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后金谋士(第1/1页)大哉大明
关外皆是苦寒之地,很多地方都不适宜耕种稼穑。因此女真和蒙古等原住民自古就以狩猎为生,鲜有耕作之家。这种经济结构,自给勉强自足,可若是供养常年征战的军队,可就力有不逮了。
此前重利的无耻商人给后金输送粮食和铁件及其他战略物资,很大程度上为后金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这既安定了区域内的人心,也使后金的野心逐渐膨胀。
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铁血手段,令资敌的奸商灰飞烟灭。
得不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铁件等战略物资的补充,后金就不会像看起来的那么强大,皇太极所担心的,可就不仅仅是那些刚刚归附不久的大小蒙古部落要离心离德了。一俟诸申的生计成了问题,那又如何指望他们为了自己家族的野心而出外征战呢?!
这才是大为可虑之处。
现在因为大明王朝是刚刚阻断了张家口和杀虎口的贸易,因为有此前的一些存货,似乎后金控制区域的物资还没到非常紧张的地步。可坐吃山空,十几万军队消耗起来,那点儿存货也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一俟物资紧张的局面显现出来,那可就是不可遏制的局势,届时悔之晚矣。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应天兴国的皇太极,也只有徒唤奈何的份儿。(皇太极的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此处允许提前借用一下哈。)
因此,在尚有林丹汗这个顽固的敌人在旁窥伺的情况下,皇太极也要悍然发动一场针对大明的攻势。
皇太极的目的有二。
一是南下大明,劫掠尽可能多的粮食、铁件等战略物资,以缓解本地区物资紧张局势,借以安定本族、以及那些刚刚归附的蒙古部落的人心。
二是争取打痛一条通道,扶持一批商人,重续此前“商路畅通”之“故事”。
相较于前者,后者更为皇太极所看重。
因为他知道,以后金目前的实力,还不能将庞然大物般的大明一口吞下。最好的策略,就是一边从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汲取着营养,自身慢慢壮大的同时,也不断地消弱对方的实力,一俟自身肌体强健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予大明致命一击。
这一套整体的策略,大多是源于范文程的筹划,而也正契合了皇太极的内心所想。
本来皇太极还担心林丹汗会趁机跳出来掣肘,可范文程却认为,有那些已经明白金帐汗国彻底不复存在的蒙古大小部落,林丹汗的号召力也就基本等于无,因此林丹汗也自然不足为虑。
真正可担心的,是死而不僵的东江镇。
前段时间被赶下海的毛文龙进京陛见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消息,已经为深入大明腹地的斥候传到了后金。虽然具体商议何事尚且不得而知,可从之后袁可立的随即起复,立即与毛文龙联袂返回豋莱地区,并且马上大肆招兵买马,大肆囤积物资的举动看,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
因此,范文程为皇太极献计,以部分重兵严守皮岛和獐子岛等海岸地区,坚决狙击东江镇的卷土重来,以此保护后金的后方和侧翼不受骚扰。然后,大军直发大小凌河及山海关一线。
若是林丹汗龟缩不动,大军就全力进攻山海关。
若是蠢蠢欲动的林丹汗妄图抄后金的后路,那么后金大军也可挥军北上,反而去抄掉林丹汗的后路,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顽敌。
皇太极对此大为赞赏。
可在皇太极的心里,还是不希望林丹汗出动的。即便后金大军挥师北上,将林丹汗彻底消灭,固然是解除了一块巨大的心病,但因为此时此刻的林丹汗也是穷得掉渣儿,后金所获得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利益,而实际利益却几乎等于无。对后金目前面临的窘境,丝毫于事无补。
天下本来也没有算无遗策的计谋。不管怎么说,范文程的计策基本能够做到了两方面都有所兼顾,也是难得的好谋略。
但是,皇太极身边的另一位谋事级人物希福却对这一策略持保留意见。
希福,姓赫舍里,自女真哈达部归附努尔哈赤,隶满洲正黄旗。他世居都英额,后迁至哈达。清太祖努尔哈赤吞并哈达之后,希福跟随其兄赫舍里·硕色率所部归附。他历任宫内国史院承政、内弘文院大学士。进封世职至三等精奇尼哈番(子爵)。
在满、蒙大臣中,希福绝对属于“识字儿”最多、文化程度最高的那个人,没有之一。
对于一个刚刚有了属于自己文字的一个民族来说,能够精通满文已经实属不易,而希福对汉人和蒙古人的文字同样也非常精通,这才最是难能可贵之处。
对于这个难得的文化人儿,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俩自然要格外加以重用。希福本人也是不负重托,屡次衔命出使蒙古、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为“调和”满蒙之间的关系、拉拢蒙古中小部落进入后金阵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希福还随同皇太极父子处理军政大事,不管是出谋划策,考核将领,均能尽职尽责,尚属公允。
希福还与范文程共同建言制定清初部院官制,两人是后金文官中的翘楚,一起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林丹汗本不足为虑,若是贼心不死,也正中我后金下怀,只是……时机最是令人担心之处,”
林丹汗若是一上来就轻易出动,妄图在后金的后面捡些便宜,相信后金只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结合那些已经归附后金的蒙古部落,肯定会让林丹汗得不到什么好处。
或是他们一直隐忍不出,也正是如后金所愿。
怕就怕当后金与大明打的不亦乐乎、甚至后金突破了大明的防线、并准备突入了大明腹地、甚至当后金在前线遭遇了挫折(最后一点因为不吉利,因此希福没有提及)的时候,若是林丹汗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现在后金的背后,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这就是希福最为担心的地方。
尽管有这种担心,希福对于发动此次对大明的攻势,还是坚决支持的。因为若是无所作为下去,后金肯定会被大明的封锁政策困死,因此为了摆脱目前面临的不利局面,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
希福将自己的顾虑提出来,并不是要皇太极打消进攻大明的计划,相反他是要皇太极更加坚定决心,即便林丹汗对后金的后方造成了一些破坏,皇太极也应该义无返顾地实施进攻大明的计划。
有所取,有所舍,是为雄主。
皇太极听了两位谋士的缜密的分析,不禁大为满意,信心也是从未有过的坚定。此前心中的些许阴霾,似乎也随之消失殆尽。
他的身量不是很高,可绝对称得上“大”——为了那个标准的大脸盘子能够从容“展布”开,势必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头颅,而为了外观上多少“协调”一些,宽厚的肩膀和庞大一些的身躯也就成为必须。
除此之外,与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比起来,皇太极也要大上十几岁。
————
站在西平堡外的一处山坡上,皇太极举目望着山脚下显得乱糟糟的营寨,心思凝重。
本来女真或蒙古人就谈不上什么“军纪”,再加上有意识的“无所作为”,后金的营盘更是乱的不能再乱,帐篷随意搭建,军兵随意出入,几如集市。
不用费心去想,皇太极也知道,更靠近大凌河堡的广宁,肯定也是如此一番乱糟糟的景象。
目前的广宁是由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坐镇,也是正在集结兵力。
令皇太极心思凝重的,不是对本方阵营缭乱不堪的烦恼,而是这种缭乱不堪……似乎并没有取得任何作用。
相信大明的斥候早已发觉了后金已经开始集结兵力,也早已盯上了后金在广宁、西平堡和辽阳的几处大营,而皇太极就是希望大明的主将能够看在后金“立足未稳”并且“缭乱不堪”的份儿上,从大凌河堡、锦州和松山等处出动,对后金的营寨发动偷袭……若是心情好的话,皇太极还打算败上那么一两阵,以刺激大明守将更大的野心。
女真和蒙古的儿郎适宜冲锋陷阵,对于进攻坚固的城池并非擅长,因此,不要说在开阔地带进行决战,即便是能够吃下一部分明军,皇太极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即便因此要付出一些牺牲、要佯败一两阵也是值得的。
但是,已经过去四五天了,大明的那些斥候也应该将后金大营的乱象通报给了主将,可后金布置在大凌河堡的斥候也并没有将明军出动的消息传递回来。
明军主将孙承宗已经是年逾七旬,因此对后金的这些小伎俩应该不会轻易上当。
说实话,皇太极对此也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只是姑且尝试一下而已,所以对于自己小花招的落空似乎也不该感到失望。
可是,皇太极此时的感觉,却远不止“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