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九章 成全你(第1/2页)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回到家里,宋铮都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答应范兵兵,他完全可以拒绝的,两个人本来就没什么关系,他也没有义务为了完成范兵兵从一个花瓶进化成为演员的美好愿望就去劳心劳力。

    最重要的是,还要冒着得罪自家媳妇儿的风险。

    林欣如为什么范兵兵掰了,宋铮一直都不知道,反正不可能是因为,范兵兵曾神经病一样的表示很喜欢他,想要和他在一起。

    这主要是因为,宋铮能感觉到,林欣如对待范兵兵的防备,从来都不像对待周讯那样严防死守。

    还能因为什么?

    宋铮想不明白,也懒得去想。

    可是答应了的事情,宋铮不想反悔,只能认命了。

    不过说心里话,想要写一部,或者干脆点儿说,抄一部范兵兵能够驾驭的剧本,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关于范兵兵的演技,宋铮一直都觉得始终都处在靠谱和不靠谱之间,真正遇到她适合的角色,那绝对能演出百分之二百的功力,比如《手机》里的武月,如果角色本身就不靠谱的话,那么范爷能直接在镜头前面,将这种不靠谱无限放大。

    所以,要完成对范兵兵的这个承诺,还真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宋铮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在那些成功案例当中寻找。

    不过,宋铮看过的范兵兵演的电影还真不多,关键是范爷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很多,更别说留给人们印象深刻的角色了。

    根据前世的记忆,范兵兵成名之后,好像一直在忙,打开电视机,或者买份报纸,很容易都能见到她那张美的仿佛不在审美定义之内的脸。

    但是,除了给人们留下深刻到无法磨灭程度的《还珠格格》里的金锁之外,范兵兵还演过什么?

    不是铁杆儿粉丝,还真不好回答。

    宋铮现在能想起来的,他看过的范兵兵出演的电影,也就那么几部,《墨攻》,看这部电影其实主要是冲着宣传时极度宣扬的战争场面去的,《苹果》,理由和大多数的男人相同,《观音山》,看这部戏其实是冲着李玉去的。

    而其中最为成功的,毫无疑问就是《观音山》,范爷还凭借着此片,获得了东京影展的影后桂冠。

    其实后来,范兵兵还因为出演冯晓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再夺影后殊荣,只可惜,宋铮没看过那部电影,尽管有人说,范兵兵在那部电影里奉献了自己的玉.臀,宋铮也没去看,因为前面有张仪谋的《秋菊打官司》珠玉在前,冯大炮也不过是在拾人牙慧,故作深沉罢了,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于是,目标就有了,没错,就是《观音山》。

    不为别的,就为范兵兵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值得称赞,她不仅凭借此片获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后”称号,更是奉献出从影以来最精彩的表演,证明了自己绝非花瓶,而是刻苦用功的好演员。

    她在本片中扮演的南风,来自不幸家庭,继父虐待母亲,母亲却逆来顺受,她对这一切感到既愤懑又无能为力,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只能混社会,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在陈柏林、王鹤隆扮演的两个死党身上,因而整个人的感觉都显得十分“街头”,性子烈,重情义,随性不羁,无所顾忌,为王鹤隆打抱不平酒瓶拍脑袋鲜血直流,狂吻同.性的一场戏,就是这种“街头”性格的最佳体现,也是范兵兵在整部影片中表演最震撼人心的时刻。

    同时,南风的内心深处还有柔软孤独的另一面,有一种改变一切的渴求,她希望继父能不再酗酒打母亲,希望陈柏林能大胆地回应自己的爱,希望从张爱嘉那里找到母爱的感觉,角色性格的两面性,在影片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纠结的心态,将当代底层青年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兵兵在表演方面,从外在造型和内在气质,都精准地把握了角色身上的底层生活质感和介于迷茫无助和游戏人生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将角色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彪悍,暗恋陈柏林而得不到回报的失落、对张爱嘉母爱投射的渴求,以及面对家庭问题的崩溃等情感状态表现得十分到位,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很容易感受到角色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抓人的力量感。

    范兵兵似乎非常擅长诠释这种觉得,看看这他出演的《苹果》、《日照重庆》、《观音山》这些低成本的现实题材文艺片,就能看出她喜欢扮演平凡中蕴含个性的底层女性,不着脂粉的素颜打扮,明显是要跟她在商业大片和杂志写真中的时尚精致形象拉开距离,显示出范兵兵突破自身形象、追求艺术个性的一种尝试,也展现出范兵兵清楚自己最擅长演绎这类角色的自信。

    具体到表演层面,宋铮也感觉范兵兵在诠释这类角色方面确实很有天分,对女性角色细腻敏感心态的把握,展现当下年轻人复杂而微妙的生存状态是她的长项,这些优点通过她的一个简单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能很鲜明让人感受到,展现出她“宜静”演技优势的一面,这也是《日照重庆》和《赵氏孤儿》范兵兵的戏都不多,但仍能给人留下较强印象的原因。

    范兵兵既然想要突破自己,朝着演技派的路子上走,宋铮也乐于成全她,亲手为她打造一部代表作。

    一部电影是否是一个演员的代表作有两个关键因素,一点是绝对的主角地位,这里既关系到演员戏份的重要程度,也包含了演员在宣传中的关键作用,另一点则是影片在市场的票房表现与口碑反映,显然,这里的口碑指的是对演员表演的反映,这两点简单概括起来即戏份重与反应佳。

    当一个明星能在电影本身与营销系统中“挑大梁”的同时,还能获得市场的肯定,其演绎生涯必然又步入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观音山》在前世成为了范兵兵演艺生涯事业的里程碑的原因。

    将记忆之中的观音山提取出来,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故事的大致脉络,宋铮记得都非常清楚,而且,抄了那么多,宋铮在文笔上的功夫也算是不差了。

    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宋铮就把剧本给写了出来,从头到尾读一遍,感觉就算是比之原版,也只强不弱。

    林欣如不知道宋铮在干什么,也没有问,像这样神神叨叨的把自己关起来,闭关修炼,她也早就习以为常了。

    所以,宋铮还在挑灯夜战的时候,林欣如已经哄着孩子睡着了。

    做完了最后的修改,宋铮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活动了一下酸疼的双手,点燃一支烟,让大脑放松一下。

    手机铃声响起,宋铮拿起来一看,是范兵兵打过来的,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

    “喂!”

    对方半晌没有应声,就在宋铮不耐烦,准备挂断的时候,范兵兵说话了。

    “我~~~~~~想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宋铮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

    范兵兵叹息了一声,语气带着点酸涩,道:“我们必须用这种方式说话吗!?”

    方式!?

    这女人十几个小时之前,可是连威胁都用上了,那个时候,怎么不讲究一下说话方式?

    宋铮很想挂断电话,然后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剧本给范兵兵,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可鬼使神差的,就像他答应给范兵兵一个剧本一样,居然就在电话里,将整个故事和范兵兵说了。

    范兵兵听得很认真,她打这个电话,原本只是担心宋铮会因为她的逼迫,随便拿出一个剧本来敷衍她,可是听完宋铮讲述的这个故事之后,她真的被打动了。

    这是一个好故事,一个讲的很小,但是却呈现很大的故事。

    几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彷徨无地的茫然转侧,一个叫做“观音山”的火车小站,记录下了他们这段生活。

    说是励志也好,说是青春展示也好,说是残酷的扫描也好,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执着于这个,这个故事就会显得一无是处。

    单纯的去品读这个故事会发现,它会在最不经意之间,打动人的内心,人们去看电影,寻求的就是一种光影的安慰,或者是寻求的一种情绪的释放,使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太多的压力得以宣泄。

    所以,在电影院,一些情绪是会被放大的,比如看喜剧片,当一些高校的桥段来临时,人们可以在电影院的阴影中得以放肆地大笑,而如果同一影片在家里看碟,则可能这种就没有这么大,或者是笑的不会这么放肆,或者是有些桥段在影院之外压根就不会感到好笑,但在电影院里却会感到好笑。

    同样,一些大场面,在电影院里人们可以感到震撼,而在硬碟里却可能会感到小儿科。

    这就是电影院的效果,阴暗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放松了心态,在别人的故事里,将自己的感受投进去,然后跟着荧幕而忽喜忽悲,短短两个小时,使得自己还原为一个本真的自己。

    这个故事没有一个大的环境,人物设定也是几位刚刚接触社会的青年人和一位处于丧子之痛的中年母亲,重点阐述了两代人从开始的排斥,到最后的相互感化升华的过程。

    这个套路并不新颖,访客与屋主之间的故事在之前的《我们俩》已经讲完了,宋铮自然不会走这样一个老套路。

    当然,这个故事也的确很深入的探讨了两代人的隔阂问题,作为80后的人们最是很有体会的,80后童年时期并没有踏入一个像如今物质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年代,那时候要闭塞的多,父母的家长观念也要深重,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家长的督促甚至干涉,而矛盾到了孩子逆反期的时候就越加彻底了,如果没有打开这个结,两代人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了。

    三个年轻主角身上就尤为明显,南风的父亲是个酒鬼,在她童年中就深深烙下了父亲打骂她的母亲,无所事事的印象,当老了没有爆发的能力的时候,女儿对父亲的态度显得颇为矛盾,是宽恕还是继续仇视?

    丁波一直龃龉于父亲当年没有及时去救治已故母亲的心结之中,当他父亲再娶的时候,他甚至不希望母亲的遗像被摘下的事实。

    肥龙从小体型肥胖,受人歧视,而做小生意的父亲却不闻不问,只会以物质的方式去表现父爱。

    而房东太太却是一面镜子,当年轻人埋怨父辈的时候,这个镜子照见的是父辈对子女那无尽的爱,父母的爱是什么?

    房东太太的儿子因车祸而死,她却不想注销儿子在户口本上的身份,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都坐在那辆出事故的车上痛哭流涕,深远的佛理和年轻人的激励,甚至不会让她抹去儿子的远去,从而让她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痛苦。

    所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父母一辈,明明是真爱彼此的?

    究竟什么让他们越来越远?

    这条隐形的鸿沟,也许永远都是羁绊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分界线。

    房东太太的角色对于三个年轻人来说,是一面直指人心的镜子,那么相反,三个年轻人对于这位房东太太来说,就是一把可以让她走出伤痛的扶梯。

    虽然开始价值观的不同让他们吵闹不休,但年轻人的活力,让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