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京师再次戒严(第1/1页)明末汉之魂

    曹文诏看看吴襄和吴三桂,再瞧瞧他身边的十几个家丁,没有发现建奴披甲人,立刻有了决断。

    他大声道:“吴大人,你现在迷途知返本官还可以帮你,本官命令麾下打开瓮城,你们十几rn可以逃进大同城后再做计较。”

    此时吴襄不由得动了心,也是奴酋为了彰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大度,没有派遣白甲兵监督吴襄提议的劝降行动。

    红歹是不认为吴襄父子逃入大同会有什么损失,甚至于吴襄父子带着十几人逃入大同,会起到良好的政治效果。

    通过吴襄这十几人之口,会让大同城里的军民知道大金军不是“红旗军”刻意污蔑的那样杀人不眨眼,会让明军知道选择归顺大金国,能够留下财产并且保全一大家子的性命。

    吴襄正要答应,猛然听见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那是赶来的监军太监孙茂霖担心有诈,开口了:

    “叛贼吴襄上一次妄图赚取大同城被咱家识破,今日又换了花样来迷惑曹总兵,来呀,给咱家放箭射死叛臣贼子。”

    吴襄顿时觉悟了,自己手底下没有了人马,就这样担着曾经投降的罪名回归大明,岂不是准备引颈受戮?他们立刻打马退出一箭之地。

    吴襄大声道:“曹大人,你我曾经是袍泽,本官苦心劝你三思,如今你有大同坚城在手,有人马过万,此时献城归顺大金国一定能够得到王爵。”

    眼看着来劝降的吴襄差一点上了当逃入瓮城,被死太监一嗓子坏了事,曹文诏气得直跺脚,他小声对孙茂霖道:

    “本官放吴襄十几人入瓮城还怕他们能够反了天去?至于如何处置自有天子圣裁。擒拿判将也是大功一件啊!”

    孙太监也知道自己莽撞了,大同城里有军民十几万还怕区区十几人策反吗?但是他仗着乃是天子家奴犹自嘴犟,道:

    “小心使得万年船,大同城内有军民官宦十几万,责任重大,本监军当然要杜绝任何可乘之机。”

    曹文诏知道太监的牛掰,不肯得罪,干脆不理他又对城下的吴襄道:“吴大人机会难得,你此时不做决断,恐怕以后会遗臭万年!”

    吴襄已经从那一阵子的迷惑中清醒了,他大声道:“大明文官掣肘,太监弄权,武将不仅仅日子难过还要随时承受兵败身死的风险。曹大人,本官敢断言,你继续为大明效力结局恐怕还不如本官。

    今天来本官就是赶来点醒曹大人,你这时有大同城如此大的本钱,选择归顺大金国肯定是汉臣第一人,以你的能力何愁不能够公侯万代?机不可失过时不候啊!曹大人三思!”

    曹文诏叔侄对大明忠心耿耿,曹文诏被流寇包围死战不降最后自刎而死,曹变蛟在松山被俘不肯变节慷慨赴义,岂是区区吴襄能够说动。

    况且在辽东之时,吴襄虽然面玲珑,却是没什么武将瞧得起,关键是他靠裙带关系上位,又没有战绩、没有担当擅长逃跑。

    就在这时早就按耐不住的孙太监破口大骂,骂得义正言辞,吴襄在城下听得无趣灰溜溜走了,跟在身后的吴三桂垂头丧气,此时三桂子这个青年还有些羞耻心。

    他何尝不知投降建奴乃是走上了不归路,但是他没有怨恨老爹,因为他很清楚当时的状况,如果老爹不选择投降,他们父子不可能在葛bsn贤超哈营的冲击下逃生。

    吴三桂是个很实际的人,什么虚名都没有性命精贵,汉奸就汉奸吧!好死不如赖活着!

    红歹是显得很能容人,见到劝降无果回来复命的吴襄父子,没有一丝责备的意思。

    他也没有天真的认为凭借吴襄三言两语就能够劝降明国大将曹文诏,之所以愿意让吴襄带领十几人前去大同城下劝降还是出于政治考量。

    目的是让明军将士们都知道,选择投降之人,大金国肯定会保全他们的性命,给予官位,让吴襄父子十几人在大同城下亮相足以证明一切。

    建奴破关而入势如破竹,打败曹文诏叔侄,吴襄父子投降,诸多入援将领龟缩在城池不敢战的消息不出两天就被传得沸沸扬扬。

    巡抚、总督、兵备道、按察使、知府等等文官无计可施,唯有使用六百里加急把这紧急军情传达京师。

    连续几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曹文诏叔侄败北,打流寇之时屡建功勋的吴襄父子兵败投降了,大明强军在建奴面前就如此不堪一击?

    消息传到京师,官场一片哗然,京师再次戒严,所有的文官武将都心事重重,京师物价顿时由于恐慌性采购而暴涨。

    大朝会,又添了些许沧桑的崇祯沙哑着嗓子问计群臣何以拒敌?

    满朝文武都想起了最能打的“红旗军”,想起了远在三千里外的夔州剿杀蜀贼的东平侯,一致要求火速调遣黄汉率领人马疾驰京师。

    崇祯愕然,他用了心思才把黄汉从辽西调走,可是这一年多来“红旗军”还是如同铁板一块,连山海关的人马都渐渐地靠向宁远。

    细想这一年多时间,黄汉率领人马在不折不扣执行了自己命令的同时还相当于上交朝廷几十万石粮食解决了漳河、海河沿线几十万老百姓口粮短缺的大难题。

    最近又连续打败流寇夺下夔州府以及几座县城,其他营伍的人马不断催要粮饷,唯有黄汉一声不吭埋头打仗,一年多时间斩首数已经超过五万,而且一个个都是青壮年流寇。

    如今又必须调远在川东的黄汉回京打建奴,因为皇帝知道在必须保证宁远、金州驻防固若金汤的前提下,能够机动的“红旗军”都被黄汉带上了。

    皇帝不知道宁远、金州今年的实际情况,也没有意识到“红旗军”人马有了一年多时间发展质量和数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兵备道孔闻诗根本不懂军事,不可能知道现在布防的“红旗军”人马究竟能够面对多少后金军进攻能够战而胜之,因此没有人敢擅自动宁远和金州布置的人马。

    3