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 又见扯皮(第1/2页)天兵在1917
当苏联官方的宣言一发出来,英国人脸上的表情就别提有多精彩了,因为俄国人这回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老子就不是带你牛牛玩,直接踢你丫出局,你能咋地!
实际上就在苏联官方的宣言发出来之前,罗马尼亚民族民主联盟就已经开展了武装斗争,争取了一部分军队的支持,并且得到了kgb格鲁乌特种部队和信号旗的配合,几乎是轻轻松松地就攻占了大部分布加勒斯特城区,除了德军的城防司令部以及王宫之外,其他一切要害部门都被民族民主联盟控制了。
这么说吧,整个夺取布加勒斯特的行动中除了德国人还在尽职尽责的抵抗之外,罗马尼亚军队大部分都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阵(也就是随便放了两枪)就投降了,更有甚者是直接临阵倒戈。
而这时候英国人就相当的尴尬了,他们本来以为能控制住罗马尼亚的主要政治力量,能在法理上给苏联制造麻烦,迫使苏联就范。但谁想到罗马尼亚主要政党一夜之间就全部倒戈了,哪怕是李尔文继续东奔西走也无济于事。
“混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李尔文有些想不通。
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罗马尼亚的除罗共之外的主要政党之所以一开始很给她面子,表现出相当想同英国合作,原因只有一个:罗马尼亚人以为在盟军当中,英国人还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以为英国人已经跟苏联达成了一致,以为英国能确保他们的利益。
但是很快罗共和苏联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这些墙头草,苏联在罗马尼亚问题上并没有同英国达成一致,苏联也不欢迎英国插手罗马尼亚和东欧问题。如此一来罗马尼亚的政客们就清楚了,感情英国佬是空手套白狼哈?尼玛,那谁还跟你们玩儿!
这就是现实。哪怕英国人再不高兴再不愿意承认大英帝国也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有发言权的只有苏联而已。
同样感到郁闷的还有那位米哈伊一世国王陛下,这位至尊同英国达成一致的时候还很开心,以为荣华富贵保住了。谁想到一眨眼俄国人就宣布:“你丫是战犯,出局了。准备领死吧!”
是的,在苏联政府发表的公告结尾,还特别列出了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战犯名单,第一名自然是安东内斯库,而第二名就是这位米哈伊一世国王陛下了。
苏联指控其纵容和配合安东内斯库篡夺罗马尼亚政权,大肆在罗马尼亚实施法西斯独裁统治,以及对苏联人民犯有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
这样的指控可是异常严厉的,按照苏联的传统。这位国王陛下被抓住之后妥妥地要吃枪子。反正米哈伊一世在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顿时是凉了半截腰。这位小油条这才意识到他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错误地以为英国还是当年那个大英帝国。而现在,英国人很显然连毛熊都搞不定了。
意识到这个大错误之后,这位国王陛下立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方面立刻派遣特使同罗共接触,希望能跟苏联政府搭上话,另一方面赶紧向安东内斯库求助,希望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亲卫们能保障他的安全。
说实话。这两重措施就将小国王的油条本质暴露无遗。很显然,这位依然是准备当墙头草,如果苏联好说话。能给他保障,那他就投奔苏联。反之,还是赶紧让安东内斯库来救驾,那一位应该不会不管他的死活吧!
实际上在此期间,李尔文还给了小国王第三条路,当时女间谍建议道:“国王陛下,请您赶紧随同我一起离开布加勒斯特,前往伦敦成立流亡政府吧!”
说实话,一开始米哈伊一世对这条建议有些动心。但是很快当其他幕僚帮他分析了一下局势之后,小国王断然放弃了。因为他的幕僚说道:“如果能安全抵达伦敦。成立流亡政府自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在当前的罗马尼亚,您离开布加勒斯特都很困难。实事求是的说。您离开王宫之后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还是第一层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而您一旦做出这种选择,那么就意味着同时得罪了德国和苏联,而他们现在才是控制罗马尼亚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您同时不容于德国和苏联,他们将尽全力的除掉您?您想想,在这种极端不利状态下,您有可能安全抵达伦敦吗?”
末了,幕僚们还告诉他:“英国人的建议完全是居心险恶,就是拿您和王室的安全冒险,成功了收益最大的是英国,而失败了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
小国王顿时就清醒了过来,这么看起来英国人确实是一肚子坏水,自然的立刻就打消了前往伦敦的念头。这让李尔文是暴跳如雷。
可是除了生气之外,女间谍也没有太多的办法,英国确实在罗马尼亚没有多少存在感,实力决定了一切。当然,李尔文从来都不缺乏冒险精神,一度的她召集了军情六处在罗马尼亚的所有人手,准备强行将米哈伊一世劫持到伦敦去。只不过没等她开展行动,军情六处在布加勒斯特的老窝就被罗共端掉了,包括李尔文本人在内的所有英国间谍都被塞入了几架里-2运输机,然后直飞伊朗。
“我们表示强烈地抗议,罗马尼亚共。产党粗暴地对待了那些之前一直在帮助他们赢得独立和解放的英雄。这就是罗马尼亚的道谢方式吗?”
英国外交部很自然的又引爆了新一轮嘴炮,只不过罗马尼亚民族民主联盟很骚气地答复道:“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所谓的英雄,只看到了一群在民族民主联盟正在为赢得国家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时刻从事破坏活动的卑鄙老鼠。这些无耻之徒在罗马尼亚境内正在开展卑鄙的政。治阴谋,这是本联盟断然不能也无法容忍的。本着对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的尊重和敬意,我们才没有直接处决这些破坏者,这已经是法外开恩了。但是英国政府的立场却让我们无法理解,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英国政府对罗马尼亚的真实态度。我们必须要问:你们是在真心帮助我们赢得解放吗?而我们也希望英国政府扪心自问这个问题,更希望类似的事件不会有下一次了!”
英国人可真是丢面子,有了苏联撑腰。罗马尼亚也敢呛他们,而罗马尼亚用实际行动告诉了那些还看不清形势的国家——英国确实已经日暮西山了。
当然。英国人是不可能就这么消停的,很快丘吉尔就联合罗斯福,要求两国一致向苏联施加压力,用老烟鬼的原话说就是:“不能让俄国人继续这么无法无天下去了!”
但是罗斯福是多机灵的人,更何况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之前大统领阁下也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挖英国的墙角,明里暗里的想招肢解英国。
所以,罗斯福虽然表达愿意充当英国和苏联之间矛盾调停人的角色。但是他并不偏向哪一方,甚至还有点火上浇油激化矛盾的意思,巴不得英国和苏联两败俱伤才好。
而这让老烟鬼是无可奈何或者徒呼奈何,他知道现在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将这笔账记在心里,今后再慢慢的算总账。
而随着英国消停了,罗马尼亚的局势也向着苏联希望的方向发展,红军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布加勒斯特,而新成立的罗马尼亚临时联合政府也第一时间宣布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集团,并命令全国所有的军队转入到对轴心国的打击中去。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临时联合政府并不能控制罗马尼亚全国,虽然有一大批军队和地方官响应了临时联合政府的号召。但还有相当数量的罗马尼亚军队和地方并不鸟他们。
原因很多,除开安东内斯库这些年在罗马尼亚经营得很成功和罗马尼亚国内浓郁的反俄情绪之外,德国的余威以及骑墙的想法也是重要原因。
这么说吧,罗马尼亚的完全解放还有待于苏联红军在这一片战场上乘胜追击,如果能继续打几个大胜仗,那罗马尼亚的局势就稳定了。
对此,托洛茨基的意思是:“鉴于当前罗马尼亚的形势一片大好,加强这一侧的攻势,再给罗马尼亚国内的顽固派和死硬分子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罗马尼亚完全转变到我们这边来,将是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不过对于托洛茨基的提议。李晓峰却不怎么鸟,他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战略进攻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是罗马尼亚吗?我认为不是。德军的主力并不在罗马尼亚方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才是德国有生力量的所在……如果将红军宝贵的作战力量抽调到次要方向去,那岂不是给了正面的敌人喘息之机!”
李晓峰认为:“加强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线的进攻,歼灭更多的德国军队,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放任敌人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边境一线巩固阵地,那么接下来还想一鼓作气穿透敌人的防线就困难了。”
托洛茨基明确表示不认同:“我们用正面部队吸引德军的注意力,然后从侧翼穿插到敌人后方,用德国人攻打法国的办法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取胜之道!”
李晓峰笑道:“这是痴人说梦,托洛茨基同志,我必须提醒你,去拿一张地图好好的看一看,看看在中欧和东欧这一线有多少山地,巴尔喀阡山脉、苏台德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沃伦—波多尔高地就在横在那里,机械化部队在进攻作战中对地形的要求你该不会不知道吧?从这一线斜插进去,你确定可以达到德国闪击法国的效果?”
末了李晓峰又补充了一句:“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不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平原以及波德平原使用机械化部队,而让机械化部队钻山沟的奇思妙想!”
托洛茨基老脸一红,其实他也不是没常识,而是小集团的利益使然。他很清楚,主攻方向放在罗马尼亚这一线是不可能的,这不光是地形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兵力配属问题,之前红军的主力都放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线,现在要将其调到侧翼的罗马尼亚去。这需要时间。
而现在红军远远没有那种可以挥霍时间的巨大战场优势,是的。红军大踏步的在收复失地,但那是因为德军在大踏步的后撤,一旦让德国人重整战线站住了脚,接下来乘着你主力调动的当口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再来一波流也不是没可能。
所以老托之所以要提罗马尼亚,就是讨价还价,他借着这个由头准备给华西列夫斯基谋求一个方面军司令的职务,如果能让华西列夫斯基负责罗马尼亚方向的进攻,那就是独当一面了。
很显然。李晓峰是不会那么轻易的让他如愿的,老托你丫也太看不起人了,竟然拿这种小儿科的东西要挟我,老子就断然不接受你的要挟,你奈我何?
眼看这两位又开始新一轮的撕逼大战,捷尔任斯基看不下去了,说了一番公允的话:“从当前形势看,加强在罗马尼亚的红军力量,发动新一轮攻势作战迫使罗马尼亚以及保加利亚和匈牙利退出轴心国和战争是正确的。但是从全局看,罗马尼亚始终只是侧翼。那里确实不是红军主要的战略反攻方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更加重要。我认为加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实力,或者干脆再向罗马尼亚增强一个较小的方面军比较现实。”
铁面人的意思其实是一碗水端平。托洛茨基你不就是要给华西列夫斯基谋一个方面军司令的职务吗?那给你这个机会,与此同时,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