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激动(第2/2页)我的大明新帝国
来。
朱瞻基双手下压,这才让台下逐渐平静,然后开口说道:“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台下众人本来刚平静下来,听到朱瞻基的这篇演讲,立即又沸腾了起来。
不过所有人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只是一个个激动的脸色发红,许多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特别是朱瞻基说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忍受不了这种刺激,晕厥了过去。
朱瞻基也暂停了演讲,让其他人把他们掐着人中救醒。
这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非常契合今天的环境。面对这些大明的最优秀人才,朱瞻基当然要大大夸奖一番,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拼搏精神。
当然,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他这个学渣能记住的,而是他在蓝烟的书房里发现了,立即不要脸地据为己有。
国子监他是早就想来,但是来了之后说什么,他心里却没谱。
他一直在压制儒家,总不能来了之后夸这些学生学儒学的好吧,贸然太高其他知识的地位,也会遭遇一些非议。
这篇《少年中国说》不涉及学术,却又振奋人心,自然就成为了朱瞻基的首选。这里面他只删去了关于欧洲那一句。
毕竟这个时候的欧洲,还处于愚昧阶段,不要说跟大明相比,就连中亚那些国家,都比欧洲强大的多。
胡俨也有些傻眼了,他原本还给朱瞻基准备了一篇演讲稿,但是朱瞻基却没有要。
他的文章写的再花团锦簇,也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
听到朱瞻基演讲完毕,他忍不住低声询问身边的解缙。“大绅贤弟,殿下这文章可是你所写?”
解缙也被震的五体投地,他傻眼着说道:“非也,即便是我,也写不出如此振奋人心的文章。”
他们两个御用的文人都没有写,那就更不可能是其他人写的了。因为假如是别人写的,也必须要先经过他们的审核。
两人都相视一望,有些惊骇地看着台上的朱瞻基,越发觉得看不透这个殿下了。
胡俨忍不住说道:“原本殿下爱用白话,我还以为殿下学识浅薄,现在看来,殿下不是写不出好文章,而是故意要用大白话来说话啊!”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解缙所写,但是天下人皆知朱瞻基是他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也忍不住说道:“殿下本就是大才,他用白话,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听懂他的话。”
而台下的上万学子,听到这篇文章念完,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纷纷跪了下来磕头。
“我郭凯愿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
“殿下英明啊!”
台下杂七杂八的说着,每个人都激动不已,要不是他们都是经历了耕种礼仪的熏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要涌到台前。
他们这些人在刘万他们这些内侍的有意引导下,杂乱无章的口号逐渐变成了三句:
“愿为殿下效死……”
“愿为大明效死……”
“愿为中国效死……”
朱瞻基很满意这样的效果,他右手握拳,一上一下地高举着,用动作带着台下的学子们一起高呼起来。
好一会儿,他才改为双手平压,台下就逐渐平静了起来。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不少人皆道孤不喜儒学,此乃偏见。儒学自春秋兴盛,西汉独尊,形成了我中国一千多年来的社会伦常。孤又怎会对儒学有偏见?但是……”
万事皆怕但是,朱瞻基又道:“但是儒学有着自己的局限,除了春秋大义,社会伦常,对其他学科的压制,已经阻碍了大明的发展……
没有工匠,如何能造出大车,造出大船?一个能救治无数百姓的医师,真的就不比一个士子贡献更大吗?
儒学是基本,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但是每个人不应该被儒学限制住,继而瞧不起其他人。
不管是士子,还是农户,还是工匠,还是医师,都对大明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在儒学之外,掌握更多的能力,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次朝廷选士,孤就已经通告天下,要增加海外时务。所有学子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孤还可以告诉诸位,这只是开始,今后朝廷选士,会逐渐改变现在的格局。八股文做的好不好以后不再重要,只要诸位懂得春秋大义足矣,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将所学用来教化众生。
儒学为体,杂学为用。这将是朝廷以后选士的方向。
今后的朝廷官员,选官也会大变。不懂农学不足为一地职官;不懂算学,不能到户部为官;不懂律法,不足到都察院,刑部为官;不懂军事,不足到兵部为官;不懂格物,不足到工部为官。
所有的官员今后都将会逐渐专业化,只懂吟诗作对,春秋大义,却不知道如何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员,今后将逐渐淘汰。”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台下响起了一阵吸气的声音,显然每个人都非常震惊。
朱瞻基却不怕会引发“官愤”,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官员的行动,即使要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变的。
所以他又说道:“孤知道,要做到这些,需要等到你们都成长起来,不同的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大明建国之初,识字的士子都很少,所以太祖爷爷采用八股取士,许多士子,还没有从国子监学成,就已经被选为官员。
许多官员的能力得不到确认,就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以后只能又逐渐调整。
可是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士子越来越多,边境又安宁了下来。我大明蒸蒸日上之际,更应该将朝廷中心转向民生。
但是从今后开始,每个士子都应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更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朝廷选士,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固步自封,更应该适应需要。
孤准备用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改变如今的选士的标准,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国之肱骨,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而这一切,就从你们开始,从你们这些大明的未来肱骨开始。
诸位,愿不愿意随孤一道。让大明百姓人人有其地,人人有其居。让大明百姓,人人家有余粮,让大明百姓,顿顿能吃肉。让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有新衣。”
这些学生是最容易被蛊惑的阶段,每个人都怀着崇高的理想,抱着经国济民的思想。
他们听着朱瞻基的话,一个个激动不已,用尽全身的力量嘶吼着:“愿意!”
就连胡俨这个已经六十岁的大儒,这个时候也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我要活到八十岁,看到殿下把天下变成他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