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FD来袭(第2/3页)重生1991

   面对来势凶猛的“非典”,钟南山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他们医院。钟南山对同事们说:这是需要我们站出来的时候,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他身先事卒,深入隔离病区,亲自检查每一位病人,并制定出治疗方案,2003年的整个春节钟南山都是在会诊和指导救治的忙碌中度过的。

    为了摸清“非典”的规律,钟南山率领着研究团队日夜攻关,他曾连续38个小时没合眼,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摸索出“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有效救治办法,使广东1511名确诊的sars病人中,死亡率控制在3.8%,而这个数字创下世界范围内的最好成绩。

    南方网的通讯称:这是一座在“非典”激流中,岿然屹立的南山!

    2003年的四、五月间,钟南山多次赶赴北京,用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更多的人抗击“非典”。并借用电视视讯的方式把他的经验传到了海峡的对面。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这样评价说“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民众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有89%的受访者认为:钟南山是一位英雄。

    钟南山并非一夜成名。1979年,他作为中国首批派往国外的学者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及伦敦大学呼吸科进修,他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得出的科研成果曾经在全英医学会上引起轰动;1985年他就是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70多篇论文。他在呼吸疾病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奠定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

    钟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广东地区“非典”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作为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呼研所,成为广东病情最危重病人的庇佑所。…,

    作为全省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成为救治业务的主心骨。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开展合作,努力寻找病原,其科学家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成为学界楷模。

    作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老先进典型,钟南山在南粤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又一次成为广东人的骄傲。

    一份难得的战绩报告:截至4月19日,广医一院呼研所共收治101名“非典”患者,已有87人康复出院。其中54人是需要插管的最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87%(只有7人因转送太晚,或合并有其他重病而死亡)。

    呼研所集中收治危重病人,不仅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而且大大减轻了兄弟医院的压力。钟南山,成为同行们的“靠山”。

    广医一院收治“非典”病人始于去年12月22日,患者是由河源送来的。钟南山听说5天过去了,还找不到病因,就亲自会诊。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特殊病例。在暂时不能确定病因的情况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取无创通气等疗法缓解患者的病情。接着,河源又传来惊人消息:曾经抢救过该病人的几位医务人员也感染了同一种病!钟南山觉得问题严重。12月31日,他指示迅速向防疫部门报告。

    1月2日,省卫生厅决定请钟南山派专家率队到河源调查会诊。专家组立刻成行。

    接着中山又报告类似病例。呼研所又派出专家,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其他单位的专家一起赶赴中山。1月21日,国家cdc的专家飞抵广州,当晚赶到中山。钟南山也于当天下午赶去调查指导。《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连夜完成。23日,卫生厅向全省发出这份报告,即后来所称的2号文。

    2号文首次将这场怪病定名为“非典型肺炎”,并初步确定了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和有关建议,因而成为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宝典”。

    春节前后,广州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不少医院因不大了解“非典”的传染性而遭到重创。这时,钟南山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

    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治好病人,治不好就等于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当时已经明确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情越重,传染性越强。

    钟南山没有考虑这些。他对全所同志说,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

    从此,一个个危重“非典”病人纷纷从其他医院转送过来。这些病人或合并感染,或多器官衰竭,治疗工作相当繁重,一个病例资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病区全部病人资料的总和。

    钟南山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抢救每一个病人。他成立了由老中青三代呼吸病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细致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肺部阴影不断增多,血氧监测有下降时,及时采用无创通气,病人的氧气吸入量就会增多,能较好地改善病人症状;当病人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适当给予皮质激素,阻止肺部纤维化;而当病人继发细菌感染时,必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这些治疗措施后来被多家医院所采用,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

    钟南山始终奋战在救治病人第一线。有一个家庭,5口人有4人感染。其中大儿子情绪非常不稳,经常从隔离病区冲出来,说要见他太太,他舍不得他太太。钟南山就亲自去做思想工作,平定了他的情绪。

    在钟南山的鼓舞和带动下,呼研所的医务人员像尖兵连的战士在一线冲锋陷阵。患者周某曾使很多医务人员感染,被转到呼研所后,医务人员是明明知道有危险,仍毫不畏惧地救治。可以说,在发病高峰期,救治一个重症患者,就像战士炸碉堡,救一个,就有一个医务人员被感染倒下。

    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呼研所一共有26位医务人员被感染。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逃避,没有一个人后悔。一些感染后治愈的医务人员重新披挂上阵,还笑言自己有了抗体,“百毒不侵”。

    钟南山给全所人员慈父般的关爱。何医生是所里第一位感染“非典”的医生,她回忆起1月底感染住院的经历就十分感动,她说:“我住院的第二天,钟所长就打电话来询问情况。两天后,我的病情加重。钟所长当时在出差,连夜给我制订了治疗方案。对于每一位患病的医生,他都要一一听诊、看望。”有一位医生感染后,不能接听电话,在外地出差的钟南山就在晚上9时发手机短信,询问病情。

    正是在钟南山的人格魅力感染下,呼研所的医务人员,勇敢地冲锋陷阵。

    春节期间,广州的“非典”疫情一天天严重起来,新增发病患者越来越多。2月3日,大年初三,省卫生厅成立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钟南山任组长。从此,他“名正言顺”地当起了“飞行”指导,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奔。为了联络方便,平时很少使用手机的他24小时都开着手机。广州市大小医院,凡是收治了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只要有请求,他都随叫随到,悉心指导。有时甚至连广医一院的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的行踪,因为他实在太忙,常常一个求救电话打来,只要手边暂时没有其他大事,就立刻出发,身边人都来不及通知。

    2月11日,就在社会上各种谣传最盛的时候,省卫生厅举行记者见面会,钟南山以院士的身份郑重告诉大家,“非典”并不可怕,完全可防可治,大家应该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共同抗击疾病的挑衅。社会情绪开始安定了。人们也许不知道,记者见面会结束后,钟南山又拖着一身的疲惫,赶往一家医院参加会诊。

    钟南山不仅几乎跑遍省里出现病例的每一个地方,还飞到北京、香港等地讲课指导。呼研所的专家,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也到全国各地“飞行指导”,北京、上海、山西、四川等地都印下了他们忙碌的足迹。有人开玩笑说:“要想请钟院士看病非常容易,得非典型肺炎就行了。”

    钟南山的整个春节,都是在会诊和指导救治的忙碌中度过。他两年多没见的孙子从新西兰回来了,他也没时间亲近。甚至连除夕和元宵节都坚守在治疗一线。

    毕竟钟南山已是66岁的老人了。呼研所的其他专家担心他的健康,主动提出替他去会诊,回来再向他汇报情况。但他并不领情,只要听说哪里有病人需要他,他马上就赶过去。

    钟南山是想搞清楚规律。虽然当时已经知道近距离接触,可能感染“非典”,但他还是凑近患者,仔细检查。摸清规律,对拿出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案很有帮助。比如,通过大量的观察和验证,钟南山提出对病人要早期使用皮质激素,这与传统治疗肺炎的方法相反。因为如果这时不用,患者肺部就会纤维化。再如,在给病人无创通气时,他提出通气也不能按常规,要小容量通气。因为此时患者肺已经硬了,按常规通气,通气量多,肺容易破。事后证明,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

    以钟南山为首的专家组一边指导救治全省病人,一边研究探讨治疗方案。3月9日,省卫生厅印发了凝聚他们大量心血的《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再一次明确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出院标准,使各个医院都有章可循,大大促进了医院救治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0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超过患者总数的80%.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到广东考察。他们第一时间就与钟南山见面。一番交流和探讨之后,他们竖起大拇指说,钟南山收集的病例资料非常详细,也非常多,以他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

    “非典”病因扑朔迷离,令钟南山心急如焚,他深深明白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忘我地投入关于“非典”的科研中。救治“非典”病人,专家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该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规律很难捉摸,而且没有现成的治疗经验可以参考。为了攻克难关,钟南山带着呼研所专家不断就病人的病情展开研讨,在临床上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细致地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参数,翻阅各类资料文献,上网搜索相关的病例,只要能从中查出一点关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蛛丝马迹”,就马上召集大家研究讨论。

    探索是艰辛的。钟南山经常夜不能寐,书房的灯光也亮彻通宵。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病原体的寻找迟迟没有突破。

    对于病因,有人怀疑是衣原体感染。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假如是衣原体感染,患者应该有上呼吸道炎症。为了作出准确判断,钟南山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