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不是他的错(第1/2页)电影大师
叶惟打算不出席《灵魂冲浪人》首映礼!
周六这天下午,朱莉娅-罗伯茨收到这个突发消息。
对《嘉莉》的惨败,她也是心情复杂,就那么败得一点余地都没有。虽然叶惟参与不多,但它似乎是一个迹象,制作期更早于《嘉莉》的ss一向都争议不断,当时的叶惟非常疯狂,他在夏威夷花花、滋事、打架……
要说18岁的viy才尽了那不太可能,只是才子被浮华名利毁掉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况且迷失了沉浮一段时间甚至好些年的情况连斯皮尔伯格都有过,她也有过,她就怕ss正好撞上叶惟的迷失期。
正如很多媒体和人士那样,罗伯茨现在对ss多了一份疑惑,尽管她已经看过并感觉不错,而影评人放映会的反响掩藏在纷乱的迷雾之中。
她本来还想在明天ss首映礼结束后找叶惟当面谈谈,可是消息说他不回洛杉矶了,原因是“要给w’sb到多伦多勘景”,真的!?显然他是去找妮娜-杜波夫,前期勘景不需要导演,更不必急在首映礼这一天。
罗伯茨没想管别人的私生活,但这场首映礼是她送给艾玛的这份礼物的终点站,之后成绩怎么样由电影院决定,终点站却不能没有叶惟。她当即打给了他谈这件事。
“惟格,你必须出席,我们说好的。”
“我们没说好我要被艾玛揍一顿。”
“你个臭小子……”
“开个玩笑,朱莉娅。”叶惟大笑起来,“但我真的无法出席,我得去多伦多一趟,我也会去的。”
罗伯茨知道说不动他,改变了策略的问道:“你觉得ss怎么样?”之前在狮门看内部首映时她就问过,当时叶惟答得很平静“不错,有很多的乐趣。”她想先再确定一下。
叶惟沉默了几瞬,“唔…你知道,说实话我身为创作者有我的盲点,有时候会有些偏袒和盲目乐观。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电影,至于能到达什么程度我说不准。”
他的保守让罗伯茨心中的复杂更甚,这小子可不是靠“我说不准”取得现今成就的,viy的绝对自信和成功兑现才是,他这么说说明在他看来,ss有问题。
“惟格,艾玛现在的事业发展不算顺利。”罗伯茨叹息说,“今年《美人鱼》失败了,明年的《南茜-朱尔》又说不好,中间这部电影对她太重要了,如果它也失败了,那就……”唯一会发生的后果是,艾玛的星运堪忧。
“会好的,她会好的。”叶惟说着。
罗伯茨当然希望viy还是viy,事实却是他连他宝贝的妮娜-杜波夫都推向失败,他的造星本事就像一个泡沫,看上去很好,但似乎随时就破灭。她一直都不喜欢艾玛演独臂运动少女,要是ss搞砸了……
她知道最近叶惟已经承受了很大的新压力,但还是要敲打他:“艾玛真的很努力,很喜欢你、信任你,把你视为偶像。惟格,我不敢想象如果因为你的轻狂毁了艾玛的未来,那有多么糟糕?”
“不会的,艾玛那么精灵。”叶惟的声音认真了很多,“《灵魂冲浪人》和《嘉莉》不同。”
罗伯茨也知道不同,而且倾向于相信,那不是天才的错,他还有他的天才魔力。
※※
妮娜从悬崖公园回到家的时候,叶惟已经去机场了,茜茜还处于兴奋状态中,围在她身边蹦跳叫唤了好一阵子,像在说“他来过,我的混蛋老爸,他来过!”行了行了,顾茜茜,我知道。
她回卧室打开电脑,对着这封信上网查了一些单词的意思,才把这封信看了个完整,好吧,天才就是天才……
不是说埋怨金伯莉不好,如果《嘉莉》由叶惟来拍,那一定会很不一样。
妮娜再次读起这封信,脸露微笑。
【亲爱的妮娜
谈起你的学校班级里的“嘉莉”,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我想大多数人想到的都会是一个安静、内向、瘦弱、有点怪异的女孩,她坐在最后面或者墙边或者角落,没有人在意她,除了欺凌她的时候。
欺凌并不就是戏剧中淋猪血这种极端情况,包括但不等于,通常是言语攻击、小捉弄,在她出丑时参与集体的取笑。
我不想谈我遭受的欺凌史,我要告诉你我的欺凌史。大家都以为我不会欺凌别人,那不是真的。在我刚刚上幼儿园时,我曾经和一个刚认识的漂亮女孩一起嘲笑另一个刚认识的体胖女孩,就是不断地说她胖、说她可悲,她哭了。然后我和那个漂亮女孩就像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般一起大笑,有些旁观者也笑,有些说我们不对,我们都为之得意洋洋。
多么可恶,我们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只是一通教育,而那胖女孩则得到一通安慰。
天知道那时候的我在想什么,很可能是我想在新环境、新群体中出个风头,向其他孩子宣示我的存在,还有为了讨好那个漂亮女孩,向她展示我的强大,也向别人展示她是我的。那女孩的确和我好过一阵子,但我很快发现她的浅薄,源于我的良心不安,我知道那是错的,尤其当我和那个胖女孩成了朋友。
因为我良心不安,我就时常找她说话,就那么成了朋友。她不是典型的嘉莉,她是那种有点吵、每个人的开心果那种人,我发现了她的善良开朗,知道了她其实很在意、很不喜欢任何人对她的取笑。
我发现得越多,就越明白自己有多么错。直至现在我还能清晰想起我和那漂亮女孩一起欺凌她的景象,以及我们大概说了些什么话。那是我记忆中我唯一的一次有意欺凌,而在球场上喷垃圾话、男孩间的争斗,我想那可不算;至于无意的欺凌我觉得自己肯定有过,而且不会少,但我不知道。
那次欺凌改变了我,我渐渐变得喜欢结交这些被人们称为怪胎、白痴、被人欺凌的那些人,像列夫,像诺亚,你认识的我很多的好朋友。因为我知道这些人有多善良,与他们交朋友,他们会有多真诚,他们又有多需要别人的真诚。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对那胖女孩作过诚意的正式道歉,我们读了不同的中学就没再见过了。
不是每个人都会像我这样开明,十之八九的恶霸会一直是恶霸,从幼儿园一直持续到高中甚至更远地去欺负老实人。而嘉莉们从小到大越来越无法待在学校哪怕多一秒钟,那几乎是个地狱。
大家都知道那样不好,然而那些孩子和青少年不在乎,任由着他们的恶、竞争天性、表现欲、愚蠢、荷尔蒙在胡作非为,却从来不去多想自己对别人的言行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许是不可磨灭的心灵伤害。
“能怪我吗?”、“你怎么不说?”、“谁知道你那么脆弱”、“哈哈哈!”欺凌者总是有很多的理由,有些就是死不悔改,那些叫做坏人。他们的幼稚无知可以原谅,他们的傲慢冷酷却是不可原谅的真真正正的恶行。
有人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上帝可以原谅他们、原谅我,不是嘉莉。
我认识很多嘉莉,有那种典型的嘉莉,有更多不典型的,有的嘉莉很凶,随时就能爆发,别以为没有人欺凌得了她,那正是她拿来保护自己的手段;有的嘉莉很搞笑,当了小丑被别人取笑就显得不那么尴尬;有的嘉莉像个隐形人,没有人欺凌她,但也没有人在乎她,大家连她的名字都不清楚,那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群体欺凌。
学校是一个美丽的战场,每个人分门别类,在自己的圈子中竞争、在整体中生存,以各种的方式展现自己和保护自己。有时候万众瞩目,有时候在暗处舔伤口。
旧版《嘉莉》呈现的是我们最为熟知的、被明着欺凌最过分的那类嘉莉,也是70年代的传统嘉莉。到了现如今,那样的嘉莉也许不多见了,更多的是看上去开朗正常的只有一点点“特别”的各类型嘉莉。新版《嘉莉》的定位就是后者,一个新嘉莉,这一群人的一个缩影。新嘉莉遭受的欺凌也许没那么分明,但得到的心理创伤一点不比旧嘉莉要少。
妮娜,你的嘉莉很好,因为你实际上已经以你的创造力、观察力和情感优异地演出了新嘉莉的面貌和神韵。
遗憾的是新版《嘉莉》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它有勇气去革新人们对于嘉莉、嘉莉母亲、校园欺凌等的认识,却没有能力做好,最后只能仓促地模仿起了旧版,什么都不是。我是指幕后团队,特别是金伯莉-皮尔斯。
我对金伯莉实在有着错误的过高期望,应该说她早已以《男孩别哭》证明了她是谁,她在挖掘人物心理、营造气氛的方面是一绝的,她非常适合讲这个故事,所以她才得到导演话筒。我一直提醒她,这是一部恐怖片,一定要做好压抑气氛的营造,其它的都排在后面,这是个前提。金伯莉同意我,但是没有实现。
本来我以为我可以看到一个善良的、故作坚强的、有她的热情和漂亮的嘉莉,单亲家庭的问题、校园里不断的明面欺凌和隐形欺凌对她造成层层递进的伤害,每个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连可怜虫、公众笑柄都不是的小女孩已经被伤害得快发疯,终于在毕业舞会的一个恶作剧后,她爆发了。
在那时候,旧嘉莉的杀戮是理所当然的、电影里外的人们都会理解;而我设想新嘉莉的杀戮是意料之外的,电影里的人不理解但是观众们理解,正如很多的校园枪击案,乍一看那么的突然、不可理喻、“没有人想过他会这样做,他是个好孩子”,其实凡事都有因果。想一想,你有没有参与过对某个人的集体发笑?你是没有恶意,那人很受伤,别那么做。
要在舞会场景大爆发就需要做好一切的铺垫,嘉莉的痛苦、坏人们的坏都要深刻地刻画出来。如果让观众们不原谅他们,那不行,那只是痛快的复仇,校园杀戮却没什么好痛快的;观众情感需要在原谅和不原谅之间,对嘉莉代入和不代入之间,像旁观着又像亲手杀着,好人和坏人一起死去,一切都是个恐怖的悲剧,那就会彻底的心寒、心痛、心碎,浑身颤抖。
旧版做到了,完美地做到了。布莱恩-德-帕尔玛是一位大师,他在镜头的运用、剪辑的节奏、配乐的烘托等的方面,大胆疯狂而又恰到好处,金伯莉全部都比不过。并不是没有打平甚至做到更好的机会,因为我们拥有特效的优势,可惜现在有的只是些平庸的科幻动作场面,缺乏恐怖的力量。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恐怖的情感。新版并不是要在情感上做什么改变,所有的恐怖故事都是相同的情感,恐惧,而一切的恐惧都生于无能为力。《嘉莉》是对无法挽救悲剧的恐惧,只要是恐怖片,不管怎么拍都是要以自己的道路通往这个境地。
然而没有做到。为什么没有?
一大原因是旧版的人物们都是复杂的,多多少少的,好人中有坏的部分,坏人中有好的部分,处于一个可挽救成幸福故事的中间,像我曾经欺凌过别人,但我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我是无知,我可以变好,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可以做朋友。旧版先给了观众们这样的希望,已经在实现了,大家都在为嘉莉欢呼鼓掌,再进行彻底的毁灭,猪血淋下。
新版却处理得善恶分明,也就缺乏了信服力,那些不是真人,没有人是只有一面的,特别是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