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第1/1页)修正的人生

    36. 第三十六章     置办年货

    时令已经进入腊月。 

    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中国人对过年这件事是相当重视的,好像一年到头的辛苦和节省,就是为了在过年这几天享受一下。 

    所以,就是物质最困乏的时候,每年过年,准备的年货,也是差不离的。 

    夏灵凤记得,每年过年都是准备这些东西,只是在数量上有差别而已。 

    那时候,过年的东西很多。 

    第一大年货就是杀年猪,然后腌制腊肉,灌香肠。 

    腌制腊肉很简单,杀猪的时候都用的是开水,那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杀菌消毒的,千万不要多此一举,认为那不干净卫生,想用冷水再洗洗肉。 

    用了冷水的腌肉,时间长了,会变质发臭的。 

    农村每家每户只要每年杀年猪,必定有一个粗粗的高高的腌肉缸。 

    熏香肠 

    杀猪的时候,肠子已经早就洗得干干净净了。 

    把五花肉大约十斤,切成碎末,这个工作由父亲去做,他力气大,陈新兰就让他用刀去剁,剁得差不多了,陈新兰就撒上盐,五香粉,白酒,白糖少量,充分进行搅拌,让它腌制两个小时。 

    陈新兰灌灌肠,孩子们谁也不用插手。 

    第二大年货    打豆腐 

    村里有专门的豆腐坊,每年腊月,豆腐坊就开始打豆腐。 

    事先,要排好队。每家每户都去登记。 

    到了前三天,豆腐坊的人就会通知,你家快准备豆子,几点几点去挑水打豆腐。 

    那天是星期天,父亲先把泡好的黄豆担到豆腐坊。然后就去到村南头最干净的堰塘里挑水,据说,堰塘水打豆腐比井水打豆腐要好吃一些。 

    在前一家打豆腐时,你就要把那里的水缸挑满水。 

    夏立勇去搬柴,那是地里收的棉花柴,打豆腐的师傅说,大概需要五捆,你最好多搬一些去,免得到时候柴货不够会着急。夏立勇看看也差不多,五捆就够了。 

    夏灵凤去照护磨豆子。 

    黄豆是昨天晚上泡发的。 

    夏灵凤和秦继英又搓了搓,让黄豆那些泡开了的外壳浮在上面,然后把外壳都倒掉。  

    前面一家是幺爷家的。他们家正在烧浆呢。 

    秦继英和灵凤都和幺爷打了招呼。 

    幺爷的儿子四堂叔挑水,幺爷照护着磨豆子,幺奶奶在灶膛烧火, 

    幺奶奶看见夏灵凤全家齐动员,说:“你看你一家做点事都来了。我这儿子多,都野到外面去了,做起事来,一个也指望不上。” 

    秦继英笑着说:“幺奶奶啊!不晓得有多少人羡慕你家啊!” 

    幺爷说:“羡慕个啥啊!一个也指望不上!如今只把老四放在家里了!我们都老了,奔不动了!” 

    秦继英说:“羡慕你老儿子多,羡慕你老个个儿子有出息啊!都在外面吃商品粮啊!” 

    幺奶奶叹息:“有出息一个也指望不上!到时候还得指望这个幺儿了!没得办法!只好把他放在家里了啊!幺儿也是不甘心啊!就他一个在家抓泥巴啊!” 

    四堂叔默默站在那里,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夏灵凤心想:他心里也是怨父母的吧!有能力有门路招工出去,却硬是要窝在这个狭小的穷地方。 

    有希望而不能去实现,比没有希望更要痛苦些吧! 

    眼前是一台巨大的石磨,石磨上有个漏斗,这个巨大的石磨可不是人能够转得动的。 

    夏灵凤顽皮的上前,身子压在转把上,用胸膛顶着使劲向前推,石磨岿然不动。 

    秦继英把黄豆装进漏斗,然后牵来一批老马,老马长嘶了一声,蹄子弹跳了一下,磨坊里的师傅拿来两根杆子,就是套杆,套在老马脖子上,然后,把套杆和石磨连在一起。 

    师傅又拍了拍马身子,最后就拿来一块黑布,蒙上了老马的眼睛。 

    老马鼻子“突、突”两声,就规规矩矩地站住了! 

    夏灵凤用鞭子一打,老马就开始拉着磨盘沿着一圈固定的深深的圆圈道转动起来。 

    夏灵凤就在旁边数老马的脚步,一步,两步,三步,四步、、、、、、、 

    真准啊!每次挪动脚步都是一样大小,不急不缓,所以每圈都是一百五十八步。 

    老马的步伐是经过长期拉磨训练出来的吧! 

    这老马原来是做什么的呢?应该也是在田野里,在大道上自由的驰骋的吧!如今被蒙上眼睛,就围着这圆圈转,放在这里丈量跑道。 

    夏灵凤就想起捷克斯洛伐克的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里那句名言:“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这匹老马,丈量着这圈地,从左到右是一百五十八步,从东到西是一百五十八步,第一圈是一百五十八步,第二圈还是一百五十八步,一圈一圈,周而复始! 

    夏灵凤数的无聊了,就拿起水瓢,时不时往斗子里加一瓢水。 

    老马拉动砻(long)臂不停地转动石磨。白白黄黄的黄豆汁液随着磨盘的转动,流进了磨盘下的大盆里。 

    终于磨完了。 

    夏灵凤家的豆汁液舀起来,另外一家,就开始把豆子倒进磨盘里。 

    秦继英把豆浆舀在水桶里,倒进那密实的面粉袋,然后就用力将浆液摇啊摇啊,那白白的浆液就从密实的布袋下筛出来,流进一只木桶离;面粉袋里只剩下黄黄的豆渣了。 

    这当儿,四堂叔已经把豆腐担走了。 

    幺爷幺奶奶收拾好柴货和一些用具,也离开了。 

    另外一家也接着把豆汁液舀起来,装进了密实的面袋里,一个半大的孩子。开始摇晃布袋 

    秦继英将纯豆浆倒进一个烧锅里,夏灵凤就开始坐在灶边烧火添柴。 

    红红的火焰熏得灵凤脸红红的。夏灵凤却对这个感到异常兴奋。 

    陈新兰抱着青青来了,小家伙要喝豆腐脑。 

    就快要开了,这时柴却没了。 

    陈新兰就开始骂丈夫:“我说,你还叫什么‘夏金文’,你倒是‘文’的是什么?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还‘文’,就会给我在几根棉柴上‘文’,你‘文’得好,现在棉柴不够烧了,要再回去搬!” 

    “文”在这里,一指识文断字,二是平时做事讲究,一分一毫计较。 

    打豆腐的师傅说话了:“这你可怪不了人家夏金文,是你儿子搬来的!我跟他说五捆,他就没有多抽几根棉柴。差一把火水就顶开了!” 

    旁边人家棉柴已经搬来了,赶紧说:“用我家的柴!” 

    秦继英说:“我们用了你家的怕你家也不够了,一会儿叫立勇再给你送过来!有个十根棉柴就够了!” 

    抽了十根棉柴,果然,豆浆马上沸腾了! 

    夏灵凤赶紧抽掉柴。火再大一点的话,舀豆浆结束的时候,最后一层就会烧糊了。铲起来的锅巴就是胡的,不好吃了! 

    豆浆煮沸了。 

    豆坊里的师傅把它用桶舀进了一个按比例配以石膏水的木桶里,师傅舀完豆浆,喊了一声:“吃锅巴啊!” 

    师傅舀完豆浆,喊了一声:“吃锅巴啊!” 

    夏灵凤赶紧递上盘子,一大锅铲锅巴就放进了盘子里。 

    青青喊:“我要吃锅巴!” 

    夏灵凤就用筷子夹开一块递给她吃。 

    夏灵凤家的豆浆一舀起来,另外一家,就开始把豆浆倒进烧锅里,一家接一家,一环接一环。 

    师傅用一支木桨不停的搅拌豆浆使石膏和豆浆充分融合,而后,让它冷却凝结; 

    陈新兰抱着青青,青青口水要流出来了,一个劲地说:“凝住了!凝住了!” 

    师傅搅了一下,没有! 

    青青很失望。一会儿又说:“奶奶!凝固了!” 

    陈新兰摸摸她的脸蛋:“你知道什么叫凝固了?听人家师傅的!” 

    师傅又伸进去,搅不动了,看起来凝固了。 

    师傅问了一句,“豆腐花舀几瓢?” 

    夏灵凤赶紧回答:“四瓢!” 

    夏灵凤赶紧拿出准备好的陶瓷缸子,四个陶瓷缸子,里面有早准备好的白砂糖。 

    师傅就每个里面舀了一瓢。 

    青青喊:“我要一缸子!一大缸子!” 

    陈新兰笑道:“我的孙啊!你嘴张得倒是大!吃不完!我们俩喝一缸吧!” 

    师傅舀满一缸子,陈新兰和青青说:“走,端起走!我去叫老东西来担豆腐!叫你爸也送柴货过来!” 

    说着,自己和青青先走了。 

    夏灵凤喊秦继英:“嫂子!我们俩喝这一缸子。” 

    就找来一个干净的碗,倒了一半出来,自己端起缸子吃起了豆腐花。 

    好香啊!味道那么纯正!比前世的豆脑好喝多了! 

    开始做豆腐了! 

    师傅取六块长约60厘米宽约60厘米深约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面呈方格状,并各垫上一块白布,然后用水瓢将已凝结的豆腐花舀到几块木板槽里,用槽里的白布盖住,再压上一块木板和石头,使劲挤压,减少含水量。 

    一个多小时后,搬开石头和木板并将它反转过来,师傅拿去了白布,哇!一大板乳白色呈方格状的豆腐便新鲜出炉了。 

    师傅拿来刀,仔细切开。 

    夏立勇搬来了半捆棉柴,足有四五十根,这家人笑着说:“太多了!太多了!” 

    秦继英说:“多了免得着急!这棉柴也不值钱,没事!” 

    夏金文忙把水桶挑过来了,放在案板边。 

    师傅切完了,秦继英就一块一块的用手轻轻的抬起,再轻轻地放进水桶里。 

    夏金文和儿子夏立勇就一人挑了两桶豆腐回家去。  

    夏灵凤和秦继英收拾好一切,也和师傅道了谢,就回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