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风不止(第1/1页)深牢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眼前的处境对“高总”实在不利,在与殷姿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中,选择对抗,就等于选择了与夏文渊和雷烈之的正面对抗,而选择“投诚”,又很有可能被殷姿出卖。
最头疼的还是殷姿本人的意图。尽管秘书告知了“高总”殷姿此行的目的,但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更何况以殷姿的情况来看,会不会有自己的小九九也说不定。
“高总”感到自己像是身陷地雷阵的一个小卒,前后左右任何一步都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他还没来得及分析眼前的形势,王政委却已经迫不及待地催促了起来。
“高总”一时竟也不知该如何作答,正措辞间,王政委手机的短信提醒响了起来,
他用眼睛的余光瞟了一眼手机,是集团办公室主任发来的短信,上面写着一段简短的文字——“海州公安局来员二人,已安排,请放心。”
王政委有些烦躁地摁灭了声音,示意“高总”继续。烦心事真是一件连着一件,女干事小王失踪的事情还没眉目,这边夏文渊又赶鸭子上架地催逼着管理层内部兵戎相见。
想到这里,王政委甚至有些想念起夏文渊了,最起码由他在的时候,自己可以置身事外,高枕无忧。
——————
“高总”照例先捧了捧殷姿的报告——这是领导之间相处的潜规则,无论要表达什么样的看法,都要把面子摆在第一位。这样的话像八股文一样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几乎是每个领导都能做到张口就来的看家本领。不过有趣的是,一般情况下,捧得越高,批得越狠。
客套过后,“高总”说道:“说起这次犯人排查工作,我首先应该作自我批评,虽然说这件事是在我和殷处长岗位交接同步进行的,但不管怎么说,殷处长来之前,是我在代管监狱的狱政工作,却没能就这项工作进行有效的交接,也没有很好的配合殷处长的工作。对此,我向监狱领导层作出检讨。”
说完,“高总”刷地一声站了起来,向与会众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不愧是中央警官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个简单的军礼之下,一股军人式的阳刚之气喷薄而出,在坐着的众人仰望的目光中越加显得伟岸挺拔。
殷姿感到自己心灵中某个脆弱的神经颤动了一下。
在多年以前,自己的心目中,这不正是警察形象最完美的诠释么?
殷姿暗暗叹了一口气。
原本周密的计划竟像是被一只有力的手撕扯了一把,便成了一团乱麻,下一步该怎么做,殷姿的心里产生了一丝迷茫。
坐回到位子上的“高总”顿了顿,语气从愧疚又变得充满感情,他说道:“说起这次因历史遗留问题刑期二十年以上犯人的排查减刑工作,我不禁想起了周华副厅长常常教育我们的一句话。”“高总”再次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众人一眼。
听到周华副厅长的名字,王政委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其他与会者也纷纷抬起头。
在确定大部分人的目光都已经集中在自己身上之后,“高总”这才继续说道:“周华副厅长说,在监狱执法工作中,我们百分之一的疏漏,就是对两个家庭百分之百的伤害。我是从监区最基层一线的工作干起来的,和犯人相处了也快十年了,这样的体会尤为深刻。”
听到“高总”深情的表白,会议桌上的众人尚且保持着镇定,而列席会议的片区负责人们则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他们和“高总”一下,都是在一线摸爬滚打上来的,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对“高总”对付犯人的那一套手段不但如雷贯耳,更是自愧弗如。如今却听他竟然能拿着这个打感情牌,不禁产生了猫哭耗子的喜感。
听到众人的议论声,“高总”非但没有怯场,反而更加郑重地说道:“直接说条例、说规定,有的人或许会觉得空洞,说同情、说感慨,有的人甚至会觉得荒诞。有这样的想法,我也能理解,毕竟,监狱是国家的暴力机关,我们从事的就是惩罚性的工作,但法理不外乎人情,尤其在放到一个个个体身上的时候。我想,这也是周华副厅长那句话的初衷吧。”
“高总”把周华副厅长扛在前面,以致众人竟无法反驳,只得继续听他说下去。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见已经完全控制住了现场的局势,“高总”的声音也变得沉稳了很多:“这么说有的人可能还不太理解,我就举一个例子吧……”他略一沉吟,时间和表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就拿我以前所在得监区来说,有一个犯人叫郑海东,他的大名想必大家也都曾经听说过,这个犯人的情况很特殊,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拒不认罪而始终没有减刑。当然了,郑海东本人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我们没有权力去作评判,这是司法机关的事情。但从他坐牢后的情况分析,却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话说到这里,“高总”总算是完成了自己战略计划的第一步。
从开始到现在,他所抛出的每一个论点,都是环环相扣的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他苦思冥想设计出的一个连环局。
在最开始的时候,“高总”自我批评的这一段,其实就已经包含了两层含义。于与会者们而言,这是在划清自己和殷姿之间的关系,表明俩人并没有形成工作上的承接,因此,殷姿的一切行为与己无关。于殷姿而言,这是在暗示自己已经知道了她的剽窃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她无心感恩,起码也不要把自己当成是傻子。
在讲话的第二段,“高总”则成功地以周华副厅长为掩护,既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又避免了对殷姿报告内容的直接评判。这倒也不全是因为“高总”对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下不了手,而是他还没有摸清楚殷姿的真实意图。所以,在既不便于肯定又不便于否定的情况下,“高总”巧妙地想出了投石问路的一招——即以最敏感的郑海东为诱饵,探清殷姿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