安门、望山门发动攻击,其右翼与第四军首尾呼应,左翼则警戒长江江面。

    第四军负责攻打忠孝门、宾阳门、通湘门,向左联络第七军,向右警戒沙湖方面。

    第一军刘峙第二师抵达后,由洪山、徐家棚向武胜门进攻,并接替第四军忠孝门防地。

    大体的分工明确后,李宗仁又让工兵和政治部去采购大批粗壮的毛竹杆来。毛竹杆买回后,每根长约二丈,重达百斤,就是这样的参天大竹,再将两根接成一根,然后扎成三四丈长的梯子。攻城时,由20人组成的奋勇队抬着长梯率先进攻。

    七十  一路激战(三)

    尽管汉口被第八军攻克,吴佩孚也率亲卫队逃离武汉,但他让武昌城内的守军死守以牵制北伐军主力。不过,当北伐军攻克汉口,进抵武昌时,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发现他们进展迅速,自己很快就要遭到唇亡齿寒的危险了,便急谋应敌之策。于是,北伐军一部主力转战江西,与孙传芳部展开激战。

    9月3日,凌晨3点,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城开始了,当然这次精心准备是很渴望能够一举攻下该城,在进攻前,李宗仁让炮兵齐聚登城处,先是一阵猛轰滥炸,,然后由奋勇队抬着云梯冲锋登城。但谁料,守军从楚望台、龟山、蛇山设置的山炮、野炮还有江中军舰上的炮火一齐向攻城部队发起轰击,火力甚猛,这就使得北伐军伤亡巨大而收效甚小。李宗仁一行人见奋勇队伤亡巨大,便下令停止进攻,得知第八军在江北进展顺利,便打算对武昌城围而不攻。

    就在当天晚上,军舰上、李宗仁、加仑、唐生智一行抵达武昌城南恩德余家湾车站,翌日,军舰上就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这位总司令不由分说,也不知攻守双方的情势到底如何,便命令:“武昌城限于四十八小时内攻下,趁敌人立足未稳,一定要迅速攻下。”军舰上仍然甩着瘦骨嶙峋的拳头,用很严厉的口吻说着,哪里是在开会,分明就是总司令在下达攻城的任务。在场的高级将领面面相觑,一言不发,看蒋介石没说什么,便自行散会。

    会后,胡宗铎私下问李宗仁:“像武昌这样固若金汤的坚城怎能在限期之内攻下?”

    李宗仁一脸无奈地表情对手下的悍将说道:“没办法啊,这是总司令的命令,不管怎样我们也得再度攻城。”沉默片刻后,李宗仁又唉声叹气地说道,“哎,两度强攻都未能拿下,他蒋介石还说敌人立足未稳。”共事的时间也不短了,李宗仁颇为了解蒋介石其人,知道这人性情倔强、执拗、下定的主意很难被说服,所以只好硬着头皮部署第三次登城。

    第三次进攻武昌城,仍然由李宗仁为攻城司令、陈可钰任副司令,这次仍是按照第二次攻城计划来开展进攻。当然,事必躬亲、超喜欢揽事的进展顺利调刘峙第二师解体第四军在忠孝门的防务,他还明令规定:如有登上城垣者,官长受赏二百元,士兵一百元,最先登上城头的部队赏三万元。登城的准备工作完毕后,号兵集合吹冲锋号,士兵齐呼:“革命万岁!”前锋部队在奋勇队后,每隔五十米至百米分一队,各队齐头并进;前锋全都携带短枪、手榴弹以方便登城,这些细节性的规定都是出自蒋介石的手笔。

    9月5日,第三次攻城仍然选在凌晨3点,攻城部队逼近城垣时,守军枪炮齐发,比先前更为猛烈。第七军奋勇队在保安门发动进攻,但此处城垣较高,竹梯刚一架好,士兵正准备攀梯时就遭到守军猛烈的轰击,伤亡惨重。后来,攻城的这支奋勇队沿民房而上,但居高临下的守军很快就洞察到这一举动,立即用火药包、手榴弹、爆发罐等引火物,从城上投掷到已经泼洒了煤油的民房。一瞬间,民房成火海,烈焰腾腾、火光冲天。与此同时,守军还将机枪、野炮从上往下发射过来,这就使得第七军攻城部队伤亡枕藉,无法登上城去。

    第四军在通湘门一带的攻城行动也是遭遇惨烈,当时就有一些官兵把家信写好,还准备了一包衣服、几个银元便托人帮忙保管,一旦战死就把这些钱物邮寄给家人。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也碰到过这种状况,他得知此事后血脉喷张,很兴奋、很豪迈地说道:“古有抬棺决战之事,如今我们写信攻城,这种事怎么少得了我,你们把信件什么的交给周廷恩书记就行了。”谁知那位周书记也说自己要参与攻城行动,后来他们还是找其他人保管物品。曹渊所率的那支敢死队全部壮烈牺牲,这位黄埔一期出身的曹营长阵亡时年仅24岁,后来,武昌城被北伐军攻克,他连同所有攻城烈士被合葬在洪山,墓前树立了一个牌坊,上面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就在第四、第七军死伤惨重时,忽然在军中传来刘峙师已经攻入忠孝门,于是这两军闻讯后大为振奋,益发奋勇当先,但他们整个连、整个排地伤亡也仍然没有入城的希望。正当前线战况最为激烈的时候,蒋介石忽然前来约李宗仁等人到前线去视察。李宗仁当时认为蒋介石未曾做过中下级军官,很少亲临前线感受炮火的威力与残酷,便生怕他在枪声炮火中感到胆怯。但就在当时战火正烈之际,流弹横飞,簌簌簌地在蒋、李二人面前呼啸而过。不过,进展顺利极为镇定,态度也很从容,一点也没有丢掉主帅风度和威望。李宗仁其实还不知道,就在他刚从陆军学堂毕业的那年,蒋介石率领100多名敢死队攻打杭州,在光复浙江时写下辛亥革命中的辉煌一笔,其早年的英武雄奇到现在仍然没有失色。不过,蒋介石见攻城部队虽已万分英勇,但仍是没有多大进展,便下令停止进攻,各军暂时退到安全地带待命,这样,第三次激烈的武昌攻城之战结束了。

    北伐军的进展状况可谓秋风扫落叶般,他们一口气打到武昌城脚下,这让孙传芳大为震惊,想当年自己横扫东南数省,在起初也并不惹人注目的,后来才得以成就霸业,真是后生可畏啊,想到这里,孙传芳便把他的头号参谋人物蒋百里请来商讨应敌之策。

    这位蔡锷的同窗好友蒋百里可不是一般人物,当年辅佐老同学反袁护国后,他就在北洋政府中任职,不过,那段时间他有些偃武修文,《孙子新释》、《军事常识》这些成为军校教辅的军事书籍就是他编著而成的。后来,他又随老师梁启超到欧洲游学,写成《欧洲文艺复兴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竟然做起了学者的工作,可能是受老师影响太深,或者根本就是他自己真的能文能武,不想浪费天赋,便就着兴趣做做学问。

    1923年,他与文化名人胡适等人创办新月社,还与多情浪漫的大诗人徐志摩结成好友。他的文化兴趣在这几年的时间内可谓大放异彩,如果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许会多一个文人、学者、政论家,但同样也会少一个杰出的军事学家、军事理论家和一位一流的军事高参,但到1925年,他出山辅佐吴佩孚,可是由于吴佩孚与奉张捐弃前嫌,这就让辞职不干了,他就到了上海去投靠孙传芳。为什么因为吴、张和好而离开吴佩孚呢?因为当年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手下任职时,遭到张作霖的排挤,而且张氏几次放言要迫害他,机智的蒋百里还是在一次上厕所的机会中逃脱虎口,由是二人结下仇恨。话又说回来,孙传芳之所以能够迅速扫荡东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蒋百里这样的高参智囊相辅助。

    后来北伐军兴,留在孙传芳幕中的的蒋百里在北伐军转战汨罗江之初就向孙氏提出三策:

    第一策:趁北伐军与吴军鏖战时,孙传芳突出奇兵,从江西全力西进,腰击北伐军,占领长沙,一来截断北伐军先头部队的归路,二来威胁两广。

    第二策:等北伐军围攻武汉时,孙传芳指挥水陆大军溯江西上,解武汉之围,也就是说使得吴军和北伐军在武汉以南互相消耗战斗力时,孙军待机而动。

    第三策:孙传芳五省联军主力在江西集中布防,以逸待劳,准备随时抵抗进犯的北伐军。

    这三策可以说是上中下三策,但前两策孙传芳都没有采纳,到现在北伐军底定湖南、攻下汉口,威震华夏,丧失宝贵战机的孙传芳不得已而采用下策,便急速将原先驻扎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军队调集至降息,以待北伐军前来挑战。北伐军的右翼部队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军已和孙军的前锋发生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