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春节奇事频(一)(第1/1页)日晕第二部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春节的早晨,阳光格外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和一股淡淡的硝烟味,大街上到处都是烟花、爆竹、鞭炮残留的纸屑。熙熙攘攘的人群个个都穿着新衣服,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气,许多人手中还拎着拜年的礼品。加之不时有舞狮子、耍龙灯的表演添堵,汽车就只能像乌龟一样慢慢爬行。街面上的商店有不少尚未关门,一到九点钟以后,购物者像潮水般涌来,顾客也不像平时那样挑三拣四,看中货,付了钱,就匆匆离开;对一些小店铺,不少顾客为图个吉利和爽快,都不要找零,表理出少有的慷慨。

    薛夕坤的家离市委不远,所以他参加“团拜”并未用车,而是在大街上悠然漫步。拜年在汉代就已开始,群臣在大年初一到宫廷朝拜,君臣共乐。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贴。拜贴开始时称为“刺”,西汉时为木制,东汉后以纸代木,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时叫“名状”,宋代叫“门刺”,明清时叫“寸褚”、“红单”。到了现代,政府机关时兴“团拜”。“团拜”的时间和内容也稍有区别。司徒震任书记时,“团拜”的时间是春节前二三天,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成员邀请部委办局一把手和知名企业家开个简单的茶话会,然后共进晚餐。祝一鸣任书记时,“团拜”的时间改为正月初三或初四,参加对象除了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外,主要是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的江河藉副厅级以上干部及知名人士。今年因中央不整顿作风,许多地方取消了“团拜”,但薛夕坤与柳晓曼、李毅商量后,决定改用新的“团拜”方式:参加“团拜”的领导成员只有薛夕坤、柳晓曼、李毅、袁圆芝四人。“团拜”内容一是向干休所十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同志集体拜年;二是向仍在辛勤工作的部分商业、供电、供水等单位的职工表示慰问;三是走访一些居民,既了解群众过年的真实情况,又体现领导与民同乐的气氛。

    上午九点,薛夕坤和其他三位领导都聚集到了江河市委门口。因李毅和袁圆芝都自己开车,这样薛夕坤就坐李毅的车,柳晓曼坐袁圆芝的车,四人一起先到了干休所向老同志拜了年,然后向一线职工作了慰问。这两个项目结束后,时间已到十点半,薛夕坤建议自己和李毅,柳晓曼和袁圆芝分两组向居民拜年。柳晓曼灿然一笑:“薛书记,我看是否改革一下,你带着我,李书记带着袁圆芝。”她的用意是要人们看到她与薛夕坤亲密无间、配合协调的形象,薛夕坤似有所觉察,微微笑着说:“那就听柳市长的。我和柳市长就在附近的‘宰相巷’和‘文曲巷’,你们两人就到远一点的‘乔家巷’。”

    薛夕坤所说的这三个巷,都是市区的名巷。

    “宰相巷”是解放初被命名的。缘由是这个巷曾出过三名宰相:明代首辅杨一清、明代宰相靳贵、清代宰相张玉书。其中尤以靳贵名气最大。他曾做过明武宗的老师,在他告老还乡死于江河市后,明武宗亲自来他家中祭奠。随从写了几篇祭文,武宗都觉不满,亲自操笔写道:“朕居东宫,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南巡,先生 已矣。呜呼哀哉!”可见靳贵被明武宗尊敬到何等地步。

    “文曲巷”相传由清代宰相张玉书命名,寓意此巷出了“文曲星”。唐代诗人柳永、北宋科学家沈括、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等都在此居住时间不短,尤其是孤傲狷狂的米芾在此住了整整十年,留下了不少佳话。好朋友苏东坡对他评论道:“文章奔逸绝尘之气,超妙入神之字,清新绝俗之文,相知二十年,相知公不尽!”

    “乔家巷”则古已有之。《三国演义》中说,乔国老有大乔和小乔一对女儿,长得均为国色天香。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他还替刘备做了一次月下老人,假戏真做,最后使刘备娶了孙策的妹妹孙尚香。除乔家之外,这个巷子里还出了个不知名的奇女子。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私访此巷,见一美少女长得倾国倾城,忍不住上前调戏,被性情刚烈的少女煽了一个耳光。乾隆后来派人来寻,却始终不见踪迹。也许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人们如今对此巷的女子都高看一眼。

    薛夕坤和柳晓曼在“宰相巷”拜访了两户人家出来,正想着第三户该看哪家,忽从前面十米左右的门中走出一个人来,此人推着自行车,本欲想左拐,可能见到了两位市领导的身影,不知出于何故,机敏地调转车头,骑上车往右一拐瞬间就消失了。薛夕坤因低着头走路没有注意此人,而柳晓曼已把他看得清清楚楚,心中顿生疑团:他不是市公安局的万二球副局长吗?他到这里来向谁拜年?见了领导为什么躲避?于是,她把薛夕坤带到了刚才万副局长出来的那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