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隋侯之珠(第1/2页)捡宝生涯
接到冯正生的电话,冯老夫妇俩没一会就赶到了。
冯老夫妇俩一共养育了四个儿女,三个儿子以及幺女,和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冯正生的小妹,冯正雪以及老大冯正伟的女儿冯秋凤,至于老大和老二因为工作有事要等会才会过来。
一行人到了之后,看到生龙活虎的冯振琰,都非常高兴,得知问题出在药方上之后,也全都义愤填膺。
冯洛明神色相当不快:“卫封荣这老不死的太不负责了,就算冯家以前对不起他,前些年也通过一些渠道补偿过他了,他还想怎么样!”
冯正雪义愤填膺地说道:“我记得三哥应该还送他一本珍贵古籍吧,有道是受人之托,终人之事,他难道是这么做事的?而且我记得他儿子还被称为仁者医心,这样的人,算是什么仁者,他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冯正生摆了摆手道:“这事没什么好说的,等我明天去会会他们,看他们到底怎么说!”
“那我明天也一起去!”冯秋凤说道。
冯正生说:“不用了,咱们家里人去多了也不好,免得让人觉得咱们冯家以势压人,有我和子涛一起过去就可以了。”
听冯正生提到孟子涛,大家的注意力又转到了孟子涛身上,因为孟子涛实在太年轻了,哪怕有事实证明他的医术,还是让他们有些难以置信,更何况,孟子涛还是做古玩生意的,感觉就更加奇怪了。
冯洛明忍不住问道:“孟老师,不知你的医术师承何人啊?”
孟子涛连忙说道:“冯老,您叫我小孟或者子涛就行了,至于我的医术其实都是自学的。”
孟子涛的答案让大家都为之一怔,甚至觉得孟子涛不太实诚,中医能有这么容易自学吗?如果真有这么容易的话,那中医又怎么可能是现在这个局面?
冯正生帮孟子涛解释道:“你们觉得奇怪也正常,不过子涛他可以过目不忘,人又聪明,学习起来当然快了。”
“啊,这世界上还真有过目不忘的人啊!”冯秋凤惊异地看着孟子涛。
冯洛明到底见多识广,没有像孙女那样奇怪,说道:“过目不忘的人虽然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我以前就认识过两位可以过目不忘的。”
说到这,他看着孟子涛笑道:“说来也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天赋就说不过去了。”
孟子涛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言。
这时,冯秋凤眼珠一转,开口道:“难得有神医过来,帮我们也把把脉吧,有病治病,没病防身。”
“小凤,别这么没礼貌!”冯洛明斥道,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孙女,哪能看不出她心里打的什么小九九,说到底还是有些不信孟子涛的医术。
“没关系,我给大家把把脉吧。”孟子涛对此到并不在意,正好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经验。
既然孟子涛自己都同意了,冯洛明当然不会再说什么。
接下来,孟子涛一一给大家把脉,冯洛明身体很好,基本没什么毛病,不过他的夫人血压有些高,孟子涛给开了药,另外准备待会再做一次针炙。
冯正雪的身体也没什么问题,只是睡眠不太好,孟子涛给她讲了几个小技巧,基本照做一段时间应该就能改善。、
至于冯秋凤,孟子涛在帮她把脉之后,就给她开了一张药方。
冯秋凤见此,表情不悦:“你瞎说的吧,我身体怎么可能有问题?”
孟子涛微笑着说:“吃了我开的药,你每个月就不会那么不舒服了,当然,你不吃也没关系,等你有了孩子,这种情况就会大为好转的。”
冯秋凤一听就明白孟子涛说的是什么事情,俏脸微微一红,一把抓过药方,嘴上嘀咕道:“早点说清楚不就行了。”
冯正雪笑着在冯秋凤的额头上点了一记:“你这丫头有让人家的机会吗?”
大家相续莞尔一笑。
等到孟子涛帮冯老夫人做了针灸,而且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大家对孟子涛的医术就再也没有怀疑了,对孟子涛的态度又客气了几分。
傍晚时分,大家坐车来到冯家名下的一家大酒店,走进酒店大堂,孟子涛就遇到了冯正生的大哥和二哥两家以及妹婿。
冯正生为孟子涛做了介绍,大家寒暄几句后,酒店总经理就带着大家前往包间。
在路上,经理趁机给了孟子涛一张烫金卡片,上面烙印着vip字样,拿到手中就很有质感。
经理客气的对孟子涛说道:“孟老师,这是我们酒店的贵宾卡,以后您来这里一应消费,一律可以记账并且年底结算,我们会给您打折。”
“好的,谢谢了。”孟子涛把卡片放在了自己的包里。
这不过是件小事,对他来说也算不上什么,本来他一年来几次西京就不得了了,他没打算真的来这里吃多少次饭。而且,人家给他这个尊重是一回事,他不可能真经常来这里占便宜,他也不是那种人。
一路上,冯秋凤绘神绘色地讲述着孟子涛高超的医术,就好像成了孟子涛的粉丝,让冯正生大哥夫妇俩感觉有些怪异,相续看了看孟子涛,觉得他温文尔雅,又有本事,而且和女儿年纪相仿,都不经有些心动起来。
冯正生的大哥大嫂都是想到就做的性格,等大家入座之后,冯正生的大嫂就笑眯眯地对着孟子涛问道:“小孟啊,不知道你有没有女朋友啊?”
孟子涛微微一怔,马上就猜到对方的想法,连忙说道:“我有女朋友,已经准备订婚了。”
“哦,这样呀。”冯正生的大嫂稍稍有些失望,冯秋凤眼睛里闪现出一丝的失落。
冯洛明心里也有丝遗憾,不过他也没多想,对着二儿子说道:“正秦,我让你拿的东西有没有带过来?”
“拿过来了。”说着,冯正秦就拿出一个用布包起来的东西,放到了父亲的面前。
冯洛明把东西放到孟子涛面前,说道:“小孟,你帮了我家这么大的忙,我也没什么好感谢的,这点小礼物还请你务必收下。”
孟子涛摆摆手:“冯老,您不用这么客气,我和冯大哥是好朋友,都是我应该做的。”
冯洛明笑道:“他是他,我是我,东西你先看看再说,也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
冯正生在旁边也劝孟子涛收下。
“那我先看看。”
孟子涛也不好推辞,打开包裹一看,发现里面是一件雕填漆器。
漆器由于漆法不同,分为平漆、雕漆、雕填、剔红、戗金、填漆、堆红、螺嵌等等。其中的雕填指的是在器物上涂几层漆,漆没干时,雕刻花纹:挖成凹状,再用各种颜色的漆填平。由于先雕后填,故称之为雕填。雕填不同于雕漆,也不同于填漆。
雕漆,是在器物上涂几层红漆或杂以其他颜色的漆,雕刻花纹。在漆上雕刻,故称雕漆。填漆,是用五彩稠漆,一次按花纹所需之不同颜色而堆成,然后磨平。
从技术上讲,雕漆较容易些,雕填是两道手续较难些。填漆也是两道手续,先堆后磨。不过,由于填漆的技艺要求是一次绘成,不准修饰,一笔画成,不能描,这就比雕漆难些。
所以一般来说,雕填漆器的艺术价值是比较高的,而这件雕填漆盒就是这样。
此盒呈花菱形,平盖面,腹部呈菱花状外鼓,子母口扣合,高随形圈足。器表髹朱漆,漆色暗红,光晕古朴。以填彩漆,戗金等技法绘制主题图案和边饰。盖面戗金勾勒卍字纹作为锦地,在其上又填彩漆绘制芙蓉花,菊花,寿石,彩蝶等动植物,形成具有富贵长寿,益寿延年等吉瑞纹饰。
此盒纹饰刻画细腻,意趣横生,极富意境,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韵。另外,足底阴刻戗金“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体款识。
东西一入眼,孟子涛就知道这件漆器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市场价值也有三十多万左右,打开盒子,里面还放着两件东西。
一件是“罗小华款垚香圆墨”,罗小华是明代制墨名家,他制的墨采用桐油煤烟制成,有“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的美誉,当时有人重资争购。
别看此墨只有巴掌大一块,但能够完整的保存到现在也不容易,价值也有四五万左右。
两件东西都深得孟子涛的喜爱,而另外一件东西,只能以惊喜来形容了,这是一枚睚眦雕像。
睚眦是龙的二子,豹身龙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此像雕刻的惟妙惟肖,关键它使用的材质,孟子涛是再熟悉不过了,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龙之九子的雕像之一。
仔细看过这几件东西后,孟子涛说道:“这三件东西都很不错,但实在太贵重了……”
冯洛明打断了他的话:“觉得喜欢就行了,其它的话就别说了。”
孟子涛犹豫了一下,就没有再说什么违心的话:“行,东西我收下了。”
“这才对嘛。”冯洛明爽朗一笑,接着就让服务员上菜。
这家酒店的菜肴确实不错,孟子涛虽然觉得和昨天去的那家私房菜馆相比差了一丝,但也已经颇为难得了。
这时,冯正生指着孟子涛面前的一道新上的菜说道:“子涛,尝尝这道葫芦鸡,是用古法制作的,是这里的招牌菜。”
“那我尝尝。”孟子涛夹起一块鸡肉放到嘴里,眼睛顿时一亮。
葫芦鸡,是西京的传统名菜。正宗的葫芦鸡必须要用西城城南“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1000克左右,肉质鲜嫩。制作时经过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成品以皮酥肉嫩、香烂味醇而著称,被誉为“关中第一味”。
不过,这葫芦鸡的诞生却有些残忍。相传,葫芦鸡始于唐玄宗礼部尚书韦的官厨。韦氏用菜极为讲究,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第一位厨师先炸后煮,韦氏嫌肉质太老,便重罚鞭打;第二位厨师先煮后炸,这样做出来的鸡着实美味,但韦氏嫌鸡肉不成形,不好看,竟将厨子活活打死。
直到第三位厨师,他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然后先煮后炸。这样做出来的鸡肉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后人便将其称之为“葫芦鸡”。
当然,葫芦鸡是否确实是这么诞生的,也不得而知,现在的人只需要知道它的美味即可。
说起来,昨天在私房菜馆孟子涛也品尝过葫芦鸡,但这里的葫芦鸡明显要更胜一筹,色泽金红,皮酥肉嫩,香烂味醇,吃到肚中真是回味无穷,孟子涛甚至觉得自己天天吃都吃不腻。
品尝着美味佳肴,闲聊着各种趣事,一顿晚宴大家都相当尽兴。
回到别墅之后,孟子涛和冯正生又闲聊了一会,等时间差不多了,孟子涛来到安排的客房。
稍微洗漱了一下,孟子涛就把那件玉雕拿了出来。
仔细翻看了一下,孟子涛发现除了玉雕底部有一处圆形区域看起来有些不一样之外,并没有怪异的地方,看来东西很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