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三年复辽(第3/3页)军阀治世

犀利,此事甚易。然建虏以骑兵为主,擅长游走作战,因此攻复辽东全境并不代表辽东能够平靖,十年之内,臣必能屠尽其族。”

    “陛下不可,复辽岂是这般容易,不可重蹈袁贼之祸啊!”一个官员突然扑了上来,跪在了崇祯脚下凄声喊道。

    “陛下,袁贼岂能与赵将军相提并论。袁贼当年蛊惑圣上时,乃是要圣上全力复辽,辽饷天数与之,却不见丝毫成效,反让建虏打进关内,袁贼又避而不战,自是祸害。赵将军千里勤王,毙死建虏五万,岂能污其为贼?且赵将军不需朝廷半分钱粮,陛下何爱两万船匠?成即国之大幸,不成则与国无损。”吏部给事中出列向崇祯进言道。

    崇祯点了点头,看向赵岩,问道:“赵爱卿,此言当真?”

    “自是当真,臣于建虏有家仇在身,三年潜心练兵复仇,把握已是甚大。若陛下能调两万船匠赴登莱,即可成事。”赵岩说道。

    “不成又如何?”温体仁这时突然问道。

    “若三年不复辽东,我便归隐山野,不问兵事。”赵岩对温体仁冷哼了一声。

    “好,赵爱卿即出此誓,朕便调两万船匠与你。”崇祯当即决定道,若能用两万船匠换来辽东,这买卖可谓划算之极,换不来也没有半点损失,可谓稳赚不赔的买卖。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赵岩心中大喜,想不到还真让他给匡到了两万船匠,只要这些船匠调到登莱,造船速度就能暴增数倍。

    百官面面相觑,却也不再多说。

    这的确是一个很划算的买卖,他们也找不到半点反对的理由。温体仁身为首辅,对崇祯的心理把握得再是明白不过。

    赵岩大骂朝中官员,只会引起皇帝的好感,因为皇帝对百官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矛盾,崇祯也知道卖官鬻爵之事,不久前崇祯还问他是否用拈阄的方式选官,以杜绝卖官之风。

    所谓拈阄,就是抓阄,皇帝亲自主持授官,在殿中供奉明太祖神位,让选中做官的人鱼贯进入,先在神位前跪拜,接着由后一人代前一人拈阄,阄上书明何州何县,一律即刻赴任,不准逃避。

    这样的选官方式,可谓是千古奇谭,但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崇祯的无奈。不过此时崇祯还在考虑之中,不过抓阄之法十有八九是要施行。

    由此,再行反对也是无用,甚至还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