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1/1页)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笔趣阁">
当天晚上,秦铮就连夜从天津出发,乘坐一艘318艇,从大沽口出发,赶奔上海。【鳳\/凰\/小说网 更新快 无弹窗 请搜索f/h/xiao/shuo/c/o/m】除了318艇上的驾驶士兵之外,军委还特意从特种部队中抽调出2个小队共11名队员,另外还有一个班的本土士兵保护秦铮。
当然,如果张之洞真要对秦铮不利,这些保卫的士兵跟本就没有用,主要是确保沿途的安全,毕竟到了上海之后,还要转入长江行驶,谁知道沿途会出什么事情。
经过了一夜的航行之后,秦铮等人在次日清晨到达上海长江口,不过秦铮并没有到穿越集团驻上海的办事处去,只是在长江岸边停泊,并通知李三杰到艇上会面,听李三杰汇报上海的工作情况。
两人见面以后,李三杰也将自已这段时间在上海的工作向秦铮作了详细的汇报,其实这些工作,李三杰都向天津做过汇报,不过当面说要更为详细一些,而且还可以询问一些细节性的东西。秦铮着重询问的,就是李三杰在上海对学生们做的工作。
李三杰在上海组织的学生游行,在天津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为年轻学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只有抓住了年轻学生,穿越集团才能在中国立足。而且上海的风气开放,年轻学生的思想新潮,而且大多都接受了一些新式的教育,不仅容易接受穿越者的观念,也正是穿越集团所需要的人材。因此执委会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将对年轻学生的工作上升到统战的高度。
当然,俱体怎样引导这些年轻学生,让这些年轻学生对穿越集团感觉到信服,并且将他们培养成穿越集团所需要的人材,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甚致是制定出一套讲学的大纲来。因此秦铮听完了李三杰的报告之后,要求李三杰拿出一个吸引年轻学生的详细方案来,而且自己也会认真的考虑。等自己从湖北回来以后,再和李三杰进行详细的协商,如果条件允许,秦铮还想接见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一次公开讲演。
见自己的工作得到了秦铮如此的称赞和肯定,也说明自己选择到上海来工作,这一步是走对了,如果自己再把吸引年轻学生的统战工作做好了,那么自己在穿越集团中的地位也就基本稳定下来,就是外事部的重要性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告别了李三杰之后,秦铮乘坐318艇沿长江逆游而上,直奔湖北而去,由于这时穿越者已经和英国达成了协议,在穿越者和俄国的战斗还未结束之前,英国会对穿越者的行动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并未在长江口对穿越者进行阻挡,而沿途各地的清廷江防守军到是想拦截,可惜一来是船只的速度不及318艇,尽管318艇仅仅只是以22节的经济航速行驶,但在这个时代己是罕见的高航速了。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行驶之后,318艇终于进入武昌府地界的长江段,而秦铮站在船头上向右岸看去,可以看到右岸的江边树立着一排高大的欧式建筑群。
旧时空里,武汉的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一家重要军舰建造机构,主要承轻型护卫舰和常规潜艇的建造,秦铮曾做为接收军官代表,数次到过武昌,每次都会停留一二个月,在工作之余,自然也会游历武汉的名胜景点。而长江右岸这一排高大的欧式建筑群,就是旧时空里著名的汉口沿江大道的租界建筑群,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租界建筑群。
当然,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武汉这个名称,武汉三镇仍然各行其镇,武昌府是湖北省的治所,以及湖广总督的治所之地,汉阳府则做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和武昌府隔江相望;而汉口现在还是一个镇,隶属汉阳府管辖,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汉口原来是与汉阳府相连的,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从龟山北入江,将汉口与汉阳分割开来,而汉口也因此成为同时滨临汉水、长江,成为水运的黄金地段,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湖北本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而汉口靠近湖北首府武昌府,又有水运之利,各国才纷纷在汉口设立租界,从1861年英国率先在汉口设立租界,到1898年,比利时在汉口设立租界,共计有英俄法德日比六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单以建立租界的国家而言,在中国仅次于天津,不过汉口租界的面积并不大,位置大体位于旧时空的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沿长江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至刘家庙(今江岸车站附近) 止,总面积为2804亩,不过由于租界的发展,加上汉口镇原有的基础,在这个时候,汉口镇实际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在旧时空里,秦铮曾在汉口租界区游历过多次,建筑的结构样式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化,在这个时代,仍然可以找到许多旧时空的影子,只是有一部份建筑,现在还没有建成。
驶过了汉水入江口之后,318艇在武昌府平湖门码头停靠,这里也是旧时空里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段附近。而这时张之洞也早己派自己的幕僚荣俊业在码头等候秦铮一行。
荣俊业原来是张佩纶的幕僚,而马尾一战之后,张佩纶因兵败之罪,被发配张家口服役,在临行前将荣俊业推荐给张之洞,因为荣俊业的能力出众,被张之洞任命为文案。后来张佩纶定居南京,虽然并未和张之洞来往,但荣俊业却多次去看望张佩纶,以尽故主之谊。这次张佩纶写信给张之洞,为海外华人引见,得到了张之洞的确认之后,又给荣俊业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帮助海外华人从中周旋,尽力促成海外华人与张之洞的合作。
而接到了张佩纶的信之后,荣俊业也没有对张之洞隐瞒,如实相告张佩纶来信之意,而张之洞对此到也并不在意,虽然张之洞为人虚华浮夸,崇尚虚名,但也虚怀若谷,雅量高致,张佩纶写信给旧部,托其从中周旋,理由当然;而荣俊业不忘旧主为义,主动向自己坦白为忠,至于自己能不能与海外华人合作,自然不会受荣俊业的影响,因此干脆就让荣俊业负责去接待海外华人。
得到了这个任务,荣俊业心里也十分高兴,因为看到了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中国古代,幕僚制度一直都是传统封建官僚制度的补充。因为自唐宋以来,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但这就造成了一大批善于应试论文,但对行政事务、吏行公事不熟的官员,因此小到七品知县,大到当朝一品,都需要组建一个幕僚班子,参与行事决策,并为自己出谋划策,经办行理公务、文书往来,甚致也包括帮闲清客等等事务。而官员幕僚的组成也是多种多样,有不得志的文人、地方名流仕绅、被罢职或退隐的官员,还有自己的弟孑、亲友、甚致里仆人等等,但其中到也不乏有真才实学之辈。
同时幕僚也是一些人的晋升通道,通过帮助自己的幕主出谋划策,立下功劳,同时也证明自己的能力,或由幕主推荐,或由朝廷直接提升,往往就可以平步青云,一朝出人头地。当然,幕僚和幕主大多也是一荣俱荣,一损均损的,虽然也有改换门庭的幕僚,不过一般换了门户之后,就很难再得到重用了。
入清以降,这种幕僚制度并无多少变化。但自咸丰以后,由于社会时局的激变,幕僚们也有大量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从慕僚中也走出大量的高官,而在晚清时期,又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的幕僚班子最为著名,可以说是人材济济、群英会粹。其中不乏出任巡抚、总督一类封疆大吏的人,甚至李鸿章原本就可以算是曾国藩的幕僚。
根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中,后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人次,巡抚28人,出任巡抚50人次。此外,还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副将、道员、知府、知县,最不济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林林总总,不胜数举 。
荣俊业原来是张佩纶的心腹,如果张佩纶发达起来,他也自然可以跟着一起水涨船高,前途一片光明,只可惜马尾之败彻底断送了张佩纶的政治前途,尽管张佩纶将荣俊业推荐给张之洞,但毕竟是改换了门户,而且张之洞后幕僚班底己成,以赵凤昌、马丕瑶、梁鼎芬、杨守敬、吴殿英等人为主,虽然张之洞也算重用荣俊业,但显然也不能和这些人相比。另外,相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人员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张之洞的幕僚人员中,受朝廷重用的人并不多,仅仅只是马丕瑶一人出任河南巡抚,但这己是10余年前的事情了,因此荣俊业在张之洞的门下,出头的机会并不多。
而这次显然就是荣俊业的机会,现在海外华人正是炙手可热,因此如果能够促成海外华人与张之洞的合作,不仅可以使荣俊业在在张之洞的幕僚班子中地位大增,同时又搭上海外华人这跟线,那么将来荣俊业发展的机会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分割线―――――――――分割线――――――――
再次感谢书友夏茂哥的支持和理解,我会尽力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