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二十九章 平定扬州(160)(第1/2页)大汉龙骑

    既然巴蜀之地不足以支撑蜀汉,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疯狂北伐,这不是再找死吗?又或者说诸葛亮难道看不出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巨大差距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当然能看得出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甚至连三岁的孩童都看得出来蜀汉与曹魏的巨大差距。

    可是诸葛亮又能怎么办?不去北伐曹魏就不来讨伐蜀汉了吗?他不出兵选择防御,那么不管如何防御,首先肯定是被动的,而一旦让曹魏占据主动,那么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蜀汉在曹魏不断的袭扰之下被消耗和削弱,试问他们不断与曹魏消耗,又能坚持几年?

    迟早曹魏会用超过蜀汉百倍的人力物力将他们拖垮,这一点袁绍无疑是非常愚蠢的,加入他用这样的方式与曹操交战,也就是采用田丰、沮授之计,就是有一百个曹操,也早被他消灭了,何至于最后被曹操取了胜利的果实。

    可以说两军就算交战,真正着急的也应该是曹操,可袁绍败就败在他太傲慢了,甚至是他太不把曹操当回事了,而曹魏则不然,因为他们深知诸葛亮的厉害,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曹魏显然是极其明智的,那么着急的就变成了诸葛亮。

    所以他只能不断出兵北伐,因为他深知一点,就算他蒙头发展,在同等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比曹魏发展的更快,真等到曹魏安心发育好了,那也就意味着曹魏已经做好了一切出兵伐蜀的准备了,那时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诸葛亮没有其他选择,一来他需要不断出征去转移内部矛盾,二来不断的北伐总比等曹魏来犯更有主动权,简而言之一句话,这叫以攻代守,更何况战争只有主动攻出去才可能寻找到机会,而坐以待毙,不但不会出现任何机会,最后还会被曹魏不断蚕食消耗而覆没。

    不可否认诸葛亮最后还是失败了,可并不等于他没有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假如他成功了呢?就好像清朝,假如他没有选择主动出击相反是与大明议和了,那大明灭个小小的建州女真那还不和玩一样吗?

    所以努尔哈赤必须要每次都主动出击,才能有战胜大明的机会,最不济也要不停的给大明制造麻烦,使其内部危机出现甚至变得越来越多,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建州女真也确实给大明制造出了很多问题,而蜀汉和诸葛亮的主动北伐,在刘澜看来,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只不过一个是成功了一个是失败了,但效果其实又是一样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诸葛亮连年不断的北伐,那么司马懿就不可能在曹魏那么突出,而如果司马懿没有显得那么重,试问曹氏贵族与夏侯宗亲就一直都会掌握着权柄,又怎么可能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就更不可能发生后面这么大的政权更迭了。

    就从这一点来说,刘澜就非常肯定诸葛亮的北伐对打击曹魏是达成了其一定目的的,只不过就结果来讲,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最后略显遗憾的为他人做了嫁衣,当然这显然是诸葛亮不可能预料到的,所以他的北伐对当时的诸葛亮自己是起到作用的,但对后人来说却是极大的遗憾。

    为什么说对诸葛亮是起到作用的,因为已经说过北伐是他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机会,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死里求活,事实上他让蜀汉多延续了几十年,这是积极的,那么之后的历次北伐,道理也都一样,都是在死里求活,对诸葛亮而言,只要有一息尚存,那他就不会管结果如何,以守代攻,寻找那只有不到一成的机会,为了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澜一直都不否认自己三国里最欣赏的是曹操,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同时他也在提过,三国里的英雄,唯使君与曹尔,最多再加一个诸葛亮,这就是刘澜对三国的评价,对汉末的评价,其他人都还真不入他的法眼,为何会欣赏诸葛,最简单的一个道理,能靠着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西蜀与近千万的曹魏抗衡,这就是能力的体现,反过来看曹魏和司马懿,如此强大的软实力硬实力,被送了女人衣服都不敢应战,真的是废物。

    或许这就是世家吧,他们聪明但也同样是白痴,可要看到他们为何聪明,因为知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或者说知识掌握在他们这些世家的手里,如果没有这一点,世家又算的了什么?

    人才的是极其重要的,衡量势力的强弱,自然要看人才,毫无疑问在人才这一块,蜀汉远远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但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不是曹魏更吸引人才,而是因为他控制的地域有着更多的世家。

    这些世家不会因为蜀汉打着汉朝的名义来蜀汉出仕,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家族,为了家族,他们今天能够抛弃大汉明天也同样可以抛弃曹魏,世家对刘澜来说,一定都不比商人差分毫,甚至更现实,只不过商人现实在商品,而世家现实在政治,商贩买卖的商品,世家买卖的是政治。

    世家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他们拥有着最多的人才,诸葛亮北伐重要吗,重要,因为是死里求生,但如果将其结合一下,假如诸葛亮不北伐,那是不是可要这样说,连姜维诸葛亮授予兵书二十四篇的弟子都没有?

    人才的重要性刘澜在后世是听到最多的关于蜀汉失败的原因,说什么诸葛亮不放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培养成优秀的继承人,可曹魏的优秀人才以及继承人又在哪里?难道是因为曹操太优秀了,如果曹操也培养出优秀的继承人那是不是就说没司马懿什么事了?

    人才凋敝是整个天下是魏蜀吴三个国家都在发生的事情,是人口下滑严重的产物,到了三国后期,比的是人才不假,但在刘澜看来真正比的还是人口,因为这个时代,第一生产力是人口,谁掌握了最多的人口,谁就有最高的胜率。

    因为人才是从人群中出现的,没有人就不会有人才,就是这么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刘澜撤退秣陵,为什么要尽可能的带走青、徐二州的人口,哪怕是强行带走,也无怨无悔,就算落得些许骂名又能如何。

    因为他知道人口的重要性,有人他就不用害怕会招不到部队,有人他就不会害怕里面没有人才涌现,人才是什么,不是个个都是诸葛亮,而是个个都可以成为徐盛这样的粗人,单子春这样的文人。

    难道他们不是人才吗?难道只有姜尚、张良、诸葛亮和刘伯温才能称得上人才吗,最少在刘澜心里并不是这样,各行各业都有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普通的卒伍做好了,是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关羽和张飞的,读书人多历练,成为第二个徐庶和诸葛亮又有什么难的。

    刘澜永远都相信这么几点,那就是人才一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定是万里挑一的过程,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一定是自带天赋的,天生就是这块料,一万个人从小学钢琴,难道就都能成了朗朗?

    一千个人读书,难道个个都能成了诸葛亮,不会的,所以指望培养是培养不出第二个诸葛亮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刘澜为什么要在治下大力发展教育,难道他想培养出第二个诸葛亮,可不是,也从未想过,但是如果如果出人才的话,那么以前是从氏族子弟几万个人甚至是几千个人中挑选人才,而现在刘澜却可以从几十万人甚至未来可能达到上百万人中挑选人才,那么这里面会涌现出什么样的人才,难道他们之中不会出现第二个诸葛亮吗?

    也许不会出现,但却一定会出现人才,这就是刘澜一直以来的理论,也许看起来有点偏激甚至是胡搅蛮缠,但这就是刘澜对教育的认识,一样的部队没有出现第二个丁奉,难道这是徐晃的原因,为什么没有把所有士兵都培养成丁奉,一定是他区别待遇了?

    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个班的学生有人打工有人大学,难道这是老师的原因,是老师区别待遇了?

    都不是,这是天赋,而刘澜在秣陵发展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接受知识,只有这样才会从中发现更多的人才,以前你是块璞玉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因为你的家庭原因,你就只能去种地,那么现在不同了,你如果真是人才,那就会被发掘,而不用再担心被埋没。

    刘澜会在未来开设各种学校,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进行相应的选择,绝对不会有遗珠,而这就是刘澜如此大礼发展教育的原因。

    人才的重要性刘澜在后世是听到最多的关于蜀汉失败的原因,说什么诸葛亮不放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培养成优秀的继承人,可曹魏的优秀人才以及继承人又在哪里?难道是因为曹操太优秀了,如果曹操也培养出优秀的继承人那是不是就说没司马懿什么事了?

    人才凋敝是整个天下是魏蜀吴三个国家都在发生的事情,是人口下滑严重的产物,到了三国后期,比的是人才不假,但在刘澜看来真正比的还是人口,因为这个时代,第一生产力是人口,谁掌握了最多的人口,谁就有最高的胜率。

    因为人才是从人群中出现的,没有人就不会有人才,就是这么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刘澜撤退秣陵,为什么要尽可能的带走青、徐二州的人口,哪怕是强行带走,也无怨无悔,就算落得些许骂名又能如何。

    因为他知道人口的重要性,有人他就不用害怕会招不到部队,有人他就不会害怕里面没有人才涌现,人才是什么,不是个个都是诸葛亮,而是个个都可以成为徐盛这样的粗人,单子春这样的文人。

    难道他们不是人才吗?难道只有姜尚、张良、诸葛亮和刘伯温才能称得上人才吗,最少在刘澜心里并不是这样,各行各业都有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普通的卒伍做好了,是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关羽和张飞的,读书人多历练,成为第二个徐庶和诸葛亮又有什么难的。

    刘澜永远都相信这么几点,那就是人才一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定是万里挑一的过程,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一定是自带天赋的,天生就是这块料,一万个人从小学钢琴,难道就都能成了朗朗?

    一千个人读书,难道个个都能成了诸葛亮,不会的,所以指望培养是培养不出第二个诸葛亮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刘澜为什么要在治下大力发展教育,难道他想培养出第二个诸葛亮,可不是,也从未想过,但是如果如果出人才的话,那么以前是从氏族子弟几万个人甚至是几千个人中挑选人才,而现在刘澜却可以从几十万人甚至未来可能达到上百万人中挑选人才,那么这里面会涌现出什么样的人才,难道他们之中不会出现第二个诸葛亮吗?

    也许不会出现,但却一定会出现人才,这就是刘澜一直以来的理论,也许看起来有点偏激甚至是胡搅蛮缠,但这就是刘澜对教育的认识,一样的部队没有出现第二个丁奉,难道这是徐晃的原因,为什么没有把所有士兵都培养成丁奉,一定是他区别待遇了?

    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个班的学生有人打工有人大学,难道这是老师的原因,是老师区别待遇了?

    都不是,这是天赋,而刘澜在秣陵发展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接受知识,只有这样才会从中发现更多的人才,以前你是块璞玉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因为你的家庭原因,你就只能去种地,那么现在不同了,你如果真是人才,那就会被发掘,而不用再担心被埋没。

    刘澜会在未来开设各种学校,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进行相应的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