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宣传之力妙无穷(第1/2页)新纪元1912

    “舆论,历史一再的告诉世人,谁能控制舆论,谁就能左右世界!”

    1915年5月11日,经营了数百年的《法兰西新闻报》这家被视为官方的喉舌的法国报社因长期亏员,被库克家族出售,而在《法兰西新闻报》被售出后,在其新的所有者的主持下,报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这家长期作为官方喉舌的报纸开始实施“廉价化”改革,将报纸售价降低了一半,而在政治上,从过去的偏向政府,改为标榜超党派和**性;而在经济上,又摆脱了过去的旧形象,不再依靠政党津贴或者政府“广告费”;编辑内容上,努力扩大新闻报道面,广泛刊登文化、教育、小说、知识性文章、社会新闻及法院新闻;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案件,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文章占据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而在经营管理上,尽力招揽广告,用广告收入补贴报纸降价的损失,同时改进发行推广工作。

    经过改进的《法兰西新闻报》,这家法国最古老的报纸,随之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字通俗、标题字体较大,常用多栏大标题,版面活跃,通过不断扩大报道面和大力招揽广告,在短短几个月内,发行量就从最初的十数万份增加至百万份。

    当然。在《法兰西新闻报》标榜着“政治中立”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一点是,这家报社的幕后出资人却是中国政府,准确的来说是中国国务院下属机构设立的秘密“基金会”,而之所以收购这家报社的目的则是为了左右法国舆论,进而影响欧洲的舆论。

    “我们收购一家报社花费了一百万法郎,推广这张报纸花费了两百万法郎,每个月提供20万法郎的“广告费”,但是现在,我们得到的却是数亿法郎的回报!”

    在民国四年的国务工作会议上。李子诚曾如此对人们说到,正是在《法兰西新闻报》的推动和鼓动下,以“避免一代法兰西男人死亡”的口号下,在民间通过舆论影响、推动着法国同意中国派出远征军,并由法国负担起远征军军费支出。

    而在远征军到达法国之后,面对远征军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法兰西新闻报》同样也站在“法兰西荣誉”的位置上,要求法国给予他们公平的待遇,而在战争期间《法兰西新闻报》更是通过派往前线的上百名记者和特约记者们。向法国人展现着战场上的一切,无论是胜利或者失败,对于《法兰西新闻报》来说,他们唯一的立场就是中立,就是把最真实的情况刊载于报纸上,也正因如此。现在《法兰西新闻报》早已成为法国知名报纸,而对于其报纸上报道,法国人通常会不假思索的加以接受。

    “让我们如何回报中**人的鲜血!”

    在过去的几天间,几乎所有的法国报纸都在转载着这么一篇连载报道,这个连载报纸可谓是世界上最为“写实”的战地报道。相比于法**方对记者的百般限制,中国远征军无疑更开放一些,他们接受了《法兰西新闻报》派出的记者,并且允许他们进入部队前沿,甚至随军队一同进攻。

    一开始,堑壕内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对于《法兰西新闻报》派往远征军的几名记者来说,那里似乎没有什么报道,可是从7月5日凌晨开始,一切都改变了,随着一场规模宏大的“运动战”的打响,那几名记者惊讶的发现他们“正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战役之中”。

    这几名记者在随着中**队进攻的过程中,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的战场,不是那种“官方记者”笔下的战场。而是生与死、忠诚与热血的战场,在战场上,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东方式的英勇,这些习惯了西方文明的法国记者,在第一时间就被东方式的英勇给折服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新闻稿。

    而这些新闻无不是极尽赞美之词的称赞着中**队的进攻,夸大其词的宣扬着这场运动战的意义,当然也不忘记指责法军司令部的“无能”和错失战机。

    “……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中**队抓住这一战机,靠着那些人,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战争!”

    “面对中**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表现,准确的来说为法**队的表现感到脸红……”

    一篇篇有关索姆河中**队进攻的报纸,正是在那些赞美声中,席卷着整个法国的大地,五公里、十公里、十三公里,在一天之内,中**队一路打进了德军纵深近二十公里,可以说,自马恩河战役以来,除非德军主动撤退,协约**队从来都没有取得过如此巨大的战果,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一天之内取得的。

    在那些记者通过军队的电报机向报社发回新闻稿后,报社雇佣的那些因为战争而失业的文人们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效果稍微在细节上多加了一点料,想象力稍微充分了一点,用词又稍微华丽了一点,结果,这一场战争战役被他们写成了像荷马史诗特洛伊之战一样壮丽的战争诗篇,当然,为了烘托中**队的英勇,或许其中还有对霞飞的不满,当然难免的有对“尚蒂伊”那座法军司令部的指责。

    对于这些指责,“尚蒂伊”的应对可谓是极为迅速的,霞飞这位从一开始就歧视中**队的法军总司令,更是直接授意让?德?皮埃尔弗,这位在战争期间奉命起草法军司令部官方公报的军官。负责的在报纸上组织反击,虽说他是一位笔锋异常犀利、特色鲜明的作家,可是当他开始为挽回局面,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证明法军的勇敢,尤其是法军对德军的沉重打击,重阶德军的力量,才使得中**队“拾了便宜”时。

    却在无意中落入了一个“圈套”,这恰恰证明了法军司令部的无能,因为他们的无能而差一点错过“结束战争的机会”,甚至连法军拒绝为远征军提供炮火掩护的新闻。也在这场“内部新闻战”中被“知情人士”捅了出来。

    局面,可以说对“尚蒂伊”极为不利,为此,“尚蒂伊”的司令官和将军们,不得不千方百计的为自己开脱责任,一开始,他们说这场战役是中**队的擅自行动,随后。又改口成为“协约国联军的联合行动”,当面对民众质疑为何法军未能参加时,“尚蒂伊”先是解释着“法军的主力在凡尔登、在索姆河正面战场被牵制”,随后,又不得不解释着什么“如地狱一般的战场,或许。只有中国人才适合那里”。

    总之“尚蒂伊”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解释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甚至不能解释,因为对中**队的“歧视”使得他们认为“好吧,让中国人自己去送死吧”,所以。他们总要找到这样,那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甚至还拿出在“凡尔登战役”时,德国报纸和俘虏对其称谓的“地狱恶灵”来证明“不是法军无能,而是华军太狠”。

    甚至就在这场风波还未于巴黎平息的时候,风波还从巴黎吹到伦敦。因为伦敦同样也被中国远征军的凛冽凶猛的攻势吓了一跳。

    就在伦敦正在为7月1日六万军人的死伤而痛苦不已的时候,就在他们为“堑壕战将结束步兵时代”而苦闷的时候,突然“中国远征军正在向德军纵深进攻”的消息,从巴黎传到了伦敦,以至于很多人都在询问个一个问题——中国远征军,中国,是那个国家?他们的军队是如何打破的战场僵持?

    自然的,还少不少一种疑问——英国陆军为何如此的无能?

    结果。自然而然的,英国政府为了让民众相信“英国陆军绝非无能”,就只能去证明其它的一些事情。唐宁街的那些御用文人和幕僚们商量了好几天,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想要证明英国陆军绝非无能之辈,就必须要让英国人相信——中国人更善长于战斗。

    既然那些中**队在凡尔登时都曾被德国人称为“如同地狱恶魔”,有了这么一件“野蛮外衣”,那么索性再给他披上一条“擅战外衣”,那时英国百姓就会相信一个事实——“不是英军无能”了,从而结束陆军在政治上面对的危机。

    于是 那些御用文人们又开始舞动他们手中的笔,一个战斗了五千年的国家,一个千百年来早就将战斗融入骨血中,一个争取民族自由后,立即恢复民族尚武精神的国家,一支视死亡为最高荣誉的军队,通过他们的笔出现在所有英国百姓的面前。

    在他们这回的描述里中国远征军有如汉唐时期中**队的重生,曾经被他们描述为“懦弱的无能”的中国人,变成了在异族奴役下,中国人不愿为异族人服务作出的个人牺牲,而中**队在历史上的事迹也被全部端了出来,比如什么他们击败了匈奴人,然后在他们的追击下,匈奴人一路逃到欧洲,打败了日尔曼人,摧毁了罗马帝国,再到后来的蒙古人,蒙古人只用了十几年就征服了半个世界,可却和他们打了近一个世纪,即便是最后国家毁于“奸臣”之手,一群普通的农民还是摧毁了蒙古帝国等等,什么汉族军队可以轻易的在任何时期击败日本,这个曾经让俄罗斯帝国饮恨国家,在过去的千年间,一直都是中国人“奴仆”,就像两年前,这个不过刚刚恢复民族自由的国家,是如何轻易的击败日本,那个曾轻松打败清国的国家,似乎这也是证明。

    甚至于,他们还拿着西班牙传教士对明帝国的描写,来证明另一个事实“我们所接受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而是一个异族奴役下存活野蛮国度”。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向英国公众表明。这个国家千百年来就有战斗传统,准确的来说是民族,至少他们想让那些公众相信——汉族人的中华民国和满族人的大清帝国的本质上的不同。

    结果这些报道如同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那几份报纸被席卷一空。人们又开始在街头巷尾议论起这支陌生的“中国远征军来”,当然非常自然的,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在这种迫于无奈的宣传中,被建立了起来。

    当伦敦的文人们用历史去证明着某种事物的时候,他们“结论”迅速的被法国同行们所采用,而法国的同行们更是添油加醋的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为法国陆军摆脱责任,中国人打起仗来可以不吃不喝之类的话语,都被他们推了出来,甚至,他们还把壮志 “饥食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拿出来证明另一个事实,这支军队,一但进入战争,就会陷入“彻底的战争疯狂”。绝非“理智且文明”的法国士兵所能相比。

    文字宣传的力量是强大的,自19世纪以来,白种人对于黄种人一直都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而现在,当一支黄种人军队取得白种人军队无法取得的战绩时,这些白种人。总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说服自己,说服自己相信一切事实。

    就像现在,英国人、法国人几乎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这一切,在他们接受那一切的时候,同样也接受了另一个事实。这支“不知死为何物”的军队,是他们的盟友,这是否意味着战争将会很快结束呢?

    素来信奉强者原则的欧洲人极为现实,他们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改变了过去对中国的冷嘲热讽,甚至用尽赞美之词去称赞着中国,过去一直被他们所无视的一切都被重提。什么过去几年间中国所取得的进步,工业上的、经济上的、科技上的,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一个大国,一个强国,至少是一个公平的对话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