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精彩纷呈(第1/1页)独断大明
朱栩眼神里笑意暗藏,看着尚廉,微微点头,道:“国相能有如此为国之心,朕深为钦佩。既然你能做出如此牺牲,朕也不能熟视无睹。朕可以答应你,不管内阁与兵部的计划如何,留在首里的的军队,绝对不会低于三千人!另外,朕会命兵部在萨摩藩增兵,倭国想要入侵琉球,必先进攻萨摩藩,若是萨摩藩遭到进攻,我大明的海军,必将第一时间驰援,确保琉球不受危险!”
虽然三千人少了些,但有萨摩藩顶在前面,尚廉还是大喜,跪地道:“臣谢英明神武大皇陛下对我琉球的庇护与垂怜,我琉球必对大明忠心耿耿,永世不变!”
尚婧心里的大石缓缓落地,轻轻起身,抬头看向朱栩。
这还是她第一次近距离,认真的看着这位大明皇帝陛下。这与她父亲说的,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这位大明皇帝没有传说中的果断,睿智,战略超前,行事凌厉,反而尽是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进退失据之色,这令她倍感失望。
她心里暗自叹了口气,打算回去与她父亲说说,不要让她进宫。她理想的夫君是运筹帷幄,行事果断的伟男子,眼前的大明皇帝——配不上她。
朱栩不冷不热的点头,转头看向李倧,李珲,道:“你们怎么看?”
李倧,李珲两人对视一眼,两人头上出现细细的冷汗。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现在就摆放在他们面前,如果去国号等于亡国,不去国号还是亡国,唯一区别就是朝鲜是否还控制在他们手里。
现在大明在平壤有一支三万的军队,在济州有一个海军基地,人数在两千。尽管今天刚刚观看了大明的演武,知道大明军队纪律俨然,昌武盛,国祚不朽!”
朱栩微笑着摆手,道:“维护藩国,是朕义不容辞的责任,贵使请坐,诸位举杯,今日,不醉不归!”
南掌使者自然是感激肺腑,端着酒杯,遥遥的敬着朱栩。
南掌使者认为事情解决了,大部分人也觉得朱栩处置公允,心生佩服,都面带笑容的举杯。
但是有两个人的表情不太一样,一个是科尔沁大汗巴达礼,他双眸放着精光,喜形于色。一个是察哈尔的使臣安达山,他冷汗涔涔。
明朝传出的风声,多尔衮就是从沈.阳出,进攻察哈尔,在巴达礼来看,这是明朝决意讨伐察哈尔!对安达山来说,多尔衮脱身出来了,那明朝讨伐察哈尔已经是板上钉钉!
四月一号!
两个人,一个胃口大开,一个食不下咽。
张筠指挥着宫女上菜,眼见‘政务’结束,她开始说话,赐下一些东西,调和大堂里的气氛。
众人有的是开心大笑,配合,有的是艰难举杯,喝的都是苦酒,有的根本就是强颜欢笑,食不知味。
朱栩笑着看着这些人,眼神微微闪烁。大明北方,东方,南方,西方的使臣,国主,差的就是漠西蒙古占据的那一块了。
这次的宴席,总体来说是相当成功的,在一片和谐中开始,在和睦中结尾。
诸位使臣,国主颇有些难舍难分,望着朱栩离开的背影,神色相当复杂。
现在的大明,仿佛又回到了两百年前,当年的成祖皇帝,呼号天下,莫敢不从,南征北战,从无敌手!
现在的大明,尽管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看似从容,宽和,可谁都不是傻子,加上大明这不到十年的剧变,谁敢小觑他?
一群使臣,国主都带着重重心事以及酒气,相继离开,各自回到安排休息的房间,犹自难以安寝,辗转反侧难眠。
朱栩也喝了不少,在张筠给她脱掉衣服,换上常服后,坐在椅子上,长吐了口气。
张筠见朱栩面露疲惫,过来揉着他的肩膀,轻声道:“皇上,臣妾已经让人去煮醒酒汤了,再等一下,就可以睡一觉了。”
朱栩目光看着前面,摇头道:“睡不了了,得尽快回宫。”
张筠一怔,在她看来,刚才的宴席完全掌握在朱栩手里,应该没什么问题才对。尽管心里有疑惑,她却没有问出来,只是稍微用力的给朱栩揉着肩膀。
朱栩坐在那,心里还在思索。
琉球一事,算是基本解决了,日后慢慢发展,融合就是,倒是朝鲜,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所谓的倭国十多万大军齐聚九国岛,这自然是夸大,有明朝在里面的暗中运作,实际上也就四五万,主要是镇压岛原附近越演越烈的民变。这些民变中有明朝以及萨摩藩的影子,所以比历史上更难平定,德川幕府正在调集更多大军。
德川幕府的目的迟早会被戳穿,到时候朝鲜的态度肯定会大变,这次机会就算错过了。
“看来,还得继续施加压力……”朱栩双眼眯起,轻声自语道。
这个时候,在昆.明外的官道上,一辆辆巨大的马车,有三四匹大马拉着,两辆并排,飞驰向北。
这些马车里,坐着三十多个士兵,从装备,服饰上,一看就是建奴的骑兵。
这些马车迤逦数里,畅通无阻,以最快的速度飞奔。
沿路早已经安排妥当,这是兵部的一次尝试,以长距离,快速的运送兵马,粮草。由于有水泥路,无惧泥泞,可以一路畅通。路上的驿站,早就准备好了地方,马匹,粮草等来替换,休息。
兵部的人马在实时的观察,记录,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
这是一次尝试,对大明来说很重要,也事关以后的军事布置,作战方式方法,是以,哪怕在这个时候,兵部以及内阁都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同时,京城的朝报,六部的报纸紧急外号也迅速刊出,飞快的发放到京城的大街小巷。
朝报颇有些高屋建瓴,从这次演武的性质,目的着手,言称‘武以成和,武以卫和,武以长和’,宣扬大明的这次演武是为了保卫大明,保卫和平,保卫藩属。立意宏大,深远,还提出了‘明藩一体,唇亡齿寒’的论调。
六部的报纸,则从各个角度来禅说这次的重要性,言中词外都是高呼大明武力,警告宵小,表达了推动‘新政’矢志不移的决心。
内阁,六部都是各有心思,充分的在报纸上表露出来。
这在京城迅速引起一番热议,百姓们自然是兴奋,国家强盛是所有人的愿望,口口相传,热闹沸腾。
但很快,一道奏本飞入内阁,司礼监,令内阁,司礼监都不得不重视,因为这是一份联名的奏本,朝野内外,高达数十人,不乏天启以前的尚书,侍郎,郎中,给事中,御史还有就是在野的大儒,声动一方的名宿。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