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燎原大火】(第1/1页)铁流1911
龙下里是一个不足六千人的城镇,长津江从南面画了一个C字形绕过小镇,向北流去,给龙下里的日军第七十三联队造成一个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绝佳防御地势。
山田喜八大佐在南面的一个中队被深夜偷渡的叛军包围、歼灭后就立即收缩兵力,两千多日军完全控制了龙下里,匆忙中构筑的防线相对来说还算坚固。身在战地、四面受敌的山田喜八大佐没有及时得到朝鲜军司令部前指的命令,在惊惶的两天两夜里,龙下里东面防线的核心——997高地不时爆发战斗,第三天,当航空队的飞机投下命令时,山田喜八大佐已经无需执行这道“迟来的”命令了。
命令要求第七十三联队与第七十五联队靠拢,其实就是让第七十五联队向七十三联队增援,企图给包围龙下里的叛军以侧后威胁,接应第七十三联队脱离险地。事实上,四天三夜的时间里,龙下里的日军虽然被包围,但是没有遭到“想象中”的炮击,似乎鲜人叛军的炮弹在慈城江南岸的齐山岭就打光了一般。
不能不说,从日军指挥部到第七十三联队,都因为第四十一联队被歼灭生出警惕,生怕再造成一支联队被歼灭的、难以收拾的局面来。第十五联队向第七十三联队靠拢,第十六师团进取南社,实质上就是“逼迫”独立军向长津江东面的广阔纵发展。
事实也差不离,朝鲜独立军没有炮火支持,不可能以不惜代价的强攻拿下龙下里。四天三夜,独立军主力三万多人从容的龙下里南面的渡口跨越长津江,跳到了整个日军第十九师团的背后,躲开了日军的三面合围。
五月十三日,独立军司令官在龙下里东南方,距离日军不过八公里的地方召开会议。
“我军已经胜利完成重返朝鲜的第一阶段战略任务,以强渡鸭绿江、制造与敌会战的态势,成功的把驻朝日军的五分之四吸引到慈江道、两江道的北部山区,给朝鲜中部、南部、东北部地区的抗日运动创造了最良好的环境。在这一阶段,我军达成比总参预想中还要好一些的战绩,以歼灭敌四十一联队有力的挫伤了日军求战信心,迫使日军不得不采取保守、收缩的战法,给我军以轻松渡过长津江防线的机会。”
参谋长尹琦燮作总结时,赵白朗、杨虎和郭松龄的感受和想法各有不同。
赵白朗以中国国防军中将军衔担任朝鲜独立军司令官,身份地位非常特殊,能够从中解读出来的意义也颇多,但是解读的意义和现实是否吻合?还得看他接下来在独立军回归朝鲜战略的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中表现如何。
蔡锷上将在密电中训示,独立军主力和朝鲜各地起义武装是两只拳头,两只拳头应该在一个头脑的指挥协调下互相配合,就目前阶段来说,独立军主力已经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就应该立即转入第二阶段任务的执行,帮助并控制各地起义武装,形成“更大规模的朝鲜独立军”,并以主力运动作战和各地分支的游击作战相配合,把日本的国力、军力和国家战略重心极大的牵制在朝鲜半岛。同时,赵白朗中将和在朝鲜独立军的众多中国国防军人们,以及为朝鲜战略作出配合的外交、经济、民政等部门,还得在朝鲜的抗日大潮中实现中国的利益主张。
杨虎更多考虑的是去江界的李显扬大队,把独立军主力护送到长津江东岸之后,特勤总队主力却要回转长津江西岸,在四个日军师团的密集兵力中回旋、牵制,配合独立军留在内线作战的第7、8两个团作战。说是配合,不如是指导,两个独立军步兵团化整为零的对日作战,必然也必须接受特勤总队长的指挥。
作战参谋主任郭松龄曾经有些后悔发起了齐山岭之战,因为那一战消耗了独立军和特勤大队不多的炮弹,也因为战场与预定跳到外线的方向距离太远,而“失去”了三天宝贵的时间,这对跳到外线作战的独立军主力是极为不利的。但是,战局如棋局,正因为由了齐山岭歼敌作战,才导致日军指挥官们害怕“战力更弱一些的第十九师团所辖联队被歼灭”,方有“决心动摇而进退失据”的表现。第十九师团正面太宽,第十六师团注重狼林山北麓的东部地区封锁,北进行动不够积极,让独立军轻易的突破了所谓的“长津江防线”。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所谓“种的前因方有后果”,独立军的成功不是赌运气的侥幸,而是赵白朗中将头脑中完全没有“战线”、“会战”思维,灵活运动作战,敢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大胆指挥而致。
这一战局变化给了郭松龄上校以极大的教益,完成从“料敌机先”到“算敌以变”的进步。
尹琦燮讲完之后,赵白朗作出决定:总部率第一、第二团向两江道、咸境北道北部地区发展;第一师长洪范图率第三、第四、第五团向咸镜南道发展,并相机在狼林山南麓地区造成影响,策应内线部队;第六团在盖马高原东部地区牵制日军第十九师团五天到七天时间后,就地化整为零展开游击作战
5月14日,龙下里的日军第七十三联队与从南面新兴里赶来的第七十五联队会合,龙下里之围解除。
在江界的宇都宫太郎中将得到报告后,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大气,放下心中一块大石头——尽管第四十一联队被歼灭的事情还在帝**政高层的斗争中发酵,尚未爆发出来;但是,一旦第七十三联队再被歼灭的话,后果对宇都宫太郎中将而言绝对是灾难性的。
放下担心的瞬间,宇都宫太郎心头又浮起了更大的“不祥之感”来。
齐山岭一战,鲜人叛军表现出惊人的,绝对不能以游击队视之的战斗力!可是,在龙下里,鲜人叛军明明包围第七十三联队五天之久,却迟迟没有发起进攻,反而舍弃了“到嘴边的肥肉”向东部高原地区远遁,几乎与第十九师团各部脱离了战斗接触,也让第十五师团在南社扑了一个空。这对比齐山岭的战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为什么?鲜人叛军指挥官究竟意欲何为?!
新近颇得朝鲜军司令官重视的富山正彦大佐看着地图上“消失的对手”,在中将身边轻言细语的说:“阁下,如今的朝鲜就像是秋末冬初的原野,到处是干草;鲜人叛军主力则是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帝国陆军组织的此次合围之战,无异于向篝火堆里投入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之后,要么是篝火被炸灭,要么是篝火被炸飞到干草之上,引起燎原的大火。”
鲜人叛军主力消失在江界前指的视野里,等于进入一个不受日军控制的,占据朝鲜面积四分之三的“干草堆”里,随便一颗火星就能引燃一场大火!
宇都宫太郎的想象力还没有匮乏到看不到后果的程度,他手中的力量几乎全部集中到慈江道北部、两江道西部地区,别说寻找鲜人叛军主力决战了,人家既然在慈城江摆出一个会战的假象,而从长津江打破日军合围,为此还舍掉了龙下里一块大肥肉,又焉肯与日军决战呢?
分散,游击,与朝鲜各地的抗日活动结合起来,那就是燎原之火!
显而易见的,宇都宫太郎已经无法用手里的力量解决鲜人叛军的问题了。鲜人叛军主力消失,那是四散游击,四散发展的结果。而日军四个师团的兵力过于集中在鸭绿江以南(东)、慈城江以北、长津江沿线地区,追?追不上;打?人家是海宽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根本就不跟你打!唯有在地图上划出一个“封锁线”,请求国内增派最少三个师团的兵力到朝鲜执行封闭“火灾区”的任务,防止火势向更广大的地区蔓延。
富山正彦大佐在地图上划出一条“战线”,西起鸭绿江畔的满浦,经慈城江——狼林山北麓——赴战江(长津江支流)——赴战岭——白头山。这条线等于把慈江道北部地区,两江道大部分地区,咸境北道北部地区“拱手让给”鲜人叛军。
“这些地区几乎没有平原,小块山间盆地的农业产出不足以维持几万人军队的给养。如果帝国在外交方面获得进展,杜绝支那向叛军提供大批给养、弹药的话,我们依然能够把叛军困死在盖马高原、白茂高原地区。司令官阁下,趁着叛军还需要时间向周围地区扩散,请尽快下定决心吧!”
宇都宫太郎没有理会富山正彦大佐的催促,双眼凝视地图上那根用红色铅笔画出的线条,只觉触目惊心。大佐的想法是对的,完全切合当前战局的实际,更有防微杜渐之效果。可是,中将司令官必须在军事问题之外考虑得更多。
地图上画出的线能够及时、彻底封锁吗?这一条在山川河谷间曲折蜿蜒的“封锁线”有三百五十公里长度,如果要切实的封锁个水泄不通,因为山地、植被、河流的存在,至少在每公里地段上要配置一个步兵中队的力量。三百五十个步兵中队!?那就是五个师团!除去慈城江一线的兵力需要外,中将至少还需要三个师团的援兵。
军部和内阁矛盾重重,山县派陆军与内阁如今达成“收缩之国策”,此时此刻,会给宇都宫太郎新增三个师团吗?即便增调部队来援,宇都宫太郎的军人生涯也就此终结了吧!?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