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共同的忧患(第1/1页)盛明远扬
郑和看到了唐明脸上的苦涩神情,霎时间似乎想到了些什么,他在归途的时候,在古朝国便遇上护送商队过去的费信。他也有让费信把自己归来的消息告知唐明与姚广孝,难道是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唐明没有让郑和瞎猜疑下去,而是告诉他:“皇上得到你归来的消息之后,高兴之余便这这消息传得满城皆知,估计此时的皇榜上海张贴着你在几时到达的告示。”
这下子轮到郑和傻了,自己归来虽值得高兴,但怎么说自己也是代表大明官方出使海上各国的使者。船上又带着满满的交换而来的货物,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一路上都不敢太过张扬,那里想得到皇上居然会糊涂到把这种事往外传。
郑和此刻已经无话可说了,皇上自己要作死他还能怎么样?现在皇上吐血晕倒过去,还不知怎么样了?追踪的人已经出发,至于能不能追得到,就要看运气了。倒是这么久了都没去看望皇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虽然在暴怒之下的朱棣,并不宜见面,但身为臣子总得礼数周到一点。郑和与唐明一起来到宝船厂,朱棣已经清醒过来,在太医的诊断之后,发现并无大碍,只需静心休养便可。可今晚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朱棣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就没有可能静得下心来。
朱棣的怒气未消,一时间又找不到宣泄口,唐明与郑和的到来刚好撞到了枪口上。朱棣怒容满面恶狠狠的问郑和损失情况。
郑和见朱棣正在起头上,一时间倒不知要不要如实相告,他这一犹豫不要紧,朱棣可就更加悲观了。码头上的那些货物残渣犹如魔鬼般的缠绕于心头,差一点又一口血喷出来的朱棣,咬牙切齿的再次问道:“到底损失了多少,说!”
自知无法再隐瞒的郑和,也不再吞吞吐吐,直接便回道:“货物损失在一半有多,近百艘战舰连同货物被凿沉在海底,禁卫军三千人没有一人生还,全部死于暗杀。而偷袭者根据初步的猜测很有可能是建文余党所为。”
“噗……。”
一听是建文造成昨晚的后果,朱棣再也忍受不住心中的怒火,一口血再次狂喷而出。一直在其身边伺候着的太医惶恐的想要上去给朱棣诊断,那知被其一脚踹开。愤怒的怒吼声自其嘴里爆吼而出:“建文小贼,朕不杀你誓不为人!”
早已离开大明海域的建文,其大船还在海上缓缓悠悠的慢慢前行。自从澎湖岛被朱棣端掉之后,他就一直怀恨在心,一直在暗中谋划着要狠狠的报复朱棣。昨晚的行动很顺利,近亿两白银到手,他随时都可以在海外建造更多的秘密据点,光明教更可补齐最近鞑靼上的失利。
“阿楸!”
一个喷嚏突然打出,建文那张马脸上却露出一丝莫名的笑意,他在想是不是朱棣得知货物被自己所毁而怒不可歇的正在臭骂这自己。但只要朱棣越不好过他便越开心,他早已知道郑和出海其实是以贸易为主,交好邻国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迁都北平的事情建文早已得知,皇宫的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时的朱棣根本就无法供应北平皇城的建造。郑和此次所带回来的东西定然会被用到北平建造皇城之上,如今被自己足足毁去一半有多,他很自信朱棣此刻定然不会好过。
朱棣确实如建文所料的那样,差点没缓过气来,但他却很快便冷静下来,问清楚郑和有没有派人出去追捕逃犯之后,他还不放心。再次下了圣旨,命周边各县城全部查找任何可疑之人,宁可错杀一百也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
这圣旨一下,必定会兴起轩然大波,一些别有用心的家伙定然会借机灭了自己的政敌。唐明很想劝告朱棣勿要意气行事,但看其依然忿忿不平的摸样,他还是觉得闭口不谈才是明智之选。
郑和还需要去码头指挥,因此先行告辞,唐明本来也想借机开溜,但朱棣却不让他走,把其留下来,阴声说道:“你那神枪营一百人,朕已经派出去暗杀建文的余党,但似乎成绩很有限,这是为何?”
朱棣从把李大锤他们调走之后,便没有告诉唐明有关于他们的任何行踪,此刻却眉头没闹的责问唐明,神枪营的人办事不给力。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唐明心里有股冲动,他真想上去猛踹朱棣几脚。
但这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真要这样做借他几个胆子都不敢,无奈的唐明只能苦笑着解释:“皇上,这神枪营微臣训练的时候就没有要求他们能够收集消息,这要暗杀总得知道被杀的人身在何处。再说了,光明教的教众都是分布极广,又多是隐藏于民间,本来就比较难觅其踪迹,更何况还要想方设法的暗杀了。”
朱棣也并不是真的在针对唐明,他只是想要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老想着建文的事情。此刻他已经冷静下来,头脑自然也恢复思考,迟疑了片刻说道“你今晚在现场可有何发现,建文这小贼始终都不曾现身过,朕很想除之而后快,你可有有什么好的计划。”
要说到计划,唐明心里早已想到了许多个,李大锤那个神枪营便是他预备拿来防建文的,只可惜朱棣闷声不响的就把他们给调走,计划自然便泡汤。这会却想到要来问自己了,唐明很想回答朱棣自己没有计划,但建文始终也是他潜在的最大一个威胁,如果能得到朱棣的支持,自己便可少走许多的弯路。
“皇上,计划微臣是有的,不过需要你把李大锤他们召回来供我使唤,还有给我一切需要的支持,这些皇上如果能答应的话,两年内微臣定能把建文的人头提来见您!”唐明自信满满的摸样让朱棣顿时颇感兴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