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悲情“元宵节”(一)(第1/1页)日晕第二部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人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既是过年的又一个高峰,又是年后的第一具重要节日。过了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我国大多数地区就标志着过年的结束。

    据历史记载,元宵节始于西汉。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一直放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吃元宵、走高中跷、舞龙灯等多种民间活动,而影响最大的则是赏灯,故元宵节又叫灯节。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据说正月十五是僧众云集赡仰佛舍利的吉日良辰,乃下令此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使灯会由宫廷传至民间。唐宋时期,灯节盛况空前,热闹非凡,且成为未婚男女青年交谊定情的“情人节”。

    关于元宵节观花灯的习俗,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凄切而动人的故事。据说暴君隋炀帝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因生于元宵夜,称为元宵公主。她长得貌若天仙,且多才多艺,被隋炀帝年中,欲强纳为妃。元宵公主对隋炀帝的荒淫残暴早就切齿痛恨,加之兄妹成婚实属乱伦,故坚决不从。春节这天,举家欢聚中迫于无奈,只得戏弄隋炀帝:你如能将满天的星星摘下,我就从愿。隋炀帝即令全部百姓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公主生日之夜点上彩灯,违者满门抄斩。这天晚上恰好是阴天,元宵公主随隋炀帝在观星台仰望天空,只见星月全无,一片漆黑;再看地上,满城大街小巷千家万户都挂着花灯,灿若星光。惰炀帝yin笑道:妹妹,我已摘下满天星斗,你该兑现诺言了吧。元宵公主泪眼婆娑,以为天助暴君,便纵身从观星台上跳下,脑浆迸裂,气绝身亡。民间听说此事,都敬佩元宵公主的刚烈,从此每到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祭祀和怀念元宵公主。

    今年的元宵夜,天气也很反常。空中没有皎洁的圆月和璀璨的星星,而像一口倒挂的黑锅。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人的皮肉。淅淅沥沥的细雨,从下午开始就下个不停。绝大多数人家门前都不挂彩灯,其中有的是因为住在高楼中有所不便,更多的则是对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淡化。唯有一些街面的商家为了招徕顾客仍张灯结彩,但在寒风细雨中显出几分幽寂。在这些彩灯中,论个子的硕大和制作的精彩,当首推“国际饭店”门前的一对大灯笼。这对灯笼下午还是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到了晚上有一只灯火突然熄灭,老远望去如像一具倒挂的血人。

    “国际饭店”八楼的“黄帝厅”,今天可以说是既繁荣又萧条。说它繁荣是因为张小虎和薛韵中午刚在这个厅举办了婚姻仪式,紧接着晚上又是龚春阳和郭素贞的订婚喜宴,喜事连连,且来者不乏高官达人,岂不繁荣?说它萧条,是因为此厅平时都放五桌,可中午只有三桌,且规格中等;晚上规格虽高,但只有孤零零的一桌,且不许在任何地方作订婚贺词。此种情景,岂不萧条?

    按照原来的计划,郭素贞请了市委秘书长袁圆芝。龚春阳所请的九位客人中,除了他的小兄弟外,还有帝陵县县委书记刘震面和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温志成。请这两个人,对龚春阳来说是礼仪重于交情,因为前者是他的家乡父母官,后者是郭素贞的顶头上司。

    虽然来客都不知道今天参加的是订婚喜宴,但因为邀请者把这个饭局说得十分重要,所以没有一个人迟到,原定六点十八分开始,六点钟人就到齐了。

    龚春阳穿一身崭新的西装革履,头上油光贼亮,显得精神焕发。紧挨他坐着的郭素贞,着一袭紫红旗袍,略施粉黛,楚楚动人。

    人们从席卡的位置上感到有些异常。按理龚春阳请客主宾位应该是袁圆芝,副主宾位当属刘震南,温志成则靠着袁圆芝或刘震南。可现在,郭素贞坐在龚春阳的左边,温志成被安排到了副主陪的位置。这种安排,只有龚春阳和郭素贞同时作为主宾才能解释。因此,袁圆芝屁股一落座就问道:“春阳,今天你和郭处长到底谁请客?”龚春阳神秘一笑:“马上你就知道了吗?”刘震南附和道:“不管龚书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边上坐个美女总不吃亏。”温志面结结巴巴的口气中带着几分嘲讽:“你不吃亏,我……我吃亏了,叫我来赴宴,怎……怎把我放在为春阳埋单的位置上?”

    龚春阳对大家的发问笑而不答,看看时机已到,便由侍立在旁的服务小姐一挥手,服务小姐变戏法似地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一叠红色绸布,眨眼间在主宾位后面的墙上拉成一幅横匾,十个金色大字赫然跃出,龚春阳、郭素贞订婚之喜。

    人们对于这一“突然袭击”大感意外,有的甚至呆若木鸡,立即有人哄闹起来,其中有三个人的心情颇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