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宫中对(三)(第1/1页)回唐

    十二月份的长安,天气还是很冷,太阳出来,暖和的阳光从湛蓝湛蓝的天空洒落,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因为临近年底,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出行的人们依然很多,然而城北的皇宫之中,除了宫中值守的侍卫,便只有侍奉的宫女和宦官们往来忙碌。倒是显得有些冷清。

    一辆马车沿着长安城大街往大明宫而来。马车在望仙门停住了,从车上下来一人,五六十岁模样,脸型消瘦,神情威严。这人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城门,微摇了下头,随即迈步往城门处走去。早有值守的侍卫过来,看到这人,恭敬地迎接了进去。

    大明宫承香殿,殿门口站立着侍奉的宫女和宦官,在冰冷的空气中有些颤抖。温暖如春的承香殿中只有三人。

    李隆基斜坐在暖阁的软榻上,从高力士手中接过有些烫手的茶壶,双手抱着。

    李隆基看着站在面前的李清,有些急切的问道:

    “是什么方法?”

    “朝廷为了纠察百官,肃正纲纪,专门设有御史台,独立于三省六部之外。诸御史不惧权贵,风闻奏事,凡事可直达圣听。微臣以为朝廷可以设专门的报馆,刊印内参,替圣上搜集民事,勘察民情,内参可直接送达圣上案前,以便圣上能够真实的了解民间详情。”

    李清站在一旁,见李隆基的脸上有些犹豫,接着说道,

    “内参的刊印必须掌握在圣上手中,圣上可以派得力尽忠之人负责此事,外臣不得插手。

    “内参不必像报纸一样发行,次数也不用太多,只需要对朝堂内外的重大事件做真实的记录,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呈现在圣上面前即可,届时自有圣上定夺。这样一来,圣上不会受宫外报纸刊载内容的影响,同样不怕有人干扰或干涉报纸的报道而蒙蔽圣听。”

    李隆基仔细听李清解说,边听便思考,待听到最后,微微点了下头,过了片刻才说道:

    “如爱卿所言,内参独立于百官之外,替朕体察民情,监察百官,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不过,这报纸也只不过是爱卿所创,刚刚出现,内参又有谁会办呢。”

    李清说道:

    “报纸的创办并不是什么难事,圣上门下群贤毕至,创办内参定然不会有任何问题。圣上可以择有才学、忠心耿耿之人负责此事。”

    李清提议创办内参,其实也有很大的风险。内参的出现一开始注定会烙上李隆基身边之人,也就是李隆基信任的这些宦官的印迹。

    这时候的李隆基对身边服侍的这些宦官们极为信任,例如派宦官监军、命宦官协办重大案件等等。这时候的高力士等人因为李隆基的宠信,权势已经很大,外臣之间,很多人对李隆基身旁的这些宦官们也是百般奉承。

    依照李隆基这时候的行事风格,这内参估计会落在这些宦官手上,无形之中宦官们的权势就又大了一分。

    虽然李清比较欣赏高力士,但是对于宫中其他的宦官李清倒是有些厌恶。后来的安史之乱朝廷没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太监们监军造成的,边令诚无疑是其中最让后世痛恨的一人。

    不过这时候李清还没有见到令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些盛唐的名将屈死的太监边令诚。

    “既然这是爱卿的提议,不如朕就交给你来负责内参一事?”

    李隆基突然道。

    李清正想着李隆基会让谁去负责内参,猛然之间听到李隆基的话,心中一惊,忙上边一步跪下,急道:

    “微臣不敢。”

    “嗯?”

    李隆基看着李清,询问道:

    “爱卿深得朕之信任,又兼熟悉报纸创办,正是负责内参最好的人选。”

    李清说道:

    “微臣愧不敢当。内参之事责任重大,微臣年幼,才疏学浅,对朝廷、百姓之事知之甚少,恐误了圣上的大事。另外,微臣还是《长安时报》的创办人,既然负责外报,对内参一事更应该避嫌。微臣恳请圣上收回成命。”

    不管是不是李隆基的试探,李清都不想跟内参有太多瓜葛。以后内参创办起来,若是掌握在宫中的宦官手中,这些人难免会跟宫外的百官产生更大的矛盾。李清现在可不想跟外臣们作对。

    即便是掌握了内参,手中有了一个权力极大的王牌,李清也不想沾惹。

    李隆基见李清拒绝的坚决,摆手说道:

    “也罢。内参一事容后在议,若是其他人有什么不懂之处,爱卿还要给他们指点才是。”

    “是。”

    李清回道。

    正说话间,外面站立的内侍启报:

    “圣上,李丞相求见。”

    一身寒气的李林甫进到殿中,给李隆基见过礼,抬头看见站立在一旁的李清,眼神动了下,又瞧见李隆基身旁的报纸,知道两人之前应该是谈论过《长安时报》的事情。

    李隆基看着李林甫,笑道:

    “丞相冒寒入宫,不知有什么要事。”

    李林甫答道:

    “圣上,臣入宫正是为这《长安时报》而来?”

    “哦,丞相也知道这《长安时报》?朕刚回宫,今晨才知道报纸这一新奇之物,丞相既然为《长安时报》而来,不知有什么说法?”

    “微臣日前见到这《长安时报》也颇为好奇,不过事后一想,这报纸的出现有很大的弊端。”

    李林甫说道。

    “丞相接着说来?”

    李隆基接话道,

    “刚才朕跟李爱卿也说起这报纸的利弊,不知道丞相有什么看法?”

    李林甫应了一声,又看了李清一眼,接着说道:

    “臣听说这《长安时报》刊印近万,传播极广,近几日长安城中尽皆议论报纸一物,臣也暗自惊叹这报纸影响竟然如此之大。不过正是因为影响巨大,产生的弊端也更大。

    “报纸是私人所办,上面刊印的事物难免驳杂。若只是登些诗词或者风雅趣事倒也无妨,但是如果有人把不利朝廷之事或者把妄议朝廷的言论刊印在报纸上,难免对朝廷威信造成损害,若是有人凭报纸攻讦异己,不免会使朝堂动荡。长久下来,终会成为祸患。……”

    李林甫还想往下说,李隆基哈哈笑道:

    “丞相所虑甚是。刚才李爱卿也提及此事。李爱卿,把刚才之事说与丞相听。”

    李清站出一步,给李林甫见礼,笑着说道:

    “李相来之前,圣上跟下官说了应对之法,我说与丞相听,请李相判断判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