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第1/1页)天兵在1917
在亚丁的强令下,西奈一线的以色列国防军开始了撤退,经过阻击部队的顽强抵抗之后,一线的主力开始渐渐的同埃及军队脱离接触。然后在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阻击部队也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后撤,整场行动进行得不说是波澜不惊,但是举重若轻是有的。
只能说埃及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差了点,哪怕是以色列国防军的主力开始后撤,他们也没能抓住机会打开局面,反而让犹太人轻松的脱离了接触。这真心是个失败。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埃及军队无能,之所以没能“乘胜追击”很重要的原因是美**事顾问的干预。纳赛尔可是聘请了大量的美**事顾问,他们不光是负责训练埃及军队,而且要给出大量的作战建议。
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后撤的时候,埃及军方是急吼吼的想要追上去痛打落水狗的。但是美国顾问却劝阻埃及不要着急,在他们看来犹太人的突然后撤不符常理可能有诈。
是的,美**事顾问看得很清楚,埃及军队和以色列国防军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哪怕是人多势众埃及人也干不过犹太人。之前的连续进攻受挫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顾问通过一线的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埃及人对犹太人的防线压力并不算大,也许在整条战线上的某几个点或者部分区域犹太人确实吃紧,但是从整体上看,他们能够坚守住这条战线。最基本的军事理论告诉美国顾问,能够坚守阵地而放弃,一般只有这几种情况:第一犹太人的指挥官是猪头,犯了不可饶恕的常识错误。第二犹太人这是故意示敌以弱引诱埃及人深入,然后挖坑打埋伏。第三,犹太人集体吃错了药。
排除掉无厘头的第三条,有可能的也只有前两条了。但是前两条依然可以用排除法的,犹太高级指挥官脑子有坑吗?在美**事顾问来看,这个可能性不大,这帮人之前表现不说特别出色,至少是在水准之上的。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脑残,所以美国顾问认为其中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其中有诈。
既然前面有诈,那很简单的道理,不能明知是陷阱还往里跳吧?所以美**事顾问一致建议埃及人先观察,不要忙着去追击。
经过上面的分析,应该说美**事顾问是对的,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观望加强侦查,不要轻率的前进。只不过埃及军方的专业素养实在有限,他们中大部分军官都是半吊子水平,尤其缺乏战斗经验,以前有英国人带着他们去打仗由英国专业军官做决策他们去执行还马马虎虎,而一旦要他们自己做判断然后做决策,他们能力不足的一面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而且他们实在是太心急了,太急于取得胜利,太急于打一个大胜仗,根本就是急于求成。不光是埃及军方急,纳赛尔其实也急,和历史上相比他还是太年轻了一点,经验和阅历严重不住,之前夺取政权的顺风顺水又让他过于的自信,所以他真心以为自己就是天命之子,就是理所当然阿拉伯世界的救世主。
现在眼看着犹太人撤退了逃跑了,纳赛尔真是坐不住了,他觉得这就是消灭以色列最好的时机,以为胜利唾手可得。所以他真的比军方还要着急,巴不得一口气就冲进巴勒斯坦才好。自然的对于美**事顾问的专业建议,他并不能够完全听进去。
可能有同志要问了:你前面不是说埃及人并没有追击吗?而刚才的说法似乎不是这个套路啊?
不要着急,慢慢说来。纳赛尔确实很着急,说他是火急火燎都不为过。按照他的内心想法,现在的情况还要想?直接杀进去就好了嘛!不过纳赛尔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首先是个政客,政治才是第一位的。对于政客来说,一切要以政治为核心。不听美**事顾问的意见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这么做了肯定会让美国人不高兴,以为埃及和他纳赛尔不尊重干爹。而这样的印象对于纳赛尔来说就是相当糟糕的了,所以他哪怕是不认同美**事顾问的判断,但是依然选择了忍让,选择了服从美**事顾问的建议。
似乎按照这种节奏下来,亚丁的计划就要破产了?还是那句话,不要着急,慢慢看。因为李晓峰知道犹太人的演技是有问题的,光靠他们是没办法诱使埃及人上当的。所以在这个大舞台上,必须要让其他影帝级别的选手上来帮帮忙。
哪位影帝呢?接下来要出场的是t共,具体来说是t共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董老。作为帝师董老虽然在t共高层权力不太大,但是影响力还是不差的。联合国成立的时候,他就是t共的代表,还参与了起草联合国宪章。之后t共恢复了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之后,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安理会的代表。
这一次埃及和以色列爆发了全面的军事冲突之后,安理会自然是特别的关注,不过t共在中东并没有什么存在感,而且t共对于这种代理人战争并没有兴趣。所以在埃以军事冲突爆发之后,t共的选择是作壁上观打酱油。
也确实,现在t共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在东亚一带,对于中东这一片来说真心是没有什么存在感。而且埃及和以色列的冲突幕后存在的是美国和苏联。这种超级大流氓之间的冲突t共不想参合也参合不起,还不如置身事外来的明智。
反正最开始董老收到的指示就是置身事外,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干涉这次的军事冲突,安心的打酱油。只不过当以色列军队突然开始后撤的时候,国内最新的指示却突然变了中.央命令他立刻起草一份停战协议呼吁双方停火。
这个变化可是相当的突然,连董老都不明白中.央的态度怎么就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过搞不清楚不妨碍董老执行中.央的命令。
很快董老就在安理会上突然抛出了t共的和平停火方案。这个突然情况也让美国大吃一惊,因为实话实说,t共恢复了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之后,表现只能说是不温不火,各项决策中要么弃权要么追随苏联,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那些跟华夏不接壤的问题上,t共表现得是极其谨慎,根本不越雷池一步。
而这一次,他们怎么突然就对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发生了兴趣呢?而且竟然抢在苏联前面搞出一个和平方案,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难道不值得咂摸吗?
美国人很谨慎,因为这个事儿太不寻常也太特殊了。所以他们觉得要多加考虑,分析一下t共的真实意图。这是t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还是说苏联跟t共有什么秘密交易呢?
t共当然不是要自立门户,到不说那一代伟人不敢,而是没有必要。现在在社会主义阵营中t共和苏联的关系是相当的紧密,不说如漆似胶至少是相得益彰。苏联跟t共的关系那真是不一般的好,所以事情的真相也相当的简单,那就是t共和苏联之间达成了某种交易,或者说是合作。
事实其实很简单,苏联拜托t共提出了那个停火提案,因为这个事儿苏联不方便做。有同志要奇怪了,不明白苏联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停火协议,之前李晓峰不是已经跟本古里安谈妥了,苏联会主动的否定不利于以色列的停火协议吗?现在以色列可是忙着诱敌深入,这个时候谈停火,不是猪队友吗?而且你苏联既然要谈停火协议,那完全可以摆明车马自己出手吧?何必要借t共来提呢?
这一切中都透露着古怪,但这并不是苏联人失心疯了,因为t共来提停火协议本身就是诱敌深入计划的一部分。前面说了,以色列人的演技是不行的,很简单的就被美**事顾问看穿了,埃及人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还没有上当。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演技更高的影帝来推一把了,而推这一把的影帝就是t共。
因为很简单的道理,这个时候谈停火,对以色列是不利的,明明对以色列不利t共都要提出来,换做你是美国人不得好好分析一下。而更合理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t共之所以提出停火,那是因为以色列人确实压力山大,确实撑不下去了,很有可能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将主力撤下来重整第二道防线。
基于这种逻辑判断,这一切怪异之处才能解释得通。而苏联之所以不直接出手,让t共来提很有可能就是烟雾弹,你想想,如果苏联亲自出马提案,那美国人肯定是想都不想先否定了再说。而t共来提,美国人就得多掂量掂量,弄不好就被糊弄了过去。
美国人想到了这一层之后,自然是不会上当,立刻就在投票中将t共的提案给否定。当美国代表看到t共代表董老波澜不惊的脸色时,甚至还有点得意,以为已经完全看穿了苏联的小伎俩。
当然,实际上是没有的。苏联这个时候让t共提停火协议其实就是忽悠,就是要让美国人以为犹太人不行了。而之所以是让t共来提,原因也很简单,苏联是不方便提,因为一旦苏联提了,美国人也会否定。而接下来一旦以色列取得重大进展,或者干脆就是犹太人的圈套被美国人看穿了,那么马上美国就会提停火协议。你想想那个时候苏联就比较尴尬了,直接否定的话多少显得有些不要脸,总不能你苏联之前嚷嚷着要停火,一转眼又嚷嚷着反对停火吧?哪怕全世界都知道埃及和以色列的冲突就是美国和苏联的代理人战争,但是遮羞布总是要的,不能做得那么赤果果的。
而由t共来提,苏联就没有这份尴尬了,提案是t共提出来的,否定的是美国,苏联完全可以投弃权票。而等之后美国人看到形势不妙再提停火帮助埃及的时候,苏联就完全可以有理由否定掉美国的提议,让战争继续帮助以色列谋取更大的利益。甚至还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度嘲笑美国人态度前后不一致朝三暮四什么的。总而言之,这样一来苏联就很轻松很愉快了。
好吧,那么究竟美国和埃及有没有上当呢?要知道就算美国否定了停火提案,只要埃及人不大踏步的冲上去作死,问题也是不大的。应该说美国人还是很警惕的,并没有完全上当,认为应该继续观察尤其是加强侦查探明情况再做打算。
只不过美国人的谨慎跟埃及人的莽撞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上一次美国让纳赛尔谨慎,处于政治考虑纳赛尔忍住了,但是出了联合国安理会这档子事儿之后,纳赛尔认为以色列确实是没有什么底牌了,这时候还让他保持冷静,怎么可能?
请注意,纳赛尔跟美国并不是一条心的。对纳赛尔来说美国人和英国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群帝国主义流氓,就是想霸着苏伊士运河的利益。从长远来看,纳赛尔又是必然要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也就是说只要时机成熟,他也是要跟美国摊牌的。现在不过是时机不成熟只能隐忍而已。
所以当美国一而再的阻止埃及去“消灭”以色列之后,纳赛尔心中必然有其他想法了:该不会是美国跟根本就没有打算消灭以色列吧?
纳赛尔会这么想理由很多,第一美国国内的金融财团跟犹太人有脱不开的关系。第二如果以色列继续存在,那么埃及就有一个虎视眈眈的邻居,只要两家存在一天,冲突就不可能避免。而这也就让埃及必须依靠美国的力量去制衡埃及,从这个角度看以色列的存在对美国是非常的有利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