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剧本与奶粉(第3/3页)重生1991

”的唯一合作伙伴,全国唯一“航天乳饮料”专业生产企业……

    而做为三路集团董事长的田文华更是有着一长串让人目不暇接的头衔,她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在突出贡献的儿少工作者、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首届中国创业企业家、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100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是变成了“毒奶大王”,间接或者说是直接造成了全国上下近三十万结石婴儿,其中六名婴儿死亡。这是官方的统计的最后结果,但很显然这只是一个保守数字。

    2008年,就在三鹿它最辉煌的时刻,终于纸包不住火,东窗事发,这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此后,全国陆续报道因食用三鹿乳制品而发生负反应的病例一度达几百例,事态之严重,令人震慑!2008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2008年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三鹿从民族的骄傲品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民族品牌的一个耻辱柱,让整个国产奶粉信誉扫地,毁誉全球,更是开创了整个人类奶粉历史上大规模有组织在奶粉中“投毒”的一个特殊先例。

    而耐人寻味的是,在2008年毒奶粉事发之前,三鹿奶粉就曾经在2004年因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名列阜阳的劣质奶粉黑名单。事后,三鹿集团立即展开危机公关,向阜阳市捐助了价值35万元的奶粉。后来有报道称,事情的起因是,2004年1月16日临泉县吕寨镇勇庄村42号张广奎投诉所购三鹿婴儿奶粉(批号)有质量问题,阜阳市全面围剿“空壳奶粉”开始后,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别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把假冒三鹿婴儿奶粉的检测结果按三鹿婴儿奶粉为不合格产品上报,经阜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阜阳市卫生局和阜阳消费者协会在阜阳地方媒体上公布,此消息一经刊出,中国各地多种媒体纷纷转载,给三鹿奶粉这一中国名牌产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阜阳市有关部门后来就此事向三鹿公开致歉。“大头娃娃”事件中,三鹿集团成功实现危机公关,扭转了不利局面。事件前后仅仅过了17天,三鹿就咸鱼翻生,将自己不利的一面转为有利的一面,反而之后,因为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这则兴奋,三鹿奶粉名声大振,逐渐加大销售力度,畅销全国,占据了国产奶粉的半壁江山。…,

    这危机公关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应不难想象。而对媒体人来说,最沮丧的莫过于媒体的失守。媒体不仅对可疑的危机公关没有监督,反而欣欣然与之携手,配合危机公关,对三鹿最终化险为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能不承认,在与无良企业的较量中,消费者事实上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由于法治不彰,对无良企业几乎不存在有效制约,无良企业因此拥有几乎是绝对的自由,它们不仅能够恣意作假,而且能够调度一切它们需要调度的强势资源为自己保驾护航,使自己可以突破社会的层层防线。无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往往都是社会强势资源不断劣质组合的历史,往往都是公序良俗节节败退的历史,往往都是社会人文环境不断恶化的历史。

    当年那次的毒奶粉事件,要不是造成的后果实在是太过严重,还有那么几家有社会良知的媒体敢于或愿意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也许三鹿就能再一次的通过他熟练的危机公关手段,花钱摆平,化险为夷。

    不过,这一次,三鹿注定是在劫难逃了,因为陈锋已经下定决心要让它提前几年破产。

    而陈锋现在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手段和势力,将这毒奶粉之事提前大曝于天下,国内的媒体不配合,他就去国外,甚至直接请动自己的干爷爷这尊大佛,而要请动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所有奶粉做一次质量检测,尤其是三聚氰胺的检测,国内的检测机构自然是不行的,只能去香港和国外检测。

    只要等检测的结果一出来,没有问题倒也罢了,若是有问题的话,陈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首先就会马上通知自己的干爷爷王兆祥,毕竟这是一件直接关系国家下一代健康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只有像他老人家这种级别的中央领导才能严肃处理好此事,而且陈锋相信在这样一件大是大非的甚至可以说关乎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上,他的干爷爷王兆祥国家的副总理肯定不会让他失望的。只要有了王兆祥的支持,陈锋就可以将此事先在外媒上进行曝光造势,让国内的政府高层对此事引起重视,之后,相信王兆祥再加一把力的话,这件事就能比原来的历史提早好几年得以解决,从而挽救众多无辜的小生命,挽救自己国家和民族下一代的体魄康健,不至于“东亚病夫”的名号再次回到若干年后的后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