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火车(第1/2页)我的大明新帝国

    应天府。

    永乐十九年的春天,比往年时候来的更晚一些。过了正月十五,又下了一场大雪,随后阴雨绵绵,半个多月都没有出太阳。

    寒冷的天气让到处道路结冰,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大困扰。

    二月初二,这是一年龙抬头的日子。往年每年的这一天,朱棣都会率领文武百官,到皇庄耕地,但是朱瞻基不愿意讲这个虚头,加上初二这一日大雨漂泊,就取消了这一道程序。

    对京城赶考的学子们来说,朝廷今年将春闱调整到三月,实在是幸事。

    否则的话,在这寒风刺骨,阴雨连绵的二月,在贡院里面连续考试九天,恐怕真要去了半条命。

    来自大江南北的举人们从各自的家乡来到应天府,眼前的一切完全颠覆了他们的想象。

    朱瞻基对大明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天府就是他的试验田,只有在这里成功了,才会推行全国。

    目前来说,除了专利法,水泥,还有银行对全国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些是全国一盘棋。

    水泥是因为修路,必须在当地建设水泥厂,这些才会到处设厂。

    在其他工业领域,也就水车动力在江南比较普遍,在其他地方只有少数设置。

    不过,工业发展带来的推动,其实早就已经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当中。

    比如说轴承,原本的马车因为没有轴承,车轴容易磨损,断裂。

    但是现在有了轴承,就有了铁轴,有了外面包裹木条的铁轮,载重能力大增。

    虽然大部分百姓不知道这是朱瞻基的功劳,但是这种影响已经从各个层面在改变百姓的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习惯。

    但是目前来说,除了应天府和江南,沿海一带,这种变化在内地的影响还不大。

    所以那些来自内地的学子们看到犹如一个现代工业城市的应天府,那种震撼犹如一个清朝人到了纽约一般。

    这个时候,就有不少学子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所学。

    如果说奇技淫巧就能改变世界,那么儒家学说里面的墨守成规到底是对还是错?

    朱瞻基要求在春闱里面加上海外时政和算学,只是让一些人感到不妥。但是,他们没有质疑的资格,因为他身为监国太孙,他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只有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迁就他,不可能一个未来的帝王会迁就读书人。

    但是,应天府发生的一切,这些读书人越是了解,就越是疑惑,也越是颠覆。

    因为这是完全推翻了他们以前一直认为正确的道理。

    可是如今这一切堂而皇之地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人人可见,却没有任何人能挑出半点不是。

    你说水车是奇技淫巧,但是水车改善了人们的手工操作,能节省人力,还能造出更多的布。

    你说蒸汽机是奇技淫巧,那应天府的百姓唾沫能把你淹没。整个应天府的百姓,包括那些文武大臣们,国子监教授们都在期待着二月下旬的火车通车。

    更别说利用奇技淫巧造出来的火枪,改变了大明人在草原民族面前的被动。前几年,哪怕大明每次打胜仗,人人心中依旧有忧虑。

    那些草原人来无影去无踪,大明每次只能被动挨打。但是现在,就连小孩子都知道,因为有了火枪,那些草原人都屈服了。

    没有人再把人数少了十倍以上的草原人看做威胁。

    还有那不靠风帆就能航行的蒸汽船,许多沿着长江,运河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可是感受过了这种新船的便利。

    不用人力就能航行的船,以后的运河都不需要纤夫了,更多的百姓可以不用服劳役了,这难道不是不世之功?

    这些奇技淫巧都具备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又怎么就不重要了?

    实际上,这些问题那些大儒也在考虑。

    他们比这些学子更清楚这些奇技淫巧的力量,也知道了这种力量的威力。他们无力阻止,所以现在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儒家适应这种变化。

    儒家从古至今一直在变,特别是自前宋大成以来,这两百年,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

    现在似乎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孔家这次在朱瞻基的威胁下,依靠儒家学说,拿出了《国家与民族》一文。

    虽然这本书在大明如今轰动颇大,并且受到很多好评。

    但是孔家众人比谁都清楚,儒家已经面临最重要的分叉口。

    这本书将以往的儒家家天下,彻底变成了国天下,并且把国家与民族凌驾于所有权力之上。

    以往的朝廷没有这么多的框架,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投降,什么的汉奸,儒家都可以随意粉饰。

    但是现在,框架建立起来了,朱瞻基还一心要把这种思想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个时候,儒家如果不随之变化,那就会变的落后。

    身为圣人之后,孔家所有人出生以来,享受着祖宗的荣耀,同时也维护着儒家的地位。

    这是他们的命运!

    孔彦缙他们这些人来到京城以后,看到朱瞻基为了推行这种思想,甚至耗费巨资来发行报纸。

    虽然朱瞻基的主要目的不是这个,但是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

    所以他们需要紧跟朱瞻基的脚步,绝不能再掉队。

    好不容易才把失去的衍圣公爵位拿了回来,他们可不愿再一次失去。

    儒家应该怎么变?这是困惑着他们每个人的问题。

    他们不像朱瞻基有着超越历史的眼光,历史对他们来说,是现在,是未来。

    但是他们所有人都清楚,朱程理学的大部分理念,都已经不符合如今的形势了。

    朱程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熹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

    在抑制君权方面,理学在元明两朝为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什么没有宋朝?是因为在宋朝,还是士大夫治天下,理学根本行不通。

    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一直到了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自此才开始兴盛。

    蒙元人统治时期,他们需要有一种理论为他们的统治正名。理学的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改头换面,就能为他们的异族统治奠定理论依据。

    这个问题在后世看起来不重要,但是在这个时代,没有道统,就名不正言不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初的蒙元才会那么重视衍圣公一系。

    可是如今,朱瞻基重视治统,忽视道统。

    偏偏历朝历代,再也没有那个朝代有大明立国之正。朱瞻基根本不用争,也抹黑不了他。

    这个时候,儒家就必须要变,不仅形式上,要将忽视格物这一点纠正过来,在道统上,也要将名分和地位重新平衡。

    所以,他们虽然不知道怎么改朱瞻基才会满意,但是也有基本的方向。

    他们还不敢不变,不变就会落后,不变就会淘汰。

    一清子现在召集天下道门,要在道家里面弄出一个天理教已经人尽皆知,光从这一点,就足以让儒家心慌的了。

    道家与儒家,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一个偏向于出世,一个偏向于入世。

    以如今的主流思想来看,道家偏向于心学,虚于显学,但是儒家却是心学,显学一把抓。

    但是,如今的道士们靠炼丹,竟然炼出了一门学问。

    许多人现在还不理解什么是化学,更无从了解。但是制造出来的染色剂,制造出来的炸药,可是实实在在的。

    这化学可是真正的显学,跟格物一样,是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

    如果让道家将化学据为己有,依靠化学吸收门徒,还有道家为本,那可是给儒家创造出来了一个极大的对手。

    而且,这个对手还不是异端!

    朱瞻基当然知道不少大儒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上蹿下跳,但是他不愿意去插手。

    他心里虽然想要打击儒家,但是儒释道现在三教一体,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都跟三者联系在了一起,即使要打压,也无非是一个此起彼伏的关系。

    就像后世有许多人恨和尚,但是佛家的经典,很多人却无比认可。此生,来世,报应,这种思想已经融入每个人的思想,去除了吗?

    他创立真理教,不是为了打压哪一家,只是为了让人们的思想趋于理性,能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受到哪一家的影响,不敢突破桎梏。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一直不停向前,永不满足的前进动力。

    朱瞻基不指望所有人的思想都能被统一,但是只要那些教育人员,科研人员,能一直抱着这种清醒的认知,那就足够了。

    所以他在得到这些大儒的动作之后,并没有去干涉。除了处理朝政,他最近的精力全部放在了火车上面。

    火车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拉近距离的最有效交通方式。

    但是火车的制造,面临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朱瞻基的想象。

    因为求大求全,一米六五的宽轨带来的制造困难,远比历史上火车出现的时候更多。

    因为当时的火车都是小火车,车身轻,装载能力有限,根本不能跟如今这将近四米宽的车厢相比。

    虽然火车的车厢大部分是木板制造,但是底盘,承重架,车轮的重量已经不轻。

    车厢里面的座椅,再加上人员,墙壁,车顶,一节车厢的重量,已经达到十吨左右。

    但是蒸汽机的动力按照朱瞻基的估计,最多也就是几十马力。

    这是真正的小马拉大车,不过因为有铁轨的存在,倒也不是拉不动,只是速度慢一点。

    主要的问题还是沉重的车厢对铁轨,不应该是说是木轨的损坏。

    仅仅在下马桥农庄试车的这个阶段,整条木轨就已经换了几次,火车每跑一圈,几乎都能带来损伤。

    这个问题不解决,火车永远不能达到试运行阶段。

    除了这个问题,刹车装置也困扰了工匠们许久,靠气压刹车,在后世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如今,设计这套管路,就困扰了工匠们许久。

    这可不是传音装置,传音装置的铜管不在乎压强,但是刹车的钢管,衔接不牢,就会漏气。

    而且,大明虽然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