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徐子一百零八贤(第1/1页)史上第一无道昏君

    “博洋先生,恩师去后,我辈该当如何?”

    “是呀,请先生多多指点”

    “我徐门新学还要多多仰仗先生拜托了!”

    “恩师身前最是与先生交好,还望博洋先生多多提携我辈”

    上海商市法华汇,大致就在后世上海徐家汇漕溪北路与南丹东路交汇的丁字路口的一处奢华庄园内,已经有数千名从南北各地闻讯而来的徐门子弟

    他们各个都是披麻戴孝,表情异常悲痛

    盘腿坐在修剪的非常平整、漂亮的草坪上,而在他们的前方,有一个中式人工湖和一座假山,以及一座中式亭子,亭子内正襟危坐着孙承宗、侯恂、钱谦益、黄宗羲、徐骥等当世大儒大哲。

    其中黄宗羲是最年轻的,仅仅二十七岁,也是在场所有人中在徐光启晚年与之“论道”最多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那就是两人已是忘年之交了!

    原因不外乎其他,就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环游世界了,而且还带来诸多欧洲、新西班牙的人文地理、庞大的原始书籍、知识

    而刚刚被亭外的徐门子弟称为博洋先生的正是他了这个时空博洋是他的号,不再是南雷了,同时也是他的爵位博洋男爵!

    此刻他满脸忧愁,似乎还沉浸在与昔日老友徐光启激烈论道的场景之中,丝毫没有注意有人在叫他,最后还是孙承宗拉了一下他的衣角道

    “太冲,太冲”他脸上也带着同样的忧愁,只不过到底是年纪大了,也看惯了生离死别,神庙朝的重臣们,现在也没有剩下多少了

    “子先去了,可是他的事业才蒸蒸日上,看来少不了我等支持了,太冲,你说呢?”

    黄宗羲听到孙承宗的话,微微一点头,却又苦笑,把头转向了亭子外的徐门子弟,从他们眼神中看到只有热切的期盼,也透露着悲切

    这是失去了精神支柱!

    这是无助!

    更是迷茫

    靠近他们的王夫之、顾绛顾炎武、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他爹谋逆的事情没有“被发现”,抵达上海商市后,改名没有多久,就又改回去了,而且在他爹侯恂的举荐下,成为了徐光启的关门弟子之一、冒襄、陈子龙等徐子一百零贤的表情被他一一收入眼底。

    而在还有000徐门弟子大多是帝国大学的学生有的已经出仕,有的已经从商、更有从军的也都放下了手里的所有事务,前来送他们的恩师人人披麻戴孝、眼泪婆娑

    只不过今天要讨论的事情,他们注定是没有耳福听了只能当个看客!

    黄宗羲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庞,一个帝国的未来,老友的心血他难免心生怜悯,勉强挤出一点笑容笑道

    “玄扈已去,我辈仍须努力”

    底下的一百零贤顿时被吸引了,都连忙抹了一把眼泪,整理了一下衣冠,正襟危坐只见黄宗羲继续道

    “古有孔孟荀,今我皇明有王、徐二子,前者显者,心学也徐子者,新学也,又以桃李满天下者逾万矣,兼筑校教育也,亦修订教科也

    更重者,乃补齐儒哲矣,使我儒门不再缺失,使我儒门大哲也

    是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何为斯人,尔等也”

    终于开完了“大会”,送走了000多徐门子弟,宽敞明亮的客厅内只有家主文昌伯徐骥、孙承宗、侯恂、黄宗羲、钱谦益等人,后四者是朱大昏君颁发完光启奖后才赶来上海的送徐光启最后一程的。

    几人都端着茶杯,沉默不语,却又不饮,良久还是孙承宗打破了寂静,笑道

    “你们啊,都别这样了,子先知道了,也不愿意你们这样的

    他这一生啊,总算也兑现了他当初的许愿老夫还记得他在神庙朝,还是个轻狂的狂生这一转眼就几十年过去了,他也该知足了”

    他说着还有点羡慕的神情,将目光扫过端坐的几人,继续道

    “如今老夫也从内阁退了下来,知道为何吗?”

    侯恂这个老狐狸立马就知道,这是这老家伙在转移视线,也不点破,只是沉默不语,就听到钱谦益有点嫉妒的道

    “还不是朝中、商市都被奸商把持了”

    这话他只说了前半段,后半段就是朱大昏君重用奸商,连他这个忍辱负重七年的东林大佬也不重用,只是一直将他当做笔杆子。

    然后就封了一个温泉子爵的爵位和庄园,将他恩养了起来。

    可他这么一大儒,怎么甘心呢?

    孙承宗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把目光投向了侯恂,这位先是被皇帝任命为安抚山东、河南大使,负责围剿和安抚士绅百姓其实整个大明朝都知道,他只是个橡皮图章

    而后又因为表现不错,被朱大昏君任命为河南巡抚,并给予他更多的权力这是用税收作为条件的,而他这个本地人商丘一上任,便召集整个河南州府官吏、各地士绅名流商讨分摊田税、商税的事宜。

    本来很多参与了山东叛乱的士绅们、都心虚啊,即便是朱大昏君当时还没有查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朱大昏君早就知道了一些士绅参与其中了,甚至连名录都拿到了,他之所以没有让锦衣卫拿人,目的就在这里

    另外一些没有参与其中的士绅名流,也是如履薄冰啊,生怕那场叛乱连累自己

    于是在加上一些有了“吏升官”前途的地方胥吏们的帮助下,很快就达成了税务分摊,从崇祯四年开始,河南省就能为大明朝廷交纳400万石粮食,以及300万银元的各种商税

    比万历朝勘定的一百十万石足足多了近六倍不止,而且这还是初步的。

    因为朱大昏君也不想把他们逼得太紧,也知道凡事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有了这个开头,那么以后就好办了。

    另外因为这次分摊税务和收税得力,河南省就有7名胥吏“因功授官”七品县令,另有10人列入考察期,只要他们今后一年收税得力,那么可以做官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