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幽州洛阳两无奈(第2/2页)穿越三国之静水深流



    “也不一定。只是文若之前收到冀州牧韩馥几封书信。文节公信中几次诚邀文若前去冀州,文若先是还推拒,现实推拒不过,虽没决断却也正和家中诸位长辈商量呢。”

    蔡妩偏头凝思:荀彧到底有没有受邀去冀州这事她不记得,反正就算这会儿离开,他后肯定也拐到曹操那里。只是郭嘉那里是怎么打算?看他又是卖地又是遣人,这分明就是准备后路了嘛。

    晚饭时候,蔡妩趁着请人专门跑到郭嘉书房问出这个问题,郭嘉手点着地图,头也不抬地回答:“你说咱们?公则他们倒是给我来了几封信邀我去他们那里:时下讨董联盟刚成,本初公讨董盟主,倒是颇有前途。只是毕竟未见真人,传言不可信,还是耐心等待,看看时局到底如何吧。”

    蔡妩瘪瘪嘴:她倒是想郭嘉干脆哪里也不去就窝颍川陪着她,甭管什么袁绍还是曹操,跟他们都没关系。可她自己也都知道这不可能。不说郭嘉心思抱负是什么,就单单想想万一他真答应她,一身才华不得施展、堪堪埋没,她自己就觉得万分膈应,透不过气来。

    蔡妩想自己八成是不知道哪辈子欠了他什么,不然那么多人里自己怎么偏偏看中他?对着别人她能头脑清醒应付自如,对上他就偏偏束手无策,只能任他折腾呢?

    之后,蔡妩就没问过郭嘉这种类似问题。反正他自己有谱,她还是省省力少操那个闲心了。

    郭嘉倒也稳得住,郭图辛评那头一封接一封邀请信,他居然全都逍遥处之,还跟着俩人玩太极,不说答应也不说推脱,就这么吊着,把人郭图辛评那边气恨不得抓着抽他一顿。

    不过三月份时候,发生一件让郭嘉荀彧他们都再也忍不下去事情:讨董盟军,兵逼洛阳。董卓挟持皇帝西迁长安。临走席卷洛阳珍宝,砸坏宫室,一把火烧了洛阳城。

    三百年国都付之一炬,十几代经营化为焦土。洛阳数以百计官员因反对董卓迁都被杀,无数文士名流不甘离都,自殉城。二十万洛阳百姓离乡背井,从此踏上漫p>

    髑2p>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郭嘉那天没去书院,把自己关书房,一天不曾进食。蔡妩心中疼惜,几次到书房徘徊,却终究都没有推门进入:他生大汉,长大汉,不屑过官军,嘲讽过朝堂,哀恸过清流名臣去世,调侃过外戚宦官争夺。只这一切都还说明:纵然大汉离乱,他也曾对它抱着一丝希望。

    可惜董卓一把火烧也是大汉。国都被焚,化为焦土不止是洛阳城,还有他心中曾经有过一丝中兴梦。现梦碎,成了他心里扣:她打不开,解不了。只能盼着他自己想通。

    对于董卓此举,她亦是愤慨非常,只是她记忆历史里有过比这严重国耻:火烧圆明园,火烧北京城,南京大屠杀……等等等等。灾难重复会让人逐渐麻木,失去初哀恸,只余下惆怅叹息。

    她试着理解这个时代文士们心中所想: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愿离开?为什么自殉城?想来想去,发现自己终究是个伪文青,到底还是差着一筹。中国文人总是出人意料,平日里迂腐寒酸,看着让人生厌,到此时却又生出一种不屈风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硬骨头,看着让人可恨可憎,又可佩可敬。

    那天郭嘉书房里待到很晚,来开门出来时就见到门外蔡妩一脸担忧地看着他。

    郭嘉对着妻子扯出一个很勉强笑意,然后仰头闭目面向天边,唇间划出一声让人听了心酸不已叹息,语带着哀恸沉郁,像念悼词一样:“大汉……完了……”

    作者有话要说:我觉得三国所有智将谋臣,英雄枭雄都会一个类似心路历程。因为毕竟他们从小受教育不是推翻汉室,图谋造反,而是类似报君报国。郭嘉心性肆意,即便对汉室没那么多忠诚,但他应该也有这个经历。只是和其他人相比,他豁达,通透,所以他比曹操比荀彧他们醒都早。

    嘛,这章修改了以前番外部分,调整了下顺序和细节内容,以前那个放卷尾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接受不能,于是调整结构。

    下章嘛,下章咱们二姑娘该有闺怨了。

    后还是老话,要收藏ing,要评论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