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直面洋人(第1/1页)英雄无声
魏东仁亲自带人到城门口接待五位外国记者,他吩咐乔四将他们安排到了江城大饭店。
五位外国记者,其中一人精通中文,与魏东仁等人交流毫无障碍。
经过沟通之后,他们并不想入住江城大饭店。
魏东仁这可难倒了,不入住江城大饭店,现在让他另找地方,怎么布置?
这群老外真是没事找事儿,挑毛病。
“谢秘书长,您看?”魏东仁朝着身边的西装中年男子问道。
中年男子笑了笑,这些事情他并不做主,虽然刘建设让他与政保局共同协商这件事情,但他知道,布衣插手过多。
日本人想让这些记者看什么,自有他们的打算,之所以用市政府和政保局的名义来接待,主要还是为了让这些记者相信,日本人并没有直接插手或是安排他们的参观。
为了美化自己,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下了不少功夫。
“魏局长,这件事情还是由你们政保局处理,怎么小顾没来?”谢云庭左看右看疑惑的问道。
魏东仁眼珠一动,谢云庭专门问到顾卫林绝对不是随口一问这么简单。
魏东仁不然顾卫林参与这次接待活动,就想将顾卫林撇开在外,好培养乔四,现在谢云庭张口就问顾卫林在哪里,这是一点都不给他面子。
但在谢云庭面前他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不爽快,若是有机会,他更愿意离开政保局,在市政府谋求一官半职,到时候还需要谢云庭说话。
当初他就听说过韩无为自知自己在政保局举步维艰,想要运作到市政府,没想到在去市政府运作的时候,被人干掉了。
魏东仁曾经一度怀疑过干掉韩无为的人是不是吉高志派出去的,难道说地下党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儿?
“谢秘书长,顾卫林今天有事儿来不了啊!”魏东仁笑着解释道,瞎话是张嘴就来。
谢云庭点了点头,也没有深究,虽然沟通的时候刘建设说过顾卫林会负责这件事情,现在没有出现在现场,但只要政保局有人就好。
这边魏东仁话音未落,乔四还在脑海之中思索让这群人去哪里的时候,顾卫林的车停在了城门口。
拉开车门,顾卫林小跑过来的,喊了一声谢秘书长,又朝着魏东仁喊了一声魏局,才站立下来。
“小顾,怎么到现在?”谢云庭问道。
“有些事儿在处理!”
顾卫林的话暗合魏东仁的回答,这也是个应对了上了,证明魏东仁没有在谢云庭面前说假话,要是顾卫林知道刚才魏东仁的回答,他死活也不会这么说。
谢云庭将情况向顾卫林简单的说了一遍,顾卫林瞧了一眼乔四,他早就知道魏东仁和乔四打得什么主意,其实如果魏东仁和乔四不这么安排,他倒是想这么安排。
若是真这么安排了,也就撞枪口了,还好有两个人在前面趟雷,只不过顾卫林不清楚对于三江酒楼,这些个外国记者满不满意。
稍微一交涉,顾卫林也不懂英语,只听精通中文的外国记者向其他四个记者介绍着三江酒楼。
看的出其中有两位眉头紧皱,似乎不太满意。
还有两位好似无所谓一般。
“记者先生,三江酒楼”
顾卫林主动走上前去向精通中文的记者介绍起三江酒楼来,上一次为了给军列上的日本人准备菜谱,他没少接触江城的一些特色,现在介绍起来,正正好好拿捏的十分到位。
同样,顾卫林更加清楚的是,其他四个人不会说中国话好糊弄,这么一个精通中文的人只要搞定了,其他四个也就搞定了,说话全凭一张嘴,死的都能说成活的,这就看本事儿了。
经过顾卫林的交涉,懂中文的记者再次向其他四人介绍了一遍,四人相视一眼,满意的点点头,顾卫林不知道他们是真满意还是被刚才被他洗脑的记者忽悠的。
反正,只要答应去三江酒楼住就行,没白费他的安排。
“顾”
“乔治先生”顾卫林在谈话之中已然知道这名懂中文的记者叫什么。
“不不不,入乡随俗,请叫我的中文名称,朱达夫。”懂中文的记者强调道。
“朱大夫?”顾卫林眉头一皱,怎么叫这么个玩意儿?难道说这位记者还是个医生?
“不不不,朱达夫。”老外一字一字的强读给顾卫林听。
“朱大福?好名字好名字,一定大富大贵。”魏东仁插嘴道,这一插嘴,更让外国记者急了。
“局长先生你误会了,我叫朱,达夫,达夫”老外强调了好几遍,一边说着,一变伸出手掌,用手指在手掌上比划着,顾卫林才明白他说的什么意思。
“原来记者先生的中文名字叫朱达夫。”
“耶,你很棒!”露出满意的笑容,朱达夫伸出大拇指。
听顾卫林理解对了,朱达夫高兴的跳了起来,走到顾卫林前面一把搂住顾卫林,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人名有很多意思,我不是大夫,也不想大福,我是朱达夫。”朱达夫风趣的话将所有的人都逗乐了。
看着他一本正经向众人介绍自己,顾卫林就觉得好笑,这是个有意思的人。
相比于魏东仁和谢云庭来说,外国人并不能招惹,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之后,给世人留下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洋人高人一等的想法充斥在许多的脑海之中。
但顾卫林却不这么觉得,外国人并不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不可接触,如果说以前是,那么自从二战开战,他们的神秘感已经被打破,只是由于自己的落后,大家总觉得抬不起头来罢了。
“朱达夫先生,中国也有一位达夫先生,不知道您听过没有?”
几人一边走着,顾卫林一边问道,总不能一行人就这么沉默不语到三江酒楼去吧?
要说顾卫林这些知识,一部分是当初在南京学的,一部分是与梅靖江接触之后,梅靖江三番五次交代他让他不断学习,不断读书学来的。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