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充军发配(第1/1页)明末汉之魂

    黄汉来京师面圣的消息不知怎的就传开了,许多清流大臣都在东张西望,都想看看那个愣头青来没来早朝。

    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都在打听此子贸然来京城的目的。

    有些人就联想到了黄汉和孙元华有师兄弟的关系,猜测黄汉是不是为了救孙元华而来。

    次辅温体仁满腹心事,因为他的习惯都是早早的出门上早朝,谁知有人更加早,他刚刚起床就被人拜访了。

    历史上对温体仁的评价一塌糊涂,其实想想明史是以谁为主修撰的心里就应该有把称。

    明史修撰者大多数是投降的东林党人,颠倒黑白的记载不知凡几。

    温体仁这个跟东林党斗了一辈子,干翻了太多东林党干将的首辅,而且是大明亡国前几年的首辅哪能落个好?

    温体仁是不是好人暂且不论,其实哪个当上大官,而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会是道德高尚之人?不搞龌龊爬得上去吗?

    首先温体仁乃是明末清流,确实如此,温体仁为官清廉日子过得苦哈哈都快赶上海瑞了,而且他不结党,他家从来没有送礼的登门。

    文人的嘴狠毒,对于温体仁的清廉这些文人无视了,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温体仁太坏了,坏得担心政敌抓住把柄故而不敢贪腐。

    这是不是很有喜感?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温体仁的政敌大多数是好人是道德君子,他们用不着担心政敌抓住把柄故而敢贪污**,最后把大明贪腐得亡了国!

    今天一大早前来温府拜访的是个熟人,他乃是黄汉的徒孙刚刚得到八品官衔的医生叶紫帆。

    前些日子,温体仁的老妻旧疾发作许多医生开了药都不见起色,叶紫帆本着研究病理的目的经常上门望闻问切,终于治好了老夫人的病。

    因此叶紫帆登宰辅家的门毫无障碍,温体仁也对这位医者相当客气。

    温体仁一大早见到叶紫帆大感奇怪,平时这位医生也从来没有这么早上门啊!

    叶紫帆见到阁老恭恭敬敬施礼,然后走近他低声道:“阁老,我家太师傅让下官来带句话,给孙元化留条命。”

    温体仁晕了,叶紫帆已经三十几岁,他师傅的师傅会不会成仙了?

    他疑惑道:“叶先生,你家太师傅是谁啊?”

    “平辽将军黄汉!”

    “噗!”温体仁刚刚喝了一口茶水,闻听此言全部喷了出去。他看看一脸认真的叶紫帆,笑得如同夜猫子。

    “你家小小年纪的太师傅好大口气,留孙元化一命?老夫为何要如此?”

    “从此平辽将军欠阁老一个人情,即便阁老位高权重用不着平辽将军还人情,他年轻着呢,以后一定有机会照顾阁老的子孙。”

    黄汉指点叶紫帆如何说话言简意赅,纵然机深刺骨老谋深算的温体仁也不免暗自思量,他可以不给黄汉面子,但是从今往后就算把黄汉推到了对立面。

    年轻是黄汉的本钱,强军在手是黄汉的倚仗,温体仁有兄弟有几个儿子、孙子,他是希望遭受黄汉这个武夫的报复还是希望得到黄汉的照顾惠及子孙?

    选择题不难,温体仁心里已经决定给黄汉面子,他问道:“为何要留孙元化一命?山东屈死的十几万人难道不应该有人对此负责吗?”

    叶紫帆从容道:“孙元化有高超的铸炮、打炮技术,‘红旗军’需要重炮守卫宁远对抗建奴。”

    温体仁点点头捻须道:“这个理由还能接受,先生转告平辽将军,老夫答应了。但是老夫不是为了卖人情,而是知道孙元化确实精通铸炮,留他一命对国家有用。”

    “谢过阁老,学生告退!”

    看着叶紫帆不慌不忙走出院子,温体仁陷入沉思,那黄汉深不可测啊!

    皇帝也一直在琢磨黄汉的动机,先是找东厂、锦衣卫核实,睡下又思前想后总是睡不着,今天顶着黑眼圈上朝了。

    朝议没多久,皇帝主动谈起对于孙元化的处置,他道:“孙元化用人不当导致登莱糜烂罪不容赦,本该即日处斩明正典刑。

    昨日平辽将军奏对,昔日孙元化主持宁远布防,亲自部署大炮几十门,宁锦大捷之时那些火炮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时隔六年之久,总要给那些大炮维修保养,‘红旗军’中没有这样的人才。

    平辽将军故而请旨暂缓处决孙元化,给他一年时间充军去宁远维修大炮,立下功劳可以免死,如毫无建树一年后处斩。”

    徐光启听到此处老怀大慰,有了绝处逢生的感觉,原来关门弟子不负所托昨天就直接面圣谈了孙元化之事。

    周延儒也是眼睛一亮,他赶紧给东林党员使眼色。

    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等等弹劾首辅周延儒竭力要求将孙元化明正典刑的一群大臣傻眼了。

    黄汉恶名在外,曾经犯上射杀祖大乐,又扬言在朝堂上揍敢坏他好事的大臣,春天在宁远排除异己,一下子清理出几十位正四品以上的将领,为此不惜弄丢了侯爵。

    现在此人向皇帝指名道姓要人,目的是让孙元化作为配军去宁远修理大炮,以一年为限,干得好留他一命,干得不好明年此时斩首。

    这是个难题啊!咱们是应该反对还是应该支持?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等等左顾右盼都一时拿不定主意。

    徐光启真的不适合做官,他此时根本做不到老神在在,见孙元化有了一线生机再也忍不住,立刻出班道:

    “陛下给孙元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善莫大焉,老臣敢作保,孙元化去了宁远一定会认真为朝廷修炮、铸炮。”

    见徐光启开口了,周延儒立刻帮腔道:“陛下高屋建瓴,让孙元化充军去宁远为国效力甚善!当年宁锦大捷孙元华布置的火炮确实立下赫赫战功。”

    韩日缵、李长庚等等阁臣也纷纷附议,认为只要对国事有利,可以留孙元华一命。崇祯目光扫向温体仁,因为这位阁臣一直主张不杀孙元化难以正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