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世说新语,一步绸缪(第1/1页)回唐

    天宝五载的新年,依旧是在歌舞升平中度过,长安城在新年的三日狂欢过后,迎来了最新一期的官方报纸《明报》。

    《明报》的销量维持了第一期三万份的数量,报纸的内容主要还是介绍长安城新年期间的民生消息,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圣上李隆基在元日当天与万民同乐的场景。文章执笔是翰林院中一名姓范的学士,整篇文章花团锦簇,道尽元日之时繁花似锦的景象和万民狂欢的盛景。

    长安城中很多人除了阅读《明报》,翘首以盼的还是想看看另外一份报纸《长安时报》到底会刊载些什么内容。不过随后传出来的消息倒是不比出版一期新的报纸带来的影响小,《长安时报》并没有计划在这几天出版新的报纸,原因嘛,是因为刊印《长安时报》的文渊斋放假了。新年的这几天文渊斋没有开门,所有的伙计都放了假。

    “放假”一事来的新鲜,长安城人们几乎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严格来说,文渊斋里面的伙计是李清家的奴仆,既然是卖身为奴,哪里有什么放假的说法?更不用说这次放假还耽误到《长安时报》的发行。

    但这次“放假”事件在长安城中的议论就远胜官报上面的所有消息。自从有了官报《明报》的创刊发行,世面上仅有的两样报纸就成为了竞争的关系,虽然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人们谈论起任意一方的时候,都会拿出另外的一方做比较。

    《明报》第一期大手笔的印刷了五万份,仅在长安城就销售了三万有余,远远胜过《长安时报》的一万份。很多人都在议论《长安时报》是不是会被《明报》给比下去,慢慢地销声匿迹。

    特别是长安城中关注报纸的学子们,在比较了几期《长安时报》和《明报》以后,发现对于时事消息的报道,官报往往比明报写的更加有文采一些,从诗词文章的角度来看,官报更是略胜一筹,而《长安时报》上面的报道更加白话,就连上面刊载的小故事也是如此,几近白话。

    “前两日我们去侯府拜访李侯的时候,李候对《长安时报》还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谁知道《明报》都出最新的一期了,《长安时报》竟然放假,也不知道这位小侯爷是怎么想的?”

    坐在朝元客舍前面的大堂里面,听到有人在讲着这几天报纸的事情,李少阳有些不解的说道。

    大堂里面人并不多,新年过后的这几天,人人都在忙碌,王和之、刘晏等人也参加了不少的酒宴,难得地聚在一起,聊一聊这些天的见闻。

    “不是说文渊斋放假了吗?店中伙计都不在了,哪里还能印刷报纸。”

    裴元俊轻声说道。

    “说不定有其他的原因。自《明报》创办以来,销量远远超出《长安时报》,可能给了李郎君不小的打击。也可能是《长安时报》缺少人手,没有合适的东西刊载。”

    想着前些日李清上门请几人帮忙筹办报馆一事,王和之小声说道。

    《长安时报》的放假传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长安城,一直在关注的刘晏、王和之等人自然在第一时间就听到了消息。不过在上次前去侯府拜访李清的时候,李清并没有透露文渊斋放假的消息,这多少也让王、刘等人莫名其妙,甚至于觉得李清创办《长安时报》只是一时游戏,并没有当真。

    “文渊斋的伙计都是侯府的奴仆,即便李郎君想表现一下作为主人的仁慈,也没有必要非在这时候放假,而耽误了《长安时报》的发行。”

    李少阳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看着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刘晏,王和之问道:

    “刘兄对此怎么看?”

    “至于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猜不透,不过既然李郎君能过来这里,这《长安时报》肯定还是要办下去的。不光《长安时报》会办下去,其他新的报纸也会不断的出现,我听说有人正在筹办报纸一事,想必过不了多久,长安城就能看到新的报纸了。”

    刘晏放下手中的酒杯,肯定地说道。

    “《明报》来势汹汹,其他报纸可能出现,《长安时报》以后如何发展还是未知之数,不知道李郎君是怎么想的?”

    王和之顿了顿说道。

    “想这么多做什么,既然你们已经打算助那位小侯爷一臂之力,只管做好自己的就好,凭几位仁兄的才华,在报纸的内容上自然不会输给《明报》。”

    裴元俊劝慰道。

    “哪里有这么容易,且不说《明报》报馆里面的编辑都是朝廷中有名的学士,我等才学未必更好,就单单发行报纸所需的钱财就不是小数。《明报》的发行因为有官方的背景,不用考虑发行成本的事情,而《长安时报》这种民间报纸却不能不考虑。”

    刘晏想了想,接着说道:

    “我算了一下,《长安时报》前几期虽然发行过万,但是好像还是亏损,随着其他报纸的不断出现,《长安时报》发行的空间变小,盈利越发困难。而《长安时报》是侯府在支撑,上次你们也都看到了,虽然说是侯府,但是里面的规模、装置等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子爵府,侯府怕是也没有太多的钱财支撑,到时候若是因为钱财不济而导致《长安时报》停刊,岂不可惜。

    “既然我们答应了帮李郎君筹办报馆一事,这《长安时报》以后的发展自然也要考虑。”

    “看来刘兄以后不但要为这报纸的内容谋划,还要为《长安时报》的钱粮谋了。”

    李少阳笑着说道。

    王和之、裴元俊也摇头笑了下,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不过心中却有一丝忧虑在。

    大堂之中,仅有的几个客人边喝酒边聊天,聊的好像是《长安时报》第一期上面刊载的崔莺莺的故事。这几位客人并不是朝元客舍的书生,而是住在附近的通善坊中的长安普通居民。

    王和之、刘晏四人看了一眼闲聊的几人,见说的不过是一些虚幻的故事,皆摇了摇头,心中想着人们谈论《长安时报》还是说的前几期的事情,过些日估计就没有人再谈这些了。

    而四人并不知道的是,李清办报纸的初衷正是为了传播些什么,而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有人在谈论上面刊载的崔莺莺的故事,也正是李清希望的所在。

    而同一时间,长安东市文渊斋,紧闭的店铺里面,推掉一切应酬的李清正跟贞焕还有数名伙计在优化活字印刷最后的工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