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第615章 像风一样的汉子(3)(第1/1页)南明伟业

    鳌拜至今都在养伤,中原大战,他凭一己之力救出了整个大清朝最后的主力大军,要知道那可是在此前差点没被高必正的两把板斧削成刀削面的情况下做到的。突围过程中,他又担当先锋,还连破了朱四精心布置的十八道大阵连营,连大明的兵部尚书堵胤锡都因他而战死。鳌拜的伤可也是不轻,换句话说是极为严重。但是大哥永远是大哥,只要肉身不死,精神上便依然还是传奇,就算是成为了伤病号也依然还是传奇大哥。所以就不允许有人抢了他的镜头,所以谭泰悲催了。咱们都知道顺治帝后来留下的四个故名大臣中的另外三位最后被鳌拜整得有多惨,大家也应该知道鳌拜不仅在战场上是一头猛虎,在朝堂上,他依然是一只猛虎。

    其实历史上的这次事件中,谭泰与鳌拜只是两方扛把子。因为两方手底下的小弟们街头互殴,最后使得两位社会大哥碰头,而他们手底下的小弟,却全都是汉人。在清廷内部,汉人和汉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一般的汉人,还有汉八旗。一般汉人又被分成南人和北人,汉八旗中也有入关前后之分。所谓北人,多指籍贯为辽东、山东、直隶、山西等淮河以北的汉臣。南人多指淮河以南的汉臣。汉八旗的入关前后之分就不必细说了,以前章节中对孔有德和李成栋等人所受清廷待遇的描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御史见风使舵的奏章,推动力是南人与北人之间的争斗。北人的代表是冯铨、宁完我、刘正宗。南人的代表是洪承畴和陈名夏。当然,洪承畴在书中已经归明了,所以这场戏里也就没有他的角色了。陈名夏这个人可以用两个字‘事儿精’来形容,被人评价为“性锐虑疏”,爱出风头,一张大嘴没有把门儿的时候。却因为善于巴结满洲大臣,而跟许多大腕儿交好,尤其是多尔衮生前,陈名夏属于他的派系。可他又同福临派中的索尼关系非同一般,更与多尔衮派中的谭泰交好。

    多尔衮死后不久,大学士刚林、祁充因曾是其党羽,所以被诛杀。事后,御史张煊认清了方向,知道顺治帝是要肃清多尔衮的党羽,便掺和了进来,写了一封奏折弹劾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陈名夏为多尔衮党羽。这可惹恼了吏部满尚书谭泰,敢搞我,小弟,那还了得?由此使得谭泰挺身而出为陈名夏辩护。为此,顺治帝紧急召开议政王大会,讨论陈名夏是否有罪,而谭泰在议政王才能发言的大会上咆哮攘臂,力庇党人。

    顺治帝决定连满汉大臣们都算上,大家一起投票表决,而谭泰又自告奋勇当起了计票员。回头告诉顺治帝:全票通过,执行死刑。不过嘛,被执行人不是陈名夏,而是恩,御史张煊。顺治帝刚刚正式亲政,都已经准备好大赦天下了,所以说就算谭泰不出头,陈名夏最后也会无罪释放的。可谭泰却偏偏要插上一脚,还非要弄死告刁状的御史张煊,最后因为轻信了计票员谭泰的假数据,所以顺治帝答应了。

    御史张煊不但是打小报告,还是在北人的支持下打得小报告。张煊被杀,北人当然不答应。冯铨、宁完我、刘正宗便想要找机会反击陈名夏。顺治帝喜欢穿大明皇帝的龙袍,陈名夏得知后便对自己的死敌宁完我说‘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宁完我听后便立即写了奏折揭发他,然后陈名夏就留发不留头了。

    不过咱们只是将他的结局提前几年说了出来,想要陈名夏死,还得是三年以后的事,毕竟宁完我等人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些小弟打手而已。谭泰却几乎立刻就要完了,因为鳌拜准备收拾他。本来一群小弟打得热火朝天,即使谭泰出现后也不过是冲着对方小弟去的。可不料鳌拜却完全是冲着谭泰来的,想直接找对方的大哥单挑,您说谁能打得过他呀?而此时的鳌拜已经不仅仅是满洲第一巴图鲁那么简单了,他还是顺治帝最宠信的大臣之一。

    想一想鳌拜为了力保皇太极的子嗣继位,不惜与多尔衮拼命的过往,再加上他历来的战功。这样的一位促成了王位继承的人物,哪一位皇帝会不喜欢呢?谭泰以为自己得宠,可终归那只是他的以为而已。为陈名夏出头的事情,被鳌拜大大的利用了起来。陈名夏可是多尔衮一党,而谭泰过去更是多尔衮的亲信,两条线儿这么一串,顺治明白了:“哦,原来你的心还是在过去老上级的那边,是新瓶装旧酒啊。骗取朕的信任,不过是为了保护你的党羽而已。”您说,谭泰还活的了吗?

    好在如今的时局已经不同于历史,大清政令不出辽东、直隶和半个山东。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为了手头已经不多的人才,昭圣太后又出现在了儿子面前,要求他放过谭泰,命其戴罪立功,所以谭泰终于逃过一劫。

    北京城的闹腾咱也就讲到这儿,大清已经风雨飘摇,树人阿济格又跑大同玩儿遁形术去了。昭圣太后,也就是常说的孝庄,不过‘孝庄’是谥号,您见过有称呼活人谥号的吗?召圣太后还想息事宁人,所以虽说谭泰闹腾了几下,却也没搞出太大动静,跟另一个喜欢搞事儿的朱四即将在济南城闹出的动静还差得远。不过这会儿咱还得先说下阿济格。

    倒霉事儿不断的阿济格去北京忙活了好些日子,结果一无所获。回到大同才得到确定的消息,李锦的忠贞营已经把雁门关,宁武关和代州城都占领了。代州长城防线,只剩下偏关在苟延残喘。大同的幕僚没把代州失守的消息原原本本的告诉阿济格,是害怕搅合了阿济格在北京相当一回摄政王的清梦。不过甭管幕僚们的想法多么体贴入微,英亲王都该骂娘了:“怎么会这样?代州防线有关宁军数千,绿营兵近两万人,就算是一只鸟,想飞过去也不容易啊?”幕僚们的回答是:“王爷,一只鸟肯定是飞不过去的,可是对方来了六万只鸟,而且这些鸟这些鸟还全打着关宁军溃兵的幌子。守军全部受平西王吴三桂的节制,那六万只鸟一旦成了守军的领导,代州防线顷刻间便成了白送给明军的节日大礼包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