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不对称之战3(第1/1页)大哉大明

    若是正在发起冲锋后金巴牙喇们知道,这些护送车队的明军,是目前大明王朝精锐中的精锐,他们肯定是要笑掉大牙的。

    “精锐?!这还叫精锐!是在自己家叫着玩儿的吧?!在我们后金巴牙喇面前,有谁还敢自称精锐,这‘精锐’二字,根本明明就是我们后金巴牙喇所独享……”的确,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这块大地上,目前也只有出身女真的巴牙喇们能够得到如此的称呼。

    不是后金巴牙喇们狂妄,而事实,或者说此前的很多事实也都证明过。

    按说明军的这些人,经过那次塔山伏击战的胜利,士气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振,也是见识过后金骑兵另一面的真实面目,应该不会如此的不堪,如此的畏敌如虎,双方尚未接战,就这样望影而逃了。

    是的,他们不是逃,刚才也只是说他们在后金骑兵的面前消失了,根本没有说他们就逃之夭夭了。

    他们没有逃。既没有钻天,也没有入地,而是非常迅捷地闪身到了大车之间,将事先准备好的铁质扣链,与前面大车尾部的链接用的扣槽链接起来,然后接过大车上面递过来的厚厚的木板,架放在两车之间的空当之处,木板的两头也有卡扣,由从车上伸过的手掌接过去,然后紧紧地扣好。

    木板的用处,一是尽量防备后金骑兵的箭矢伤及拉车的牲口,二是挡住牲口的眼睛,避免它们看到“十六岁以下未成年人和牲口不宜看到的血腥场面”而惊慌失措,进而牵动大车组成的车阵的移动,从而乱了自家阵脚,影响了大车的稳定。

    大车要保持稳定,是个很重要问题,而且还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随在大车旁边而行的骑兵和步卒扮成的车把式,加在一起有一千余人,因此基本上是两个人“侍候”一辆大车,再加上从车上不时伸出的手臂协助,因此虽然说起来似乎有些复杂,有些繁琐,但是做起来也就是瞬间的事情。

    做完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就完全隐身到了大车的后面。他们所骑乘的战马,也是早早地牵到两排大车的中间,并且牢牢地拴好了。

    明军的这种车辆,并非现时才有,而是早已有之。当年定襄伯郭登就曾打造过,只不过当时叫做偏箱车。

    景泰元年,定襄伯郭登请仿古制为偏箱车。辕长丈三尺,阔九尺,高七尺五寸,箱用薄板,置铳。出则左右相连,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二。屯处,十五步外设为籓。每车枪砲、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无事轮番推挽。外以长车二十,载大小将军铳,每方五辆,转输樵采,皆在围中。又以四轮车一,列五色旗,视敌指挥。

    此时,大车中装载的“货物”们,也开始动了起来。除了有人协助车下的人固定大车,其余的人也不下车,仍然就在车上紧张而有序地忙活着。

    一通忙活之后,随即一支支黑洞洞的、由刘宗敏和刘敏政及其徒弟们精心打造的铳管,从车厢下面特制的孔洞中伸了出来。

    这些火铳,可是大明首批配备了燧发装置,而且铳管也是精心加装了膛线的。本来是要送到宁远城内的,现在只不过是顺便试用一次,却是要让迎面冲过来的后金巴牙喇骑兵们尝尝鲜了。

    ————

    能够被总兵大人选为亲兵,不仅要年轻身体壮实,武功要好,而且人还要机灵,干什么、学什么也都要快,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达到一定水准。不是最好,而是比普通人要快、要好。不说他们是心灵手巧吧,至少学起什么东西来,要比普通的明军兵丁要快上许多。

    何况还就是那么几个简单的动作,通条一捅,清理火药残渣,然后放入弹丸,通条再一捅,弹丸就位,最后递给大车中的那个伙计,再顺手接过发射完了的那一支火铳……如此而已。

    对他们来说,唯一有些苛刻、有些“高标准”的是,当耳边“砰砰砰”的枪声大作、眼睛被弥漫的硝烟呛得流泪之时,他们要做到心不慌、手不抖,那几个简单的动作也不能有丝毫的变形,并且速度也不能降低分毫。

    说实话,除了眼睛被硝烟呛得难受之外,他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两百步,”

    一名叫做“测距员”的明军士兵,趴在搁在车厢上的一架小型仪器前,摆弄了一阵之后,报出了一个数字。

    这架小型的仪器,当然就叫做“测距仪”了。

    测距仪是被固定在车厢板的某个位置,当然也要有个向外的窗口,供其瞭望、测量之用。

    这样的测距仪,是皇帝陛下花了两百两黄金,才从最近从泰西而来的一名匠人的手中购得“专利”,并且以高薪聘请他为大明专门制作,每台的制作费用,是整整二十两黄金。

    这样的测距仪,此行的车队中总共携带了八台。车队头尾各一台,中间的位置有两台,每列车队四台,两列车队,总共就是八台。

    因为地形的千差万别,仪器难免出现误差。因为人员算度的精确与准度的不同,得出的数据也绝不会如一。因此,只有尽量多次测量、多角度采集数据,才能尽量减少误差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百八十步,”

    对面的后金巴牙喇已经开始全速冲刺,万马……哦,不,万蹄踏动大地,声势很是雄壮。

    而明军这边的车阵,除了粗重的喘息声和测距员的声音,几乎鸦雀无声。

    “一百五十步,”

    “一百三十步,”

    经过测试,这种新型的火铳,杀伤力最强的、最远的射击距离,是在一百二十步左右。因此,测距员报出了“一百三十步”之后,他就算是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剩下的就是战场指挥官的事儿了。

    “全体,瞄准,”指挥官高声发出了号令。

    其实,指挥官所说的“瞄准”,也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前方黑压压全是人和马,根本毋需多么精确的准头。不错,指挥官所说的“瞄准”,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要那些火铳手稳住自己的手臂,然后等命令扣动扳机就可以了。

    此时,若是能够站在高处,能够俯瞰到宁远城南门至海边的这一块区域的话,一定会感到窒息。

    五百辆大车,分成两列,每列两百五十辆,其中一百五十辆装载着粮草和军辎,一百辆大车上面是人和火铳及弹药。每辆大车上都有四名明军士兵,一百辆就是四百名,两列就是八百名。

    大明刚刚造出的这种新型火铳,性能的确优良。为了确保其性能的优良性,皇帝陛下坚决不允许降低对质量的要求,因此,这种新型火铳的产量,也实在少的可怜。朝廷已经为此投入了数不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目前为止,出产的合格品,只有区区的不到一千支。

    总共才有一千支,此次宁远城大战,皇帝陛下一下就派出了八百支,外带八百名经过一定训练了的火铳手。因此,足见皇帝陛下对宁远城是多么的重视,是多么的慷慨了!

    这些经过训练的火铳手,他们此刻都是以蹲式姿态,两手托举着沉甸甸的火铳,两眼通过车厢板上的孔洞,冷冷地凝望着对面那些耀武扬威、急忙忙赶过来……送死的、无知的可怜虫。

    战马的铁蹄,踏动着辽东的土地,以至于一百多步之外的车厢,都随之微微地颤动。

    但是,车厢中的火铳手根本不为所动,通过车厢上的孔洞,两眼死死盯着自己选中的目标。

    “预备……放,”

    指挥官一声号令,火铳手们的右手食指微微用力往回一搂,几乎同时扣动了扳机,燧石搓动,火花闪现,一篷烟雾、一排烟雾、两排烟雾陡然升起……而在远处,冲在最前面的一百多名巴牙喇,就像猛然间被剪断了提线的木偶,瞬间就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地瘫倒在地上。

    因为巴牙喇们全都是放开了马缰,胯下战马也全都是全速奔跑。就在这时,随着前方那排车辆中升起一篷烟雾,石子般的物体撕裂空气的声音也是刚刚闻听得到,那些石子大小的东西就迎到面前,“噗、噗噗”的声音接连响起。

    即使有三层衣甲护体,也不能阻止弹丸破开重重防护钻入体内。即使皮糙肉厚,也抵不过一粒弹丸的侵入。一蓬蓬的血雾随即就在自己的左右、胯下、以及自己的胸前和腹下、四肢陡然迸现。

    在全速的奔跑当中,人与马合在一起的前冲力自然强劲无匹。因此,无论是马上的巴牙喇,还是胯下的战马,向前倒地时,因为强大的惯性使然,几乎掀起了一尺厚的尘土。

    紧随其后的战马,自然也是收束不住,连人带马被绊倒了很多。

    将铳管中的弹丸射出之后,明军火铳手两眼仍然盯着前方,右手握着火铳的木制铳身就向自己身后一递,等手中空了之后,手腕一翻,手心刚刚朝上摆好动作,“啪”的一声,另一支装好了弹丸的火铳,就轻轻地“砸”在了他的手掌中。火铳手的右手合拢握紧之后,随即向回一收,同时左手向自己身体右侧迎了过去,然后两手又再次平托着一支火铳,“送”到了自己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